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日本对明代兵书与善书的理解接受问题刍议
2013-03-27张宪生
张宪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广州510420)
引言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通过日中之间的贸易与人员往来等途径陆续传入日本并在民间扩散,逐渐对近世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略地考察近世日本社会对明代兵书与善书的理解与接受问题。
17世纪前后,东亚①本文按照习惯用语把17世纪至19世纪的明清日本以及朝鲜在内的地域称为东亚,但“东亚”概念无疑是欧洲人看东方世界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赘述。各国的国内政治、东亚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国家间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首先看朝鲜半岛,日本战国武将丰臣秀吉(1537—1598)于1592年、1597年两度出兵侵略朝鲜,其间应朝鲜王国的请求,明朝出兵援助,中朝共同抗击并击溃了日本武士军队,朝鲜王国作为明朝的属国保持着政治上的忠诚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崇尚。然而进入17世纪40年代,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朝鲜对明王朝的忠诚与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变成了对逝去的王朝的追慕,转而视清为“夷狄”,把朝鲜自身看作中华文明的正统保持者。再看日本,经过16世纪战国大名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争斗与厮杀,至17世纪初,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关东武士集团胜出,于1603年在江户 (即现在的东京)建立了新的武士政权,日本由分裂的“战国时代”走向统一。17世纪40年代的明清交替更给东亚原有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冲击,日本与朝鲜王国对中华古代文明信仰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这个变化也反映在后来日本对明清思想文化的理解接受过程中。
随着东亚地缘政治新格局逐渐趋于稳定,思想与文化方面的相互吸收与交融开始变得日益活跃。包括明代兵书与善书在内的明代思想文化典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受到重视,并被广泛解读吸收的。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朝鲜王国之间一般被理解为单纯的传播与影响关系,但仔细调查史料就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日本、朝鲜王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之间除了存在汉字、儒学以及佛教等共通的背景外,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随着日本与朝鲜王国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理解与接受过程的深入,这一差异便凸显出来,在理解与接受过程中往往体现为思想的冲突,而作为结果,则体现为融合。研究近世东亚思想空间中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史实,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接受明代思想文化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过程中两者之间思想差异、冲突、选择、重新解读与融合等复杂的样态。
一 明代思想文化典籍在日本的传播
中国明代思想文化对近世日本的影响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明代后期日本正由16世纪后期处于战乱状态的室町幕府后期走向统一的江户幕府②室町幕府是指足立尊氏( 1305—1358) 于14 世纪30 年代末在日本京都建立的武士政权,至1537 年灭亡时止,前后共持续了约240 年。江户幕府是指德川家康( 1542—1616) 于1603 年在江户建立的武士政权,至1867 年明治维新为止共持续了约260 年。时代,日本与中国大陆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往来关系,除官方与民间进行的一般货物贸易外,在文化方面也积极输入中国的各类典籍。之后明朝实施海禁政策,17世纪前期至中期,日本的德川幕府与中国清朝又先后实施海禁政策,中日间的往来受到限制,不过日本仍然维持在长崎等地进行的有限海外贸易,以此为渠道继续输入中国的文献典籍。包括明代兵书、善书在内的重要思想文化典籍大多是在这一时期陆续传入日本的。另外,明清交替之际,一批中国文人、僧侣先后渡海前往日本,这也促进了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的传播普及。
中国思想文化典籍传入日本后,多由德川幕府派驻长崎的机构整理后提交给德川将军在江户的专门书库红叶山文库保存。之后一部分典籍流入民间,逐渐对江户时代的思想文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在这之前已在日本社会传播的朱子学为构建幕藩体制的政治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阳明学传入日本后逐渐在民间传播普及,形成了与朱子学不同的儒学学派,近世日本的儒学由此开始发生演变。其次,明代兵书传入民间后吸引了一些日本知识分子研读,明代兵学成为他们思考近世兵制改革等问题时可资参考的重要思想来源。最后,进入18世纪,德川将军与地方的大名注重乡村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包括明代善书在内的各类伦理道德思想典籍成为近世日本社会用于建立伦理道德秩序的重要参照体系。
