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电子政务建模及评估指标研究

2013-06-27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指标体系

周 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处理事物的程序和手段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使政务处理更加迅速、快捷、信息化、透明化,成为各国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首要任务[1]。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应运而生。

电子政务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构建简洁、高效、廉政、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2]。

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传统政务处理思路和方式的桎梏、政务电子化所需硬件和软件条件限制、多领域交叉和多部门协调障碍等。多部门能否协调一致地处理好某一共同电子政务,成为电子政务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

在电子政务中引入协同思想成为一种必然,并且这种协同思想应该贯穿于政务平台建设、政务具体操作过程的始终。针对协同电子政务的特有问题,对其体系结构、数学建模、评估指标等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协同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切实合理技术支持。

针对协同电子政务的建模问题,已经出现一些典型方法。第一种,是基于协作体的协同电子政务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使用协作体表达协同任务的层次关系,按照四类协作要素分别进行建模,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4]。第二种,是基于消息中间件的协同电子政务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借助消息中间件降低系统的整体复杂度,此方法具有高柔性、松耦合等特点[5]。第三种,是基于角色互动的协同电子政务模型,其核心思想是对政务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描述,使整个政务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此方法具有很好的协调性、互动性[6]。

对于电子政务平台及其办公效果的评价,是衡量电子政务系统优劣的重要阶段。美国是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先后建立了联邦事业架构框架、绩效参考模型和绩效评估体系[7]。2000年以后,中国也开始针对本国国情的电子政务系统评估体系建立工作,先后提出内外评估指标体系、五项评测指标体系、三层次评估指标体系、集成评估指标体系[8]。

协同电子政务建模,除了具有一般电子政务的复杂性问题外,还需兼顾协同理论的特有问题,因此现有模型对于协同电子政务的表征还不能达到最佳。而已有的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中,也缺乏对协同性的针对性考虑。本文的研究工作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建立新的协同电子政务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

二、基于Agent协同的政务系统结构建模

(一)多Agent协同理论

为了适应电子政务系统复杂、动态、异构、分布式的特点,本文引入多Agent协调理论。所谓Agent,是具有智能和自适应特点的、能自主感知并作用于环境、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软件实体。各种复杂任务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Agent实体,进而通过各Agent的协同工作来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单个Agent单元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主动性、学习性的特点,多个Agent单元组合到一起时,其构建的多Agent协同系统功能更加强大,又会出现社会性、自制性、协作性特征。

在政务工作中,同级部门、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非常重要。政务工作者、政府部门也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主动性。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自制性、协作性。因此,无论是个体Agent还是多Agent系统,其属性都非常适合表征电子政务特征。

(二)政务系统结构建模过程

要实现基于多Agent的协同电子政务建模,必须能把电子政务中的概念用多Agent系统中的概念加以诠释,找到从电子政务到多Agent系统的一一映射关系。本文定位于通用模型的设计,以期所建立的方法对于协同电子政务问题具有普适意义,因此建模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元素力求简明。

为了能实现电子政务到Agent系统的准确映射,需要先对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各组成成分进行角色定位,然后把这些角色单元向Agent单元转换,再通过协同Agent单元表达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协同关系,最后再进行体系结构建模,具体过程如下:

1.角色划分。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实际的行为主体可以分为四类:政府、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大众。其中,政府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包括负责各项业务的政府机构;公务人员是各级政府、各类政府中国家的办公人员;企事业单位包括国有事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社会大众则包括工人、农民及各阶层、各类型的大众百姓。

2.角色映射为Agent单元。为了构建基于Agent的协同政务工作模型,必须把各政务角色用Agent的相关形式进行表述。比如:政府各个部门可以组建政府角色Agent单元、各类企事业单位可以组建企事业角色Agent单元、广大公众公民可以组建公众角色Agent单元。

3.协同Agent单元。电子政务系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协同。所以考虑除将电子政务系统中各个行业、部门、成员进行Agent化之外,还考虑加入一些协同Agent单元。协同Agent单元与其他Agent单元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特定的物理意义,只负责自己管理范围内其他Agent单元的协同工作。协同Agent单元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Agent单元内部结构示意图

