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与实现机制——来自福建大科的案例研究
2013-06-27张其春郗永勤
张其春郗永勤
(1.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在信息、金融、物流、能源、旅游等领域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弗雷克林(Fredriklin,2010)等认为产业融合的演进同时在企业和产业层面展开。产业层面的融合表现为产业链的融合,其实质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整合与重构,是众多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分配价值创造,并通过跨产业链合作提升价值链水平[1];企业层面的融合表现为企业不断拓展经营环节,通过供需链上下游的扩张,成为以生产制造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纽带,涵盖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综合产业部门。全产业链是企业层面融合的最高形式,随着中粮“全产业链”战略的提出与实践,国内不少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盛大、新希望、比亚迪、同仁堂、雅戈尔、国联水产、赛维、万达等)也纷纷效仿进行全产业链整合,通过打造完整产业链,管理控制每个环节,以期在产业和市场上获得关键的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主导权。然而,由于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存在市场、资金等诸多风险,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企业有些取得成功,有些却陷入经营困境。正如中粮前董事会主席宁高宁所言:“发展全产业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2]全产业链模式需要各产业链条均衡发展和匹配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全产业链成功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产业共生,通过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建立产业链乃至更大范围建立生态产业网络,以实现对废弃物等副产品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产业中的转移。因此,循环经济是实现产业链整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循环型产业链和循环型产业网络的构建,有助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柔性融合,实现全产业链的打造。为此,本文通过对福建大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调研和总结,探讨循环经济发展对全产业链整合的作用机理及实现机制,以期为全产业链战略的推广提供理论框架和经验借鉴。
一、福建大科的“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模式
福建大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科”),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集团拥有大科柏洋、大科食品、大科茶艺、大科畜牧、大科农场、大科销售管理等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名、优、特畜禽及其他珍稀动植物农产品培育、加工、配送、销售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年成立以来,大科坚持“打造绿色健康,造福百姓民生”的企业使命,坚持走“产销一条龙,工农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原产地资源优势,以公司为主导、以农牧业为基石、以产业基地为平台、以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为依托、以流通渠道构建为手段、以品牌推广为抓手,通过融入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应用现代技术打造成“原生态名、优、特畜禽养殖、果蔬种植、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品牌推广、市场销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经过近5年发展,目前已建立起覆盖从田园到餐桌,涉及第一、二、三产业,横跨农产品、农副食品、化工、旅游、贸易、物流、研发、高端超市、电商销售等众多领域较为完善的产业网络,其中,种植、养殖业属于第一产业,食品加工、有机肥料加工、饲料加工等属于第二产业,休闲旅游、研发、销售、物流、贸易等属于第三产业。其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可用图1表示。
图1 福建大科“全产业链”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大科“全产业链”构建
产业链是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图1只是简要地勾勒出大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实现链接尚未展示,产业链中的产品流、价值流、能量流等也尚不清晰。产业链的匹配对接是全产业链整合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将各产业链之间的衔接点展示出来,通过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的联系,展示大科“全产业链”的内部结构。循环经济产业网络是基于产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模式而形成的经济网络组织,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以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信息流为维系纽带,由若干在生态产业上共生共荣、在经济价值上共创共享、在关系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产业链条耦合而成的产业共同体,具有耦合度高、关联性强、集聚度高、增值空间大以及交易成本低等优点,能够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梯级利用,通过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目标的协调统一[3]。因此,循环经济产业网络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实现产业链的衔接,是全产业链整合和创新的有效工具。大科通过基础设施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品牌共享、环境共护、利益共生,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利用,建立起规模化、精细化、系统化、标准化,多样性、互动性、共生性、高效率、低消耗的循环型全产业链模式。循环经济产业网络可以较为系统地剖析大科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性和耦合度,展示其“全产业链”的运作过程。
(一)大科循环型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
循环型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是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造纸工业、橡胶提取工业、沼气生物能产业、高效有机肥等产业和先进技术进行高效集成而形成的产业网络[4]。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是大科“全产业链”模式的典型特征,大科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基础,以创造和谐生态环境、生产优质的绿色农产品为宗旨,在生产上以禽畜类生态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利用生物技术、生态循环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等进行农产品生产和深度开发,包括有机肥料制造、优质果蔬种植、有机茶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等。通过资源共享和农副产品交换,实现不同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逐级传递,创建了福安、福鼎、上杭等农业生态园和生产加工基地,同时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销售终端建设,形成高度一体化的生态农业产业网络。根据大科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和应用逻辑,大致绘制出其循环型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见图2)。在大科循环型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中存在一系列生态上共生共荣、经济上价值共创共享、关系上利益互补互惠的产业链条。