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的过程并非日本社会单纯地学习接受的过程。从17世纪前期开始,日本民间知识分子在接受与解释明代思想文化时注意使之适应日本社会,提出了一些方法与理论,例如阳明学思想家中江藤树 (1608—1648)的“时·所·位”①中江藤树 (1608—1648)是生活在日本近世前期的阳明学者,他提出“时·所·位”说,主张在学习接受外来思想的儒学时,要根据时间、位置、所处条件等加以取舍,选择适合日本社会的内容加以运用。说与“权”说就是这一类学说。之后,荻生徂徕 (1666—1728)受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思想的影响开创了古文辞学派②古文辞学派是指荻生徂徕开创的学派,江户中后期形成影响。古文辞学派主张以秦汉时代的“古文”来解读孔子孟子的经典,用以对抗朱子学以唐宋以后的“今文”解读儒学经典的做法。,系统地提出了解释中国思想典籍的方法理论。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可以从宏观层次上揭示这一时期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具体史实,研究各类典籍在日本流播以及日本在接受中国典籍时发生的思想排斥、冲突、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从微观层次上揭示中日思想冲突与融合的史实。目前国内学术界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尚未对这一课题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日本方面,由于明治以来日本国家实力上升,否定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思潮兴起;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迅速上升,强调日本主体性的研究态度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文化对近世日本的影响这一课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这一课题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与上述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先后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在宏观层次上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对日本思想文化影响的重要成果,也有关注具体案例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严绍璗所著的《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1]研究了包括明代文献在内的中国思想文化文献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思想对近世日本的影响提供了书志学的重要信息与线索。收集我国学者与日本学者共同研究成果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2],描述了包含明代思想文化在内的中国思想文化对17世纪明治时代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此外,近年来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也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对近世日本影响的论文。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近年来也发表出版了一批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张崑将的《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3]一书从思想史角度研究了阳明学与近世日本兵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郑樑生所著的《明代中日关系研究》[4]描述了明代与同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外交关系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为研究明代中日政治外交史与思想文化影响关系的必读之书。
日本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明代思想影响问题的成果。日本学者野口武彦于1991年出版了《江户时代的兵学思想》[5]一书,运用思想史的方法研究了江户时代的兵学思想,为将日本近世兵学纳入思想史研究视野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之后,前田勉于1996年出版了《近世日本的儒学与兵学》[6]一书,其中明确提出了明代兵书对近世日本兵学思想的影响问题并展开了论述。笔者于2002年在日本出版了《冈熊臣:生活于转换期的乡村知识分子》[7]一书,对日本近世思想家荻生徂徕的兵学思想的形成背景作了探讨,依据史料考察了由荻生徂徕开始向前延伸扩展的思想连锁,比较完整地还原了生活于19世纪前期至中期日本乡村社会的民间知识分子冈熊臣 (1783—1851)研读明代兵学、提出兵制改革构想的史实,为研究明代兵学的影响问题提供了重要事例。中国明代善书的传播影响问题也较早引起中日学者的注意。日本学者酒井忠夫的《中国善书的研究》[8]一书着重研究了明清国内善书问题,是善书研究的奠基之作,为研究善书的必读之书。我国青年学者肖琨近年来在日本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善书研究论文[9],其有关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过程中与日本本土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的融合、冲突的具体事例的研究深化了善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上述有关明代思想文化对近世日本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史实资料与具体例证。不过,过去的研究侧重于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方面,且大多为运用文献学方法的资料调查与整理,而对近世日本社会如何理解与接受明代兵书与善书这一问题尚缺乏从思想史立场出发的研究。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与探讨的课题。以下分别举例论述。
