APP下载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与实施途径

2013-03-27王常柱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渗透性政治思想

王常柱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近些年来,在精彩纷繁的模式创新中,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凸显。总体而论,对于这种模式,批评挑剔者少,支持肯定者多。从学界的研究看,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这种模式的特殊渗透性方法和潜在的教育成效,而对于这种模式的本质内容、实施途径以及其地位、作用凸显的原因等方面则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任何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优势,也具有自己特殊的环境要求。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也具有自己的本质内容和实施途径。本文试图分析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凸显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所谓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以“渗透”为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在汉语中,“渗透”的本源意义是“两种气体或两种相互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或者“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而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概念常常得到引申,用以“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1](P1126)的意思。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渗透性”作为定语,用来限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而表现出这种模式的根本属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性”不仅表明了这种模式的根本特征,而且还具有方法论意义,作为教育方法,“渗透性”是通过发挥“渗透性”特征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人的思想,使之获得理想人格、符合要求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历史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曾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重视。比如,在中国古代,渗透性教育方法就已备受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历代相传就是一个很好例证。再如,基督教通过神父、牧师对教徒直接宣讲教育来灌输基督教的思想道德,也通过教堂的音乐、壁画、彼此亲近的氛围等渗透性形式对教徒、乃至普通群众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都是渗透性教育方法的典型应用。

可见,渗透性思想政治模式,是渗透性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建构。在今天社会中,这种模式所以得到强调,根本之处在于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综合概括,它所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全部内容、功能、特点和实践活动”[2]。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的内容、功能、特点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也出现了对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地位才逐渐得以凸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下三个事实: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重大改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与之相随,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革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环境的巨大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产生。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巨大改变。目前我国公民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青年一代,他们生活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其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都有着迥异于父母的自身特点。第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巨大改变。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时期,需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伟大目标提供坚定的思想政治保障。上述重大变革,既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也带来对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呼吁与需求,也因此为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历史机遇。

二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形成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逐渐显示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可概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内容的过分单一化。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强调政治内容,突出政治的地位。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其教育内容的过分单一性,不仅限制了大学生的理论视野,也事实上减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是方法的过分灌输化。灌输是一种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其有效性有目共睹。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个体主体性意识快速发展的现实面前,这一模式不断遭到质疑、抵触乃至挑战。第三是环境的过分理想化。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理想化的心态强调教育环境的统一性。这种模式在传统的、封闭的社会中,有可能得到有效实现,但在快速发展、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却是难以做到的。第四是目的的过分唯一化。一般而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强调使受教育者坚定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贡献、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这一根本目的,而轻视、忽视其他目的,从而实际上否定了其他目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热潮,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以在今天得到凸显,实际上就是这种创新热潮的产物。

三是对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倾注的成效期盼。上述两大原因表明,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在社会变革、传统教育效果式微的形势下受到重视的,因而必然承载着教育者的成效期盼。概而言之,这种成效期盼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内化入心。教育者希望,通过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内心,进而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信念,为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理想打下基础。第二是主体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主要显示在大学生的行为上,而教育者所以推崇这种模式,就是期盼借助于这种模式,使大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并外化为客观的行动,进而身体力行,践履这些内容和要求。第三是品质确定。教育者的另一个成效期盼,就是借助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品质。思想政治品质,是指个人在其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政治特点和倾向。在某种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大学生身上真正确立起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才算是真正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上述三种成效期盼,成为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原因。

二、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我们知道,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一项活动,那么就必然也是一个由目的、动机和动作等要素构成的整体;既然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实质;既然具有渗透性的性格特征,就必然具有借助环境、氛围等要素实施教育的基本特点。本文试图从如下八个方面阐述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是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体系。像其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同样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他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除此根本目的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具体目的或者阶段性目的。概括而言,这样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这是因为,“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3]。

二是参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客体。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大学生。然而,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由于“渗透性”特征一方面掩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渗透性”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育关系常常是相互的,因而情况有所不同。在此,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地位是相对而存在的,其间的主客体关系往往是通过具体地点、场合、条件下的活动表现出来。所以,这里的主客体具有交互性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在这种模式中并不排斥教师的主体地位,只是强调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是交错存在的。

三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管理控制。毋庸讳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是在党和政府确定的指导方针、根本目的、基本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复杂教育行为,其控制性特征是不言而喻的。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控制性特征内蕴于结构要素、实施过程之中,尽管显得比较隐蔽,但却是时时存在、持续不断的。根据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主体、运行方式、运行阶段、运行程序、运行状态及具体运行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这里的控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主体控制、阶段控制、目标控制等。不过,这里的控制类型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依靠整体的力量来为整个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保证。

四是维持整个教育活动的物质资源。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运行的保障,而这种保障性资源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保障要素。所谓保障要素,是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内外部条件的总和。概括来说,保障要素包括专门的机构及其人员,相关的规章与制度,必要的资金和装备,以及相关的外部环境等四方面内容。与其他模式相比较,保障要素对于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其“渗透性”途径来实现的,而渗透性途径主要是通过既定的环境来保障的。