图2 大科循环型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
在大科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中,畜禽的粪便用以养殖昆虫等,然后与生态林中种植的有机牧草、中草药制成的饲料添加剂混合,利用生物技术酵化成营养价值高的酵素饲料,这些饲料又可作为畜禽、野猪等的主要食物;畜禽宰杀后加工成品牌肉类产品,畜禽羽毛经过整煮水解、真空干燥加工,生产出高蛋白饲料,部分羽毛与当地民俗文化结合,制成精美创意文化工艺品。过剩的畜禽粪便放入沼气池处理,产生的沼液用以淡水海鲜养殖,沼气用作生活能源,沼渣用作加工有机肥料的原料,然后将其用作果树、茶树、蔬菜、稻谷等作物的肥料,种植的作物加工成各类品牌食品,目前已形成高端粮油、菌类干货、山林土特产、特色调味品、营养净菜等系列生态食品,品种近百种。
在大科工农业复合产业网络中,饲养的昆虫等除了作为生产酵素饲料的原料外,还直接用于养殖河鲫鱼、中华鳖、中华蟾蜍、棘胸蛙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充分利用循环型农业时间上多序列性的特点,进行科学套养,养过虾后养鲫鱼,养过鲫鱼养蟾蜍和蛙,一年四季不间断。这些水产品一部分直接销售,大部分进行二次加工,制成干货、炖品包,易于保存和异地销售;部分昆虫还作为原料与其他药材搭配加工成药膳炖品,目前已经形成海产干货,养生药膳、优质冷鲜排酸肉等系列产品,品种达到50余种。
大科注重生产技术与废弃物利用技术的融合,对于加工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也尽可能回收利用。如利用鱼类废弃物生产鱼油和鱼粉,鱼油用以生产鱼肝油,鱼骨加工成骨粉等。对于无法回收利用的副产品做到无害化处理,避免环境污染。虽然目前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产品还不能完全利用,部分副产品低价销售给其他公司,但集团已经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技术合作,不断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渠道,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二)大科循环型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复合型产业,旅游产业链涉及食、宿、行、游、购、娱等环节。生态旅游产业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形成的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动态链接,是建立在旅游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产业生态图谱,具有链条长、结构复杂、关联度高、辐射广等特点[5]。大科以农牧业为基础,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企业产业链条的扩张和延伸。因此,大科将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其“全产业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游合一”为形式,以“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为宗旨,开发建成了集生产、销售、观赏、度假、科普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其循环型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大科循环型生态农业旅游模式
大科通过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旅游,拓展原有的工农业复合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副产品的交换与流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在旅游项目的推进及运作过程中,大科旅游园区从多个层面加以考虑和实施,实现了农业生产、休闲、文化、旅游的和谐统一。让游客真正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坐低碳车、游生态园、购放心物、娱农家乐”的愉悦享受。(1)景区规划阶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做到适度开发,就地取材,景区内的餐饮基本来自园区内种植的果蔬和养殖的畜禽,节省物流费用;餐饮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与加工,用于畜禽饲养、加工成有机肥料或无害化处理。(2)住宿在农家屋,具有交通便利,价格便宜,材料环保、可回收等优点,大大降低资源消耗,节省旅游时间和成本。(3)景区内交通工具采用电能驱动的电瓶车,并对乘客进行合理配置,做到车车满座,达到节约经营成本和控制噪音污染目的。(4)在旅游产品设计时,做优做活“游”环节,通过欣赏各种名优水果、花卉、树木,陶冶精神情操,通过农业生产观光、四季特种花果蔬菜观光、特种养殖观光,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突出实践性、趣味性和纪念性。(5)提倡绿色消费与理性消费,除出售绿色果蔬畜禽之外,通过优惠让利进行名优特色食品、文化创意工艺品营销推广,以及让游客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让游客买得实惠,吃得放心,用得开心,旨在通过游客的“口碑效应”,进行大科系列产品的品牌推广。(6)做大做强“娱”环节,开展果蔬采摘、DIY饲养、鱼鳖垂钓、露营、野炊等趣味活动,深入挖掘地方民俗风情资源,融合畲族、农耕、茶、酒、养生、饮食、福禄等多元文化,设计与众不同的民族表演与展览,增加游客体验,激发游兴。除此之外,将生态旅游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快乐地接受科普,达到寓教于乐效果。
三、大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实现机制
大科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构破解产业链衔接难问题,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与第三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有机衔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机制,这种多主体参与的产业组织链接机制,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一)以公司为主导,创建知名品牌
