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生命观主要内容探析
2013-03-23刘家琳
刘家琳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先秦道家生命观主要内容探析
刘家琳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原创阶段,也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动荡不安的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寻找拯救社会人心的良方。其中,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从人的自然生命出发,走上了生命关怀的道路。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把维护自然生命,实现生命的自然本性作为最高追求,提出善待生命、关爱万物的宇宙情怀和守护纯真人性,提升精神境界的安身立命之道,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蕴。
老子;庄子;生命观;“道”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动荡,思想文化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学术上的解放和自由,为道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由于各家各有主张,而为了维护各自思想在学术上的地位,百家争鸣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偏执己见的争论中,生命的问题被忽略了,对人的问题的最根本和最客观的思考被忽视。
那么,重新回到生命本身,唤醒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庄在此基础上对生命进行思考,对人生问题作出了智慧的解答,成为先秦百家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将主要探讨道家生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道家的生命本质观:道生德成、自然素朴
(一)生命之“道”——生命存在的形上根据
“道”最初指人所行走的路,后来引申为规则、原则,在老子那里,“道”被上升为一个哲学范畴,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和终极范畴。“道”没有形状,不可言说,却能统摄万物,具有多层次的意义:一方面,“道”是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非常明确地把“道”作为万物之母体、生命之本源。“道”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赋予宇宙万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一切生命产生的终极源泉。另一方面,“道”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法则。“道”生万物,同时也寓于万物之中,贯穿生命存在的始终,引导生命的运行,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法则,生命只有依照“道”来运行,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二)生命之“德”——生命存在的现实依据
老庄认为“道”产生万物,它为一切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形上的依据,但是“道”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仍然是一种抽象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无法言说感知的“道”和具体的可感知的现实之间需要一个中介将二者相联系,这个中介就是“德”。“德”在老庄思想中并不指德行,而是“得”,得到的也不是具体有形的东西,而是“对无形的‘道’的禀受,是形上之‘道’在具体生命中的落实和实现”〔1〕103。天地万物经由“德”而悟“道”,成为真实可信的存在。
“道”与“德”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德”的本质内容,“德”是“道”的物化形式。因此,对于个人而言,最大的德行就是对“道”的完全体认,实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
在老庄看来,“道”是生命的源泉和活动法则,由“道”而生的“德”也因此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依据。生命由“道”创生,由“德”塑造。因此,老庄的“达德体道”之人,就是生命最健全、生命力最旺盛的人。
(三)生命之“气”——生命的形下质料
老子认为“气”是构成生命的质料,“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产生出宇宙间万物。老子将“道”与“气”相结合,刻画出一个由“道”→“气”→万物的创生过程。“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而无形的“道”生有形万物则是“气”变化的结果。
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气”不仅是构成生命形体的物质性材料,而且是精神性的生命状态表征,“气”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在庄子看来,“气”也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2〕。
二、道家的生命价值观
(一)重估生命价值,回归生命本身
所谓生命价值,是指生命的意义,即生命在追求什么,是什么使生命值得期待〔1〕152。老庄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是从对世俗价值的批判和反思入手的。在儒家思想中,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生命价值,重视生命的社会或伦理价值,强调生命存在是为了追求道义上的善。道德上的表现成为衡量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个体生命被异化和抽象化。
老庄对诸子各家,尤其是儒家的价值标准进行批判,建立了一套以“道”为核心的自然主义的生命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道”,是生命追求的最高价值。由此,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转变为求“道”的历程。“自然”是“道”的最基本体现,也是生命价值的最高状态,这种自然之“道”的生命价值超越了世俗的各种价值,如善恶、美丑、是非等,将价值回归到生命本身,是实现生命自由和解放的过程〔3〕。
(二)重身轻物,珍惜生命
在对待名利的问题上,儒家遵循道义原则,认为应该把对仁义的追求放在首位,因此,儒家重视义利之辨而反对过度追求名利声望;墨家和法家遵循功利原则,揭示人求“利”的本性,把生命的价值看作简单的物质利益的满足。
道家既反对儒家的道义原则,也不同意墨法两家的功利原则,认为追求名利无非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延续,不必太过苛责,但是如果名利对人身构成威胁和损害,则要抛弃名利保全自身。在对待欲望的问题上,道家既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而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克制自身的欲望,摒除外界物欲的诱惑,达到养生的目的。
三、道家的生命境界观:形神兼养,身心超越