五是推动整个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然需要动力。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动力更是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原理,可将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划分为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外在动力,是指作为外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而内在动力就是作为内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内外动力,广泛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客体、主体、环体、介体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运动的动力源泉。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动力要素不是体现在表面上,而是蕴含在整个过程之中,体现在其具体的结构要素中。

六是管控整个教育活动的制度程序。程序,即运行程序,是指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以运行的步骤与次序。这种程序性特征是由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状况决定的。大学生尽管具有较强的认识理解能力,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认识和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知识内容和价值立场。从这一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依照一定的程序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具体的运行目的、运行动力及运行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运行程序。好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总能够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范围、环境、内容及所处运行阶段而设计出科学恰当的运行程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效用提供保证。

七是衡量整个教育活动的评价体系。评价属于价值范畴,是一定主体对某一事物之价值高低的判断。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借助标准、情景、手段、结果等要素构成的评价体系对其目的、目标实现与否作出的判断。评价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实施之前,评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责任目标、程序设计、内容安排、设想结果等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从而阻断非科学行为的发生;实施之中,评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监督、修正,从而为教育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实施之后,评价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科学审视教育过程,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反思。

三、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上述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构成一个过程系统,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才能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应当也必须考察、证成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或者说找到使上述内容结合成整体系统并得以有效运转的可行方法。必须指出的是,探讨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必须要与这种模式的渗透性特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渗透性特点,最主要的就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作为知识青年的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此两大特点,共同要求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环境建设,使环境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支撑。

一是以学校党委为核心,整合学校团委、管理处室、学生社团等机构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组织环境。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领导力量。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就是第一责任人,是一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领导力量。全面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将学校团委、管理处室、学生社团等组织机构整合在一起,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下的、相关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方针等随时都可以得到集中呈现,而大学生则无时无处都在这种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中,无时无刻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二是以思政课程为总纲,整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生涯教育等课程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内容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4]。这是由党和政府赋予大学教育的政治使命所决定的。然而,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须动用一切可能的教育教学资源。其中,整合专业及其他课程教学形式,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总纲、各种课程教学为辅助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使各种课程资源联合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就是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全面地贯穿在课程教育中,从而保证了对大学生全面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要求、目的、目标、任务等。

三是以日常行为为载体,整合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实践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客观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教养,其精神的发展、道德面貌的形成,所有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课余时间内进行的,不列入课表的工作。”[5](P178)一般而言,这里课余时间就是除去学习时间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不仅可以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还可以承载一定的政治内容与要求,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以大学生日常生活为载体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客观环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蕴含其中,使用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实践资源整合在一起,对于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可行的。

四是以核心体系为引领,整合个人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等思想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价值环境。价值环境,是指一定环境中立场统一的价值体系,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和践履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切价值环境构建的根本指导,也理应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价值观、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更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养成的根本指导。一个人的价值观,既关涉个人价值、家庭价值,也关涉社会价值,是三层次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养成,还要重视其个人和家庭价值观的养成,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个人、家庭、社会价值,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实施的价值环境。

五是以层次特性为支点,整合个人目的、家庭目的、社会目的等心理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心灵环境。从马克思主义立场看,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依据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实现一定的人生目的。毋庸讳言,大学生群体以数百万计,其人生目的各不相同,必然呈现出层次性特征。人生目的关涉根本追求,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三层次的利益纠葛,必然涉及心灵安顿的问题。全面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将大学生人生目的中的个人目的、家庭目的、社会目的等方面整合在一起,形成价值统一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持久性等问题。

六是以人生价值为目标,整合入校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实践等教育资源,创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的提升环境。作为一种特殊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6](P73)必然内在地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关涉个体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而社会价值则关涉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其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在二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使自我价值服从社会价值。以人生价值为目标,将入校教育、教学管理、社会实践等教育资源整合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及提升的良好环境,是全面实施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四、结束语

早在古代,人们早就认识到环境对人的浸润作用,在其教育活动中,常常“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湘水以静心情,使学生获得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空寂之中悟通皈真。”[7](P356)这说明,以环境浸润为特点的渗透性教育方法及其优点,早已为世人所知晓。

然而,渗透性作为一种方法,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和局限,它的不足与局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去道德化”运动中就已暴露无遗。在强调渗透性的“去道德化”运动中,人们普遍认为不存在什么道德教育主体,反对道德灌输,乃至主张取消道德教育课程,最后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前,这些国家,尤以美国为代表,在上世纪80年代重新呼吁重视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纷纷设置德育课程。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渗透性方法不是万能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条件,发挥其本质功能,达成教育任务和目的,另一发面,又要汲取教训,避免顾此失彼的偏颇与盲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关概念辨析[J].求实,2008,(4):84 ~86.

[3]本报评论员.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三观”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01-25(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1).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渗透性政治思想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