4.体系结构模型。根据上述方法,以一个通用电子政务形态为例,构建其体系结构模型。首先,将整个政务工作分为政府Agent单元、企事业Agent单元、公众Agent单元。其次,对一级Agent单元进一步细分,形成功能更加具体的二级Agent单元。如政府Agent又细化成企事业管理Agent、公民身份认证Agent、民生管理Agent,企事业Agent、公众Agent也需要执行相同操作。最终这些Agent通过自身接口和协同Agent单元相联系,进而和资源库、数据库、决策库相通。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为基于多Agent的协同电子政务系统通用工作模型,在此模型中,各部门都具体为某个角色Agent单元,一组相关的角色Agent单元又组成更为复杂的角色Agent单元。各角色Agent单元可以接受任务命令,产生反应,进而作用于其他Agent单元。一个复杂的政务工作将同时触发多个角色Agent单元,这些Agent单元产生相应的反应之后,会将信息传达到协同Agent单元,协同Agent单元利用整个政务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决策库,以最佳的方式协调这些角色Agent单元工作,以达到最佳协作效果,圆满完成政务工作。

图2 基于Agent的协同电子政务系统通用工作模型

三、基于神经网络的政务系统数学建模

电子政务系统无论从结构还是从功能上看,都是超复杂系统。通过上一节的工作,利用Agent协同理论完成结构上的建模,但具体的操作功能实现和运行机制实现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考虑到每个Agent单元的学习能力和电子政务的复杂性,利用神经网络对政务系统建模是最合适的方法。

从结构上看,神经网络一般包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三层。输入数据从输入层不经加权直接映射到隐含层空间,对基函数的参数需进行调整,是非线性的;从隐含层到输出层,需对权值进行修正,是线性的。其网络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RBF神经网络结构

在此网络下,网络输出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xi(i=1,2,…,L)表示第i个输入,cj(j=1,2,…,nc)表示第j个径向基函数的中心矢量,nc是隐含层神经元个数,wij表示第i个隐含层单元连接到第j个输出节点的权值,wi0表示第i个目标节点的域值,Yij表示第i个输入对第j个目标节点的输出。

Φ是神经网络中的径向基函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取不同形式。

(1)高斯函数Φ(r)=e-r2/δ2;

(2)薄板样条函数Φ(r)=r2lg(r);

(3)多二次函数Φ(r)=(r2+c2)1/2;

(4)逆多二次函数Φ(r)=(r2+c2)-1/2。

当图3中描述的RBF神经网络结构应用于电子政务的数学建模时,层代表政务系统中可测的要素,如人员要素、组织结构、政策法规等;层实际上对于操作者、管理者可以是未知的,即可以看作“黑箱”来处理;层代表政务系统的输出结果。在实际使用中利用一定的样本数据,代入整个政务系统,通过径向基函数的不断迭代,计算出层和权重的数值。这样,可以得到电子政务平台可用的后台数学模型。

四、协同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优选方案。进入21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的战略方针,各级政府机构相继投入巨资进行项目建设。这样的投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电子政务能否展现出比传统政务处理更加高效、更令公众满意的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评估检验方法评价。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就必须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容来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对象进行梳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要从多角度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而指标体系是根据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要求构建的一组相关指标,反映评估对象的绩效水平。

在已有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不同组织、不同学者提出的理论莫衷一是。综合各种评估体系来看,既有主观评价指标,又有客观评价指标。此外,建设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也是重要评价指标。为此,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协同电子政务的自身特点,设置一组分级指标评估体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中给出一般电子政务系统评估的一、二级指标,实际上根据不同政务系统的情况,二级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级指标、三级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级指标,以此类推。究竟细化到哪一级指标,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同时,要注重实效性和科学性。

表1 协同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体系

五、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政务问题,重点分析引入协同理论后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协同电子政务特点,引入Agent协同技术用于政务系统的结构建模,借助神经网络技术实现政务系统的数学建模,建立分级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的效能。

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结构建模、数学建模、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是一般性原则,旨在给出协同电子政务处理的普适性方法。具体的实证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展开。

[1]马静,徐晓林,陈涛.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基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2).

[2]杨铖.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电子政务系统模型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3]Wang W K.A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Real Estate Investment[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5,29(4).

[4]张建,胡克瑾.基于协作体的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模型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

[5]陈威,杨贯中,陈莉,等.基于消息中间件的电子政务协同工作流模型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14).

[6]李怀明,高国伟,王彦章,等.基于公众服务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模型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4).

[7]李云.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探析[J].兰台世界,2012(1).

[8]亓秋景.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云南档案,2012(2).

猜你喜欢

电子政务政务指标体系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试论基于Petri网的电子政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