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发展
2013-03-27朱星辰
朱星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诠释
(一)与时俱进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由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存在着一百多年的距离,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阶级结构以及文化背景都同当下有巨大的差异,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跟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导致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诠释出现了理论创作者和理论接受者之间的鸿沟。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仅仅从自身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真正的核心意义的。自觉地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环境,从理论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克服时代造成的理解偏差,才能正确并完整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下。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是在当今社会主义中国执政党共产党的阐释下诞生的,经过一系列与时俱进的诠释,不同年代造成的诠释距离才逐渐消失。
马克思主义在时代中不断产生新的内涵,每一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时代性”理解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从它诞生之初就变得极为“连贯”,它不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当今的两个“诠释断点”,而是一种文本意义的不断修正和生成,其结果是它的每一次修正和生成,都更加切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并成为党的理论及方针政策的指导。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诠释意义可总结为三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义的生成并非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而是在我党及人民不断的工作及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意义的本质是克服时间带来的诠释差异,并在这种差异中不断修复理论自身,使其更加适合社会主义当前的理论建设。
再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是与时俱进的连续性,这个连续性本质上是没有间断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比较典型的历史事件中得到了突出和强化,形成了某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诠释。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要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发展,但其最初的意图不能违背,这始终是一个基础。
(二)中西方大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诠释。
我们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诠释,归根结底是要逾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不同背景之间的鸿沟。中国同欧洲相比,其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特征,都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一直处于诞生之初的“原生态”面貌,将“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移植到中国,适应中国社会的“土壤”环境、适用于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存并发展的必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对不同地理背景之间的距离鸿沟的逾越,需要的不是时间上的渐变式的与时俱进,而是探寻一种不同背景之下的相同性质。也就是说,即使不同地域的人类生存环境及文化面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差异之中必定存在统一,这种统一就是人类共同的生存及发展的需要。不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身处什么样的背景,它都必须要作为一种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理论而存在。
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做中国化理解,那这种理解的根基就不应该是单纯的地域文化背景转换,而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生存之下的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深层次探寻,并在中国特色的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这个关键词在于“创造”。
(三)不同受众及不同阶层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方位解读。
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受众及不同阶层对它的解读方式也会产生差异,这不仅同受众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还同受众自身的特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中国社会,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就需要有一个普世的标准,将相对诠释差异减小,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共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的需要。
本文所指涉的不同受众及不同阶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种不同受众是价值观及信仰横向上的不同,第二种则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纵向上理解能力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所面临的同一个任务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被大部分民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真正融入到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去,并能够对生活及实践构成理论指导。
阶级立场及信仰的不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多元化社会思潮背景下发展所面临的必然困境,这种困境的体现就是它用一股潜在的力量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大众化的进程。而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真正需要正视的主要问题是不同文化水平所导致的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程度。
从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到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这其中经历了太多的转译与诠释,主要环节包括:
第一,从德语到汉语的翻译,这是语言学层面的技术解读,原著的马克思主义被翻译成汉语,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初始过程。
第二,从哲学、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即了解哲学、经济学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受众相对于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的受众来说,其解读深度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
第三,不同教育及文化大背景下的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同样存在差异。这其中的应对方式就涉及到一个从学术语言转换为生活语言的问题,也就是对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翻译和解释,这是通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在伴随解释的过程中,融入时代化与中国化元素,这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统一于一个整体的精神。
二、在当代多元化思潮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必须要顺应当下时代潮流,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同步。而当下我国所面临的一个社会文化现状却是多种思潮并行发展,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精英团体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是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
归纳当下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主要有三个大的类别,这三个类别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推动或阻碍着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发展。
(一)“封闭式”社会思潮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
本文界定的“封闭式”社会思潮的共同点是不主张对外开放及市场经济。
在封闭式社会思潮中,又可以划分为传统封闭式社会思潮(包括斯大林模式、毛泽东模式以及老左派)与非传统封闭式社会思潮(主要是新左派和民族主义)。其中,老左派是对毛泽东模式的坚决捍卫,强调生产资料绝对公有制,绝对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一切元素持强烈的排斥态度,并有典型的革命领袖崇拜精神。新左派产生于西方新左派与新马克思主义,反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但是却没有领袖绝对权威式的崇拜。民族主义同样仇视西方,并反对全球化,以血缘为根基进行排他化。
在封闭式思潮模式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它存在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以及对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捍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我党执政的理论基础。但面临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众多、领土面积广阔的大国背景,我党的执政能力却需要不断提高,这个提高的途径就是对执政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何况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前提、核心和基础本身就是党的先进性,显然,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绝对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程是有一定阻碍的。
(二)“开放式”社会思潮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开放式社会思潮包括在邓小平倡导下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基本前提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这一思潮成为全党及全国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同样主张改革的还包括民主主义思潮以及自由主义思潮。
在开放式社会思潮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得到了比较自由的发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民主社会思想,虽然强调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主义,但却主张政治多元化以及混合经济(这里的混合经济并不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背景下被诠释,是同中国国情相悖的。
同样,自由主义也会由于过分强调个体的利益而撼动了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核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某些少数个体或少数派不恰当解读社会主义理论的延伸。
在开放式社会思潮中,邓小平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比较适合马克思主义朝三化方向发展。在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不忘记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这种有前提、有组织、有目标的“开放式”社会思潮,刚好意味着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前提,就是要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相结合,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在该理论背景下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就使得制定理论政策的当权者——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有着明确的合理合法以及先进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完成自己使命的过程中实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
(三)与阶层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发展。
当下的中国社会还存在两种比较流行的思潮,它们的着眼点在于对某一阶级利益的过分强调。一是新儒家思潮,伴随的是儒学在全社会中的普遍兴盛,主张知识分子主宰政治,治理国家。还有就是民粹主义思潮,它强调的是在反精英基础上的绝对平等以及对竞争的排斥。这两种思潮本身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一种否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又不顾中国社会以农业人口为主的现状;后一种则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之后诞生的邓小平理论,否定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否定效率。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发展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引领全体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体系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其指导意义是根深蒂固的,这意味着我党在未来的执政过程中,掌握了正确的立场、积极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方法,其发展方向体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成果直接体现为人民大众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了为人民、相信党、依靠党和人民的信念,马克思主义观就同实践活动联接了起来,转化为党自身的执政地位、作用、价值目标和自我意识。
第二,在当前世界的瞬息万变中,马克思主义在不断持续性地向前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绝对的变化是永恒存在的。从我党建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的世界强国,我国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持续不断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因此,它的发展必须把握时代特征,从生产力水平、经济政策、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思想文化等领域中,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坚定不移地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化发展,是我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当前,有一些党员、群众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危机。尤其在多种思潮并存的今天,这种信仰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一定的渗透倾向。因此,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进行透彻的、权威性的说明,保证其在广大民众中的认同度及认可度,这是马克思主义朝大众化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