道家的生命修养与儒家不同,儒家整个理论体系都以修养论为核心,其修养的是个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而道家则是通过修养来保持自然人性,以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老庄生命修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形神兼养而重于养神,主张顺从生命的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地通过种种物质手段来追求生命的延长和对自然的生命活动做任何主观性的干扰。他们认为人只有精神和形体处于和谐的统一状态,才能合于“道”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道家将自然无待状态视为人生的解脱境界。自然无待的状态是指主体摆脱对一切现实条件的依赖而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自由的状态。这种境界如何实现,老庄提出的途径是:超越分别。
其一,超越万物之分和物我之别,使主体在物物交融和物我交融的状态中,从宇宙观的高度做到无所分别、无所依托、无所执着、无所挂碍。其二,超越善恶之分和是非之别,摆脱是非善恶观念对人性的束缚,从是非纷争和善恶对立中超脱出来,获得认识论和道德论上的解脱。其三,超越生死之分和苦乐之别,获得对一切悲哀苦乐等情感的超脱〔4〕。
当主体超越了一切外在分别和内在情感之后,就实现了外无束缚、内无累赘的无待之解脱,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也就是老庄所塑造的“圣人”“至人”“真人”“神人”的境界。
四、道家的生死观:顺心无为,生死豁达
生命的过程,就是由生到死的过程。因此,道家的生命过程论,既包括生存状态下顺性无为、合于自然的态度,也包括面对死亡豁达从容、超越生死的乐观思考。
(一)生命生存原则:守护自然真朴,主张顺性无为
老庄的生存之道是由其生命本质观决定的,生命由“道”创生,合“道”而行,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真朴。因此,生命的生存原则就是为了守护自然真朴的生命本质而确立,其根本观点是顺性无为,即人应顺从于自然本性而生存,应该让人的纯真天性自然伸展、自然呈现,不加人为的阻隔。
从顺性无为出发,老庄提出了一系列生存的原则。首先,提倡过一种清静淡泊、淳朴无饰的生活。其次,主张以柔弱的姿态处世。人应该像水一样处柔守弱,培养自己的韧性。再次,主张无智无为。智慧和人为都是对人的自然状态和淳朴天性的破坏,人一旦有了智慧,就有了人为造作、虚伪矫饰,这是与人的自然本性背道而驰的,所以要绝圣弃智、无为无作〔5〕。
(二)面对死亡:自然豁达,生命超越
在重视自然生命的同时,老庄对于生死问题作出了许多探讨,形成了老庄自然豁达的生死观念。
首先,对“生”与“死”作出解答。万物之生出于“道”,故生要顺其自然,既不自残其生,也不自益其生。“死”即生命的终结,万物有生便有死,但万物的总根源“道”是永远不会枯竭死亡的,死亡并不是走向虚无,而是一种回归,是向自然和生命之道的回归〔6〕。在生命之“道”的支配下,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生死转化的过程,生和死都是必然的过程。
其次,对生死关系作出解答。对于生死关系,老庄首先肯定了生与死的对立性,在对立的同时,二者又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一方面,生死物化。老庄认为宇宙万物皆为“道”所生,都是“气”的产物,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已,创生万物的“道”并没有因为生命的消亡而走向虚无,生命与死亡都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物质变化。这样,就消融了生死的界限。另一方面,生死一体。生死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气”,同时生与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构成生命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7〕。
最后,对生死观念作出解答。一方面,生死通达。因为生死一体,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被消解了,人对生死能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而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生游死归、以死解生。死是生的复归,同时也是生的解脱。在庄子看来,就死而言,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压制和无奈,甚至生的太久都是一种痛苦,生为游世,死为归道,因此对于死亡不是逃避,而是欣然接受,对生死之变的态度是豁达而乐观的。
〔1〕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93.
〔3〕王德有.庄子神游:退隐不争的生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08.
〔4〕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7.
〔5〕刁生虎.道家生死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8-10.
〔6〕李振刚.生命的哲学:《庄子》文本的另一种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9:206-210.
〔7〕张尚仁.庄子的死亡哲学〔J〕.学术探索,2010(4):13-17.
(责任编辑 杨斯斐)
Analys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Pre-Qin Taoist's View of Life
LIU Jiali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100,China)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the original stag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is also a turbulent time full of rapid social changes.Different scholars have all wrote books to find a good way to save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minds.Among them,taoism,represented by Lao zi and Zhuang zi,put emphasis on the nature life of the people and started its research of concern for life.Taoism,which made"Dao"as the core,put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ture life and enforcement of the nature instincts of life as the highest pursuit.It put forward to treat the life more friendly and love all things.In addition,it gived us a way about how to make a living,that is to guard the pure humanity and then enhance the spiritual realm.All of its thoughts all contained abundant life implication.
Lao zi;Zhuang zi;view of life;"Dao"
В22
A
1672-2345(2013)02-0032-03
2012-10-18
刘家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道家生命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