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如何从肝脏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013-03-22吴旻
吴 旻
(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21004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居多。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瘿病”的范畴,以甲状腺肿大为其主要临床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随着病情的深入和发展,可出现低热、多汗、心悸、眼突、手抖、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近年来对甲亢的研究进展越来越深入,为了提高中医学在治疗甲亢方面的作用,需在脏腑辨证的角度上对其展开探讨。
1 对病因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甲亢的发病主要与七情内伤、饮食水土以及体质因素有关,其中与情志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如《诸病源候论》和《济生方》中都有记载,因情志失调,忧思郁结或忧思恼怒,以致肝失疏泄,气机运行不畅,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又因肝气郁结,而致血行障碍,瘀滞而为瘀血,瘀血、气滞、痰凝壅结于颈前,形成甲状腺肿大。而甲亢与饮食水土的关系也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记载。饮食失调,可致脾胃水谷精微生化异常,影响脏腑气血运行,造成气滞、瘀血、痰凝而发为甲亢。而女子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关,若肝郁气滞,血液运行不畅,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可引起甲亢。另外,先天不足,素体阴虚之人,遇到情志、饮食等因素致痰气郁滞后,更易于化火伤阴,使疾病复杂难愈。
2 对病机的理解
临床表明,甲亢的病程较长。早期多为肝郁气滞,脾伤气结,气机郁滞,津液凝聚成痰,搏结颈前所致。此期以气滞为主。日久,则气滞、痰凝而引起血脉瘀阻,故疾病的中期以痰凝血瘀为主。若病情迁延反复,则会损伤肝阴,也可伤及心阴,出现心悸、脉数等。这时疾病多数虚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情志、饮食等因素,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影响气机运行,故气滞,导致肝郁气滞;又因气不行津,影响津液的运行输布,形成气滞痰凝证;气滞痰凝日久,又可影响血液运行,造成血液运行不畅,而致瘀血内停证。如肝郁气滞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肝火横逆犯胃,火旺日久,热入阳明,而见胃热亢盛证;病程日久,火旺伤阴,形成阴虚火旺之证。进一步而言,肝阴虚,肝火妄动,可致阳亢生风;或肝阴伤,而久则及肾,形成肝肾两虚;若病久及心,也可出现心肝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亢盛等病证。
纵观本病的病因病机,其主要病位在肝,可累及心、脾、肾。故在治疗时,应着眼于肝,并针对疾病发展及患者个体情况,兼顾他脏。
3 中医证治分类
根据中医治疗原则及脏腑传变原理,在治疗本病时,主要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行气活血、清肝泻火等针对肝脏而言的治法;平肝熄风、滋阴降火等针对阴虚而致的。或根据“实则泻其子”,可清泻心火;而“虚则补其母”,则提示我们可以采取滋肾水,补肾阴的治疗方法;五脏相克的理论指出,肝克脾,肝为脾之所不胜,《内经》中也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还有健补脾胃的方法。以下讨论的是甲亢病在临床上常见类型的诊治分类。
3.1 肝郁气滞证可见患者心烦易怒,喜叹息,心悸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瘿。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小柴胡汤或消瘰散加减。
3.2 气滞痰凝证可见患者颈前肿大,胸闷烦躁,善太息,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治疗宜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方用四海玉舒丸或海藻玉壶汤加减。
3.3 瘀血内结证 可见患者颈部肿大异常,触之较硬,胸闷,纳差,舌质紫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治疗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方用消瘰丸合海藻玉壶汤加减。若为寒痰气滞,可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若为热痰气滞,则改为小陷胸汤加减。
3.4 肝火亢盛证 可见患者颈前喉结两旁肿大,烦热,多汗,急躁易怒,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清肝泻火,散结消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珍珠母汤加减。
3.5 心肝阴虚证患者多表现为颈前及喉结两侧肿大,心悸,多汗,五心烦热,指颤,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治疗宜滋阴清热,养心柔肝。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3.6 肝肾阴虚证 患者可有颈前肿大可不明显,消瘦无力,腰酸耳鸣,五心烦热,女子可有经少甚或闭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滋补肝肾,养阴散结。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3.7 肝阴虚阳亢生风证 患者的患病时间较长,除颈前肿大外,可有头痛头晕,目赤,烦躁,手指颤动,甚至全身肌肉颤动,舌红苔黄,脉弦细。治疗宜平肝熄风,滋阴潜阳。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天麻、钩藤或大定风珠加减。
3.8 胃热亢盛证患者可出现多食易饥,汗多怕冷,口渴喜饮,舌红苔白,脉洪大数或细数。治疗宜清胃除热,益气养阴。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合麦门冬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合四逆散加减。
4 结语
站在脏腑辨证的角度上,无论从甲亢的病因还是病机上看,辨证治疗时必须以肝为主要着眼点。以肝为中心,针对不同的患者,结合其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诊治。在治疗过程中,兼顾心、脾、肾,注意疾病的变化和患者机体对治疗的反应,从而是治疗灵活多样,改善症状,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