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视阈下大学英语的文化建构

2013-03-22陈绍英张立杰岳喜华

关键词:模因英语教学语言

陈绍英 张立杰 岳喜华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识地结合成人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有文化语义比较能力,以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流。”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1998)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广角度、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教育。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英语文化教育,狭义上是对语言文化背景的通识教育;广义上是人们对世界观经验性、理解性地自我建构。大学英语教学是教授语言兼具传播文化的特殊行为,担负着普及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遵循认知规律传承文化,促进其进行文化自我建构等历史使命。本文在模因视阈下,通过探讨模因与文化的关系,及模因认知对英语文化建构的作用,为大学英语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一、模因与文化

模因理论是语用学的全新领域,其核心概念就是模因(Meme)。任何一个信息,只要能够模仿和复制就是模因。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其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民族不同而异。从认知角度看,文化尽管经历不同的社会和历史,与不同的民族相处,但是都有一些像基因一样可以复制和遗传的因素,这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模因”现象。如果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物种进化,物种可以视为基因遗传、繁衍的载体。作为社会文化进化的驱动力,模因也可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单位,也是信息复制的因子。从文化角度来说,文化中的任何元素都有可能因某种交际需要而被复制模仿,因此其中的任何元素都可能被称作模因。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指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内容始终相同。同一信息可以先后在不同语境中以不同形式传递。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存储于大脑,可以比喻成基因型模因。它包括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以异形传递两种模式。基因型模因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其所表达的内容稳定,所依托的形式是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随着语境的变化,模因表达的内涵被赋予特定的场景。这类信息包括成语、谚语、比喻等长期在生活中存在并延用至今的固化表达法。这类传播信息,有的保持原形,有的改变了形式符号。它们顺应时代发展,经历了历史更迭,活跃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最终被交际选择,成为强势模因。

第二种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指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复制成不同内容的模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制传播的内容会因现实需要发生变化,旧的形式被赋予新的内容。正如旧瓶装新酒一样,形式相似,内容却大相径庭。已知的旧形式与新内容形成新旧两种信息的对照,形成了语境错位、形同质异的模仿,不仅给人们带来语言使用的乐趣,还有效提高模因传播效率。这种横向扩散传播方式,包括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建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建构,可以弥补学生语言习得不平衡的缺陷。与语言知识相比,学生的文化意识较弱,理解英语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英语文化建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强化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了解目的语言的真正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帮助学生从文化角度看待语言现象,努力探索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重视词汇的文化差异,并关注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对目的语言文化的领悟力和敏感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紧紧围绕教材,注意发现和利用显性文化信息与隐性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设计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显性文化信息可概括为以下方面:(1)词汇:习语、典故。(2)语法:构词方式,动词的数、性和时态概念;句法、词序及句子结构;文本中信息的逻辑分布;固定表达方式;俚语、谚语、箴言;语言变体;专业术语及方言等。(3)修辞:写作类型;语言风格;比喻、双关、委婉语等;习惯表达方式。(4)语篇:语篇结构;语篇连贯方式;语篇形式与功能等。(5)文化意象:西方是圣经及其人物;中国是古典文学中人物的象征意义。

隐性文化信息可总结为下列内容:(1)文化情境:语篇中的文化情境;交际双方的语言行为预期;语言交际礼仪和原则;作者的语言和文化成就、写作习惯和风格、美学观点等。(2)相似背景信息的省略:在文本中,相似背景信息知识会被省略,如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社会主流思想等。(3)附加的文化含意:词汇的表层意义和蕴含语义。(4)文化差别:语义差别;无对称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识差别;相关心理体验的缺乏等。(5)非语言因素:不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方法以及道德标准;有差别的社交惯例等。

三、模因认知对英语文化建构的启示

语言是一个音意结合、有序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隐含丰富的文化意义。如学生已有关于目的语言的文化图式,当这一图式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被及时激活,就会加深学生对目的语言的理解。然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文化图式并没有被及时激活,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文化图式,而只有一些零散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丰富的文化图式。在大学英语的文化教育中,某种文化现象产生的语言模因传播是教学重点。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传播、巩固、重组和整合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随着时代发展和文化进步,大学生对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在制定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除了围绕教材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对新文化现象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学生最关注的文化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在帮助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建构时,教师应从文化模因的形成与注意、重组与变异、复合与整合等方面进行指导,以达到习得效果。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英汉文化学习共同体,完成英语文化模因与汉语文化的整合,打造文化模因复合体。文化模因复合体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英汉文化模因有机整合而成的,目的是延长每一个文化模因的使用寿命,丰富和深化每一个文化模因的内容。

四、模因认知对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启示

基于模因认知理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可称之为语言模因。模因传播的载体是语言。模因和语言的关系相辅相成。模因认知理论有助于拓展语言的内容,推动语言学发展。语言模因从本质上揭示了语言传播的规律,语言学习过程实际就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因此,只有了解语言模因在文化知识背景中的表现形式,将模因认知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恰当地运用语言。

(一)熟悉英语隐喻及成语,为理解模因和创新奠定基础

根据模因认知理论,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才能使其得以生存和延续。只有熟悉和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语义。例如: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这是三菱汽车的广告宣传语,是从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复制而来的。在这句广告语中,主语men被改为cars,肯定句式被改为否定句,突显出其品牌优势。使三菱汽车想要表达的“其品牌汽车优于其他品牌”这一理念实现理想的语用效果。可见,把某些成语、名句与人们熟知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重新整合,能激起联想和共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语句。当学生遇到与原文相似的交际情景时,就可直接套用语言模因进行交际。

(二)结合语境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常常会以相同形式出现在不同语境中,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即同一个短语在新的语境中,会让人产生新的联想。因此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要学会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在不同场合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这也是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关注的。例如,短语unsung hero是指姓名不为人知的英雄人物——无名英雄,也可以指埋头苦干的人。如:

Those fathers who strive to be good family men by being there every day to love and support their familythose unsung hero-need our recognition and our thanks for all they do.

在这个句子中,unsung hero指的是为了家庭默默工作的父亲。他们不辞劳苦地承担家庭责任,是家庭的支柱,符合unsung hero的语义特征。

(三)利用文化背景信息,进行联想教学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不断观察和模仿,学会新的语言技能。联想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相互关联的事物展开丰富想象,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语言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联想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概括等能力,增强其对外语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借助表现型模因,让学生进行模仿。通过更换不同信息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尝试在新情景中套用、活用已知句型。

考虑到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要更加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教学对象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作为文化基因的模因,可以通过模仿来传承人类的思想财富。因此,学生既要学习英语知识,也要学会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传统、制度、法律等,以便熟悉和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些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只有理解、包容,才能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建立英汉文化的学习共同体是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将英语文化模因与汉语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文化模因复合体。认知语言学在表述语言的整合观时提出:语言单位为象征单位,象征单位是音位单位和语义单位直接相连的结合体。两个或多个象征单位依靠整合而不是组合来合成更大的语法构造(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语法构造不完全等于数个象征结构的简单相加,前者的意义也不等于数个后者意义之和,各成分之间会发生调整以达到相互融合(王寅,2006)。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模因复合体是英汉文化模因相互整合的结果。在整合过程中,文化模因复合体的意义值并不等于单个模因简单组合的意义值。前者往往大于后者,而且比后者更加丰富。其中最显著的部分是,文化模因复合体拥有比单个模因更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模因的复制与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谭占海.模因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张旭红.语言模因与知识图式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模因英语教学语言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刀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我有我语言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