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例献血前血液筛检合格者主动退出献血原因调查
2013-03-21王爱红毛雄伟王孝芳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采供血点浙江江山324100
王爱红 毛雄伟 王孝芳(浙江省江山市人民医院 采供血点,浙江 江山 324100)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自愿捐献自己的血液给社会的公益事业而不收取钱财和报酬的行为,也是一种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特殊行为。每位献血者都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资源,献血者在献血前经过健康征询、体检、血液初筛检验合格后方可献血。由于无偿献血者文化、社会环境及处境不同,他们心理状态不稳,有时焦虑、恐惧时间长达数周甚至数月[1]。有些献血者对无偿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前会担心自己身体受到伤害,献血会感染疾病,害怕穿刺疼痛而主动退出献血。这提示我们在实施无偿献血过程中,要根据目前献血工作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持续进行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提高技术水平,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保留献血者、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本市采供血点经献血前血液筛检合格后而主动退出献血者,共89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42人;平均年龄38岁;职业包括农民、工人(含外来务工人员)、公务员、学生。所有献血员符合《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1.2 方法 收集主动退出献血者的健康征询表,由本采供血点的初筛检验工作人员作电话调查并予以适当的献血知识宣教,将献血者调查信息作详细记录并进行原因分析。
2 结果
2.1 献血者类型及献血场所情况 初次献血者73人,再次献血者16人;参加团体献血者62人,个人参加献血者27人;流动采血车上67人,血库内22人。
2.2 退出献血原因 1)因临时有其它事情没时间继续献血者22人,占24.7%;2)仅想了解自身血型、ALT、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情况者21人,占23.6%;3)通过医师的征询体检,意识到高危行为可能会对血液安全造成危害者9人,占10.1%;4)因恐惧采血针头或担心被感染疾病17人,占19.1%;5)参加亲属互助献血时得知自身血型与患者血型不一致而退出者12人,占13.5%;6)原因不详者8人,占9.0%。
2.3 再次招募情况 通过电话调查原因并予以适当的献血知识宣教,不久后有45人重返献血,其中上次称有事离开者17人;想了解血液检测情况者9人;恐惧采血针头或担心被感染疾病9人;亲属互助献血者7人;原因不明者3人。
3 讨论
无偿献血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体现出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风范。但他们在献爱心的同时会产生一些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这是法—情—心理需要和谐统一的学术实践问题,我们应该加以研究[2]。以献血救人为主要目的献血行为是高尚的,应得到全社会的大力鼓励和宣扬,然而公民决定献血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经过产生献血愿望、了解献血相关知识、分析献血风险以后,最后诉诸献血行为),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冲动性的特点,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文中调查的89例献血者在献血前筛检合格后主动退出献血行为说明了公民仅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参加无偿献血似乎不能将献血行为持续。
从献血者和献血场所的调查结果表明,初次献血者无献血经历,缺乏对献血过程和献血知识的足够了解,往往在献血前精神紧张,疑虑重重,他们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低于再次献血者[3]。也说明了公民对献血认知影响其对待献血的态度和行为[4]。所以对首次参加献血者体检时应把献血知识讲解透彻,对多次献血者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对献血者提出的问题解释到位,以让其对献血过程放心、明白和愉悦。接待的好坏,解释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决定对献血者招募是否成功。参加团体献血者退出献血者可能原因是单位组织献血一般安排在上班期间,献血过程会有其他工作上的事情出现而退出献血;团体献血时因参加献血的人员较多,献血流程各个环节排队时间较长,造成一部分人退出献血;也有一部分人为了解自身血型等检测情况趁献血环境较复杂而退出。流动采血车主动退出的献血者多数来自参加团体献血者,另有少数发生在街头献血车上,街头人流较多,献血者上下车较方便,所以随意性较大;江山采供血点设置在市人民医院内,有的献血者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心理上难免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甚至恐惧感,所以在血库内不但要有保密性征询的空间,让献血者对血站予以充分的信任,还应营造温馨的氛围,墙面上贴上可爱的卡通宣传画,摆设一些盆景,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
通过对89例退出献血者的电话调查与心理引导,因临时有其它事情没能继续献血者占24.7%,退出献血的再次献血者一般属于此类,后来经电话跟踪调查,有17人之后不久仍参加了献血。仅想了解自身血型、ALT、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情况者占23.6%,对于这部分人群,电话调查时对其宣传参加无偿献血的各种好处,着重强调献血有利于身体健康及“无偿献血,免费用血”的相关政策,之后有9人重返献血。恐惧采血针头或担心被感染疾病者占19.1%,针对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调查者主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告诉他们静脉穿刺针虽然粗(16号),但针尖锋利,静脉穿刺虽然有些疼痛,但能忍受,并鼓励他们献血只需一点小小的勇气就能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使他们的心中增强一种意识,即他们的献血活动多么的重要,患者又是多么地需要他们这种奉献精神,让他们为自己高尚行为而自豪;另需让其了解到:采血袋、针头及消毒材料都是1次性的,采血环境的各种台面、地面、空气都经过严格清洁消毒灭菌,并由中心血站质管科每月定期细菌培养进行质控,献血是绝对不会染上传染病的,必要时将亲身献血感受告诉他们,以减轻其心理压力;通过宣教,有9人重返献血。亲属互助献血时得知自身血型与患者血型不一致而退出者占13.5%,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献出的血液只是输给其亲属,血型不一致就不愿献血而输给别人,这部分人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家庭主义原则,家庭成员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彼此,但无偿献血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行为,体现了团结互助原则,团结互助是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在团结互助中发展和延续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就没有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没有人类的延续[5]。调查者要让其明白倡导亲友互助献血的目的在于缓解血液短缺,保证血库的血液能满足更多患者的需要,体现的同样是一种互助精神,本次参加了亲属互助献血,仍能享受无偿献血的各种优惠政策,后来有7人重返献血。退出献血原因不详者通过调查者的心理引导也有3人重返献血。另有9人意识到高危行为可能会对血液安全造成危害而退出献血,对于这种情况,医务人员要对其重点强调高危行为如不良性行为、男男同性恋等可能对血液安全造成的危害,以平等而不歧视的人文素养,体现对其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关注,让其避免带着高危行为献血甚至因不满于社会歧视产生报复社会的恶意献血现象。
无偿献血不仅是一种公益行为,更是一种医学行为,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和普及有关献血和其他方面的医学知识[6]。血站工作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修养,为献血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献血环境,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状态下献出这份爱心,把我们无偿献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采供血机构要主动地调查献血前血液筛检合格的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心理因素作各种宣教,对其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消其顾虑,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伦理精神,使献血者的献血意愿由被动态度转为积极主动。
[1] 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2] 张建耕.构建临床输血安全体系的设想.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4-6.
[3] 王乃红,傅雪梅,廖耘,等.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111-114.
[4] 周银素,陆典瑞,卢岑,等.江门市大中专学生对无偿献血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5):410.
[5] 朱伟.反对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论证.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7-10.
[6] 潘振英,朱莉丽.献血者初次献血心理与再次献血行为关系的调查分析.中国医药,2011,6(7):86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