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输理论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2013-03-22许静波陈若男

关键词:灌输价值体系价值观

许静波 陈若男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灌输理论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提出的重要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包括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他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理论的论述

灌输理论是指科学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不能在工人阶级中自动产生,必须从自己阶级之外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从而能够达到提高工人阶级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目的的学说。②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将无产阶级比喻为哲学的“物质武器”,将哲学比喻为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他认为必须通过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才能获得成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受其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担当思想家、理论家的重任,从事精神生产的工作必须由在哲学、历史和经济理论中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完成。工人由于劳动分工的原因,必须接受资产阶级生产的思想体系,所以需要进行理论灌输,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从而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目的。最早将“灌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列宁。他指出“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同样是具有革命意识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列宁进一步强调:“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④《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其在《怎么办》一书中,通过论证深化了“将科学社会主义从外部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和强调灌输理论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应用。在毛泽东看来,新型的军队必须有新型的政治,因而必须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就需要有进步的政治工作执行这种贯注,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制度保证这种贯注。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贯注就是灌输。邓小平同志也对全党各级干部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工作十分重视。他强调科学的理论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江泽民同志认为科学的理论可以武装人的思想,进一步肯定理论灌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胡锦涛同志要求学校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理之一,灌输理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应与时俱进,满足更高要求。将灌输理论应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高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导向。因此,充分运用灌输理论,深入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凝聚社会共识势在必行。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运用灌输理论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趋向成熟,但未完全成熟阶段。当其面对环境变化和新鲜事物、思想时,往往感到难以抉择、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迷茫、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应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循序渐进地灌输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有助于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总体上出现由对抗转向对话、从紧张趋向缓和的新局面。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各种形式的斗争和较量依然存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条件,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复杂国际形势的必要保证。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给传统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困惑、道德迷失和诚信缺失。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形势,坚持灌输理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树立正确思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客观需要。

(三)坚持灌输理论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养、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不断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灌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受到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对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其以正确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相反,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则以错误的方式支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代社会生活复杂多变,高校价值观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科学思想和理论指导。因此,运用理论灌输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大学生中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的正是理论灌输的现代价值。坚持理论灌输法,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灌输理论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

(一)正确处理灌输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过程中,切忌“一厢情愿”、强硬地灌输。如果把学生推到单纯接受教育、聆听教诲的位置上,缺乏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会影响灌输效果。正确态度应是在灌输过程中坚持“平等、理解、共享”。平等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情感屏障,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渐进渗透。灌输者与大学生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尊重、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灌输环境和氛围,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过程中,灌输者要与大学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保持共识、容忍差异,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其次,尊重多样差异,坚持一元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多面成长需求。但是,注重差异并不是让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顺其自然,而是要在尊重差异性、多样化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使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性,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性,对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的融合性。再次,要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改进灌输方法

首先,灌输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视为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日常生活中,让其在合乎身心成长及思想形成规律的活动中,消除逆反心理,主动接受灌输,在灌输过程中建立起良性协调的互动关系。其次,灌输者要摆脱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大学生对灌输内容的兴趣。可在适当时机,运用准确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有针对性、适度地对灌输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灌输的落脚点放在解决认识问题和现实问题上,以实践为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他们丰富实践内涵,扩大实践范围,提高实践能力。还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为中心,注重灌输过程中的交流、互动与反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接受,培养自主评价、判断、选择和发展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有的放矢。

(三)拓展灌输载体

灌输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灌输主体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互相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灌输者首先要坚持课堂教学、理论学习、报告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传统渠道,让其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与此同时,要重视大众传播工具——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育人作用,更要重视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巨大能量。由于信息的海量化,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传播载体。将网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加以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只有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形成灌输网络,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达到灌输目的。只有将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有机、紧密结合,以多样化的灌输方式、现代化的灌输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才能够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进行。

(四)优化灌输环境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公民的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学校的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指导作用。但是除了有组织的活动外,还存在一些自发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好学修德的校园氛围。另外,还应加强家庭教育、社区建设。加强家庭教育,以形成言教与身教融合的家庭环境;加强社区建设,以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只有齐抓共管,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才能发挥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达到育人目的。

坚持将灌输理论应用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归根结底是为了尊重多样差异,坚持一元导向,平等沟通,渐进渗透。因此,要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灌输。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叶秋莉,王小京.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保定学院学报,2008(1).

[7]王嘉,林海玲.灌输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8]王雪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安社会科学,2009(3).

[9]曾汉君,何少群.灌输理论的特点和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0(2).

[10]张汉静,葛振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基于价值认同的角度[J].山西大学学报,2008(6).

[11]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2]刘海静,张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思潮引领[J].理论导刊,2008(7).

猜你喜欢

灌输价值体系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