大科作为直接投资方和经营管理方,在“全产业链”战略中处于主导地位。大科以“引领健康产业,创造一流品牌”为核心价值观,在经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机制创新,短时间培育出“大科码头”“田园”“牧歌”等系列品牌产品。大科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品牌化,主要抓住了五个重要环节。第一,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大科设立了战略发展委员会,专门负责“全产业链”战略的策划与实施,同时设立企划管理中心,并与锦绣集团、博川旅游等著名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对企业的名、优、特食品及农产品进行整体策划、注册、包装,加强企业品牌推广与策划工作。第二,注重人才培养。大科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办学等方式提高合作办学力度,并对新上岗员工进行素质拓展等岗前培训。第三,加强研发合作,大科加强自主研发,在种植、养殖、加工事业部设立研发中心,还与日、韩等国及台湾地区的农业先进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并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研发合作。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渠道拓展开拓市场,大科集团总部下设营销管理中心,目前已开设“大科农场原生态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中高端旗舰店,并建立酒店、餐饮、会所、机关单位及学校食堂、电子商城、进出口贸易等多种营销渠道,营业网点已经由福州逐步扩建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100多个城市,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第五,制定并实施统一的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变单一质量管理模式为协同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从田园到餐桌的全过程一体化、规范化管理;引进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进行生鲜产销技术的引进,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对产品自然、新鲜度进行检验,有效破解产品品质把控、质量追溯、成本控制、消费者取信等难题,提高了企业品牌知名度,也赢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二)以基地为平台,开发特色资源
产业基地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大科构建全产业链的根基。为此,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实施、部门服务”的方式,大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挖掘原产地资源优势,通过对资源的不断利用、开发、转变、盘活、整合、创造等活动,先后开发建设了福安、福鼎、上杭等原生态产业园。按照“工—农—旅”一体化的经营思路,公司将大科柏洋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经济优势,充分挖掘独特的地貌景观、名优瓜果花卉、特种养殖,并且融入各种文化传统,突出主题,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养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公司通过对产业基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升产业基地档次,增强企业和农户的生产能力。吸引了大批游客,2011年服务及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
(三)以合作社为纽带,联结共同利益
农户过于分散,公司与众多农户合作成本过高,专业合作社是以集体或协作的方式运作的利益共同体,可以成为农户与公司合作的纽带,形成发展合力。在大科柏洋生态产业园运作过程中,柏洋村和大科集团在福鼎市政府牵头下共同创办成立了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公司与农户之间纯粹的买卖关系,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这种由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的合作社具有独特优势。大科充分发挥了其在信息、市场的优势,为入社农户提供市场信息指导、苗种购买、产品销售服务,农户可以完全依托大科的销售渠道快速找到市场,提高了销售价格,获得了市场主动权;大科依托其技术优势,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此外,合作社还依托大科与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进一步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的利用价值,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四)以农户为主体,提供优质产品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大科要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必须首先控制好农产品质量的源头——生产环节,尤其是种植和养殖环节,农户的生产质量成为大科管理控制的核心环节。为此,大科依托各类专业合作社与园内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户间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签订各种收购协议,保证农户的生产质量。例如,《大科+农户养殖回收协议》中规定,“农户必须依照公司提供的技术进行养殖,不得使用违反食品安全的添加剂和饲料以及违禁类药品,如质量检测不合格,公司可拒绝收购,损失由养殖户自负”。同时,公司无偿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及防疫技术指导,农户必须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和制度种植或养殖,提高了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和种养质量。除此之外,公司还实施保证金制度,通过向入园农户收取一定的保证金,确保在较长周期内农户遵守协议。同时,公司为入园农户缴纳一半的农业保险,设立风险基金,当农户遇到不可抗力导致损失时,由保险公司和风险基金共同承担,增强了产业链合作的稳定性。对于不愿意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农民,大科通过对其进行培训,安排到公司的食品加工厂、超市等单位工作,通过感化教育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四、总结
全产业链整合已经成为国内不少龙头企业的经营战略,全产业链的实现关键在于理顺产业链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产业链条的动态匹配。循环经济是物质循环流动和价值循环运动耦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循环型产业链和循环型产业网络的构建,通过产业链的交叉、耦合,能够不断延伸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扩张,是全产业链整合的重要途径。大科作为全产业链战略的实践者,短短5年内不仅业绩快速增长,在员工福利、农民就业与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做出贡献。大科全产业链整合成功的精髓,一方面是通过实施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链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以及产业网络的系统耦合,为产业链提供发展空间和增值空间;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制定和实施的“以公司为主导,以基地为平台、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管理机制,这种在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行为上多主体参与的管理体系,最终保证了公司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和增值性。
[1]Redrik H,Christian M,Fritz F.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Convergence:Inducing a Stage Model of Inter-industry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49).
[2]张辉.中粮帝国:全产业链“系统风险”揭秘[N].中国经营报,2010-07-10.
[3]杨雪锋,王军.循环经济:学理基础与促进机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齐建国.发展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抢占经济和社会制高点[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
[5]张灿,褚尚军.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河北学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