二 对明代兵书的理解与接受
对明代兵书与近世日本关系问题的关注与对近世日本的兵学问题的研究发展有一定关联,是近年来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日本学者前田勉于1996年出版了《近世日本的儒学与兵学》一书,提出了明代兵书对近世日本兵学思想影响的问题。前田勉通过仔细解读近世日本儒学者荻生徂徕的《钤录》[10]等兵学著作,揭示了明代戚继光的兵学著作对荻生徂徕的影响关系。前田勉认为,荻生徂徕在《钤录》中吸收了戚继光提出的依据严格的纪律与队列布阵以及对军队实施管理的“节制”等一系列概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有关近世日本兵制改革的意见。前田勉的研究提示了一条解读明代兵书对近世日本兵学思想影响的有效路径。不过,前田勉研究的主要着眼点放在近世日本兵学思想与儒学思想的冲突上,尚未深入探讨明代兵书在近世日本的传播过程中对近世日本思想的影响问题。
受上述研究的启发,笔者在2002年出版的《冈熊臣:生活于转换期的乡村知识分子》一书中详细考察了生活于19世纪前期至中期的乡村知识分子冈熊臣的思想与实践,其中特别对冈熊臣写作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兵学著作《兵制新书》的兵制改革论作了详细分析解读。冈熊臣在《兵制新书》中提出的有关近世兵制改革的具体构想内容涉及近世政治制度改革、军制、战法、选兵等军事技术改革方面,其中多处引用或提及戚继光的兵学著作,明代兵书成为冈熊臣提出自己的兵学思想的重要思想材料与参照系。例如,冈熊臣在《兵制新书》中指出: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时之所以败于援朝明军,主要原因就在于“明军整齐之阵”,即集团队列阵法与配以多种火器的战法。他主张应当从“戚法”中学习战法、武器选用、兵员选拔以及操练的做法。在武器的选用方面以及在操练方面借鉴“戚法”。冈熊臣对“戚法”中有关选兵办法的内容尤为重视。他认为应当打破近世日本社会身份制的束缚,从乡村农民以及城市一般市民中选拔合格人才加以严格训练组成军队。他说,选兵时应学习“戚法”,“当其选人时,当如练兵日记中选兵之法所说,以精神胆气为主,年貌材力为佐。精神为骨劲肉坚充实奋迅之谓。正如戚子所曰:最宜取乎乡野诚朴之夫……。”[11]冈熊臣将“戚法”运用于对近世日本兵制的改革构想中,主张在武士阶级以外的身份阶级中选拔兵员。从逻辑上讲,冈熊臣的这一构想中含有否定作为近世日本社会基本结构的身份制的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挑战德川幕府的统治。明代兵书在被重新解读运用于日本社会时,“戚法”中只是有关选拔兵员的技术性方法意想不到地带上了政治色彩。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这一类现象耐人寻味,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现阶段的调查结果表明,有不少明代兵书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大范围流布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探讨的问题。
三 对明代善书的理解与接受
所谓善书,是指劝民众行善的教化读物。善书产生于我国宋代,明清时代的统治者为了用以教化民众而大力推行,善书得以发展普及。善书内容多为儒教、道教、佛教三教思想以及民间信仰的混合体,文字表达通俗易懂,主要用于教育民众遵守伦理道德,比较有名的如《文昌帝君阴骘文》、《感应篇》、《自知录》等。
目前关于明清三教合一的思想产物之一的中国善书的研究在中日两国先行的研究成果数量还不是很多。日本学者酒井忠夫的《中国善书的研究》一书对明清的善书进行了考察,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但对近世日本社会接受学习善书以及善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尚未作探讨。大陆部分学者以及台湾、香港以及韩国学者也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尚无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由于受到史料和语言等条件限制,对于善书在近世日本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目前,既留意善书与三教合一思想的联系,又注意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与日本本土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的多种形态,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青年学者肖琨近几年在日本从事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问题的研究,已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为善书研究开拓了新局面。肖琨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着眼于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的本土化过程,分析了善书在日本传播与演变的具体过程,揭示了善书在近世日本知识分子、神儒佛三教等宗教界与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描述这一时期中日间各种宗教思想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共振关系。她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明朝禅宗僧侣与日本佛教界的交流推动了善书在日本的传播的史实,在神佛合一的宗教观影响下近世日本民间知识分子以及一般民众解读善书的史实,以及日本各个思想学派例如石门心学派对善书的借鉴和接受的历史事实[12]。
结语
以上论述与所举事例表明,明代兵书与善书传入近世日本后,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今后还将运用历史学中的文献调查方法与思想史研究的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对散布在历史以及文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先行研究进行综合与整理,进而考察同时代的中日两国近世时代的思想环境,寻找时空上的交流接点与思想发展脉络的种种联系,还原围绕明代思想在近世日本传播与接受的具体过程。笔者将收集江户时代出版的明代兵书以及相关的近世兵书,解读明代兵书与近世日本兵学思想之间的影响、借鉴、冲突以及融合等具体史实。对明代善书的研究也应先把日译本善书与中国原本善书进行对比解读,以此为基础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细致的解读研究。
以上所叙述的明代兵书与善书在明清之际传播至日本并产生影响这一历史事实表明,从宏观上看,由于来自中国大陆的文献典籍的传播与周围国家的学习与接受,17世纪前后近世东亚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一个思想空间。一般地说,在这一思想空间中,起源于中国的儒教、道教以及由印度传至中国后逐渐中国化的佛教思想文化大多扮演着影响者的角色,因此,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影响问题历来是学界考察的重点。但是另一方面,正如本文分析明代兵书与善书时所指出的那样,作为接受一方的日本社会在接受中国思想文化过程中与明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排斥、冲突,以及对明代思想文化的误读以及重新解释等种种情况也不应忽视,值得我们去仔细考察和深入探讨。在这里,有意否定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态度,或者一味强调中国思想文化的单方面影响作用的研究态度,都是非历史的、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这两种研究态度貌似相反,但本质上都是从近代以后形成的近代国民国家的立场出发,回过头去解释历史。而对明代兵书与善书的深入研究获得的认识,将启发我们重新思考近世东亚地区的思想空间这一历史事实,有助于我们避免陷入上述两种偏差。
回到近世日本思想史的脉络上来看,18世纪末至19世纪是日本思想内部的思维范式转变期,日本知识分子崇尚中国思想文化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被称为“儒学的日本化”的现象。另外,在这一时期,国学学派①国学学派为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的江户时代中期兴起的一个学派,本居宣长为集大成者。国学派主张学习研究日本古代的典籍,从中发现日本古代固有的思想文化,用以对抗外来思想的佛教、儒教。等一些强调日本思想文化独特性与优越性的学说陆续出现并产生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则随之作为“他者”而逐渐被相对化。近代以来一直都有一些日本史学家据此强调日本思想文化的主体性而忽视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问题。然而考察明代兵书与善书在近世日本传播普及的过程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中国思想仍然是他们获取思想材料的主要来源,可以说,这一事实直至明治以后西洋的思想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之前基本上都未改变。正如本文所考察的那样,近世日本的民间知识分子在构筑各自的思想时,仍离不开对中国思想的学习与吸收,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多样的思想冲突与融合的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以充分吸收先行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调查收集相关史料,运用历史学以及思想史等理论方法作进一步系统研究,是今后要做的工作。
【注 释】
[1]严绍盪:《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王勇等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张崑将:《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兵学与阳明学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郑樑生:《明代中日关系研究 (1368—1644)》,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5]〈日〉野口武彦:《江户时代的兵学思想》,日本中央公论社,1991年。
[6]〈日〉前田勉:《近世日本的儒学与兵学》,日本ぺりかん社,1996年。
[7]张宪生: 《冈熊臣:生活于转换期的乡村知识分子》,日本三元社,2002年。
[8]〈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的研究》,日本弘文堂,1960年。
[9]肖琨:《从唐船持渡书看善书的输入》,《日本思想史研究会会报26》,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日本思想研究会,2009年;肖琨:《有关从神佛儒向佛神道转变的几个问题》,《东亚思想文化2》,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东亚思想文化研究会,2009年;肖琨:《近世善书中的天·神观念在日本的普及传播》,《日本经济思想史研究9》,日本经济思想史研究会,2009年6月。
[10]〈日〉荻生徂徕: 《荻生徂徕全集 (第六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73年。
[11]张宪生:《冈熊臣:生活于转换期的乡村知识分子》,日本三元社,2002年,第176-183页。
[12]肖琨:《有关从神佛儒向佛神道转变的几个问题》,《东亚思想文化2》,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部东亚思想研究会,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