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

2013-03-21

关键词:理想信念动力精神

郭 凯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毛泽东多次论述我们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江泽民也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1]新时期,塑造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也应是大学生自觉的要求;我们在不断探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育主体自身精神世界的构建,深入研究大学生精神动力生成的规律与孕育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内涵及生成

“‘精神动力’一词最先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萨利文提出的。萨利文认为,人的个性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表现出来,由于个体所处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容易造成个体内心价值的丧失与不安全感的加剧,个体便会通过自己内部系统进行调节。”[2]每个人内心都有丰富的精神动力,但其质量将取决于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的个体行为活动的方向与性质。针对精神动力的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解释略有不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认为:“精神动力是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精神动力本质上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3]学者徐冰认为:“精神动力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必然趋势,它主要生成于人的各种精神需要”,“精神动力就是人们的精神(包括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通过人们的行动,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推动作用。”[4]“精神动力总是一定主体的精神动力。”[5]“所谓精神动力,实质上就是认识、思想、价值、信仰等观念力量对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即精神的物化功能。”[6]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是其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不断修养、整合思想、迸发力量、创造辉煌的内在根源。一个精神上具有强大动力的大学生,更能够充分地实现人生价值,创造出令人注目的成就。

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从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如何促动、导引或转化为行为的持续过程。它是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理想、信仰对其学习、生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同时,人的精神世界是个复杂、能动的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强大的持续的推动作用。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又处于绝对的变化发展中,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因所处年龄阶段生理与心理上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精神家园处于明显的不稳定状态,具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早、最快的特点,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求学时期的高级阶段,自身还没有真正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成员,他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就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完善自我,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精神需要是人类的高层次需要,“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7]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显得如此迫切和重要。

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精神动力系统,无疑应该从他们精神需要的内容出发。从宏观上看,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内容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从微观上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可表述为政治的、道德的、文化的、生活的、职业的精神需要,又可表述为思想、理想、信仰、兴趣、志向、荣誉、自尊、友谊、爱情等内容。这些丰富的精神需要不断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外化为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行为。恩格斯曾说过:“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8]大学生活也可以说是大学生在精神动力的推动下,去努力拼搏,积极追求,去求真、向善、达美的。

二、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内外因

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迅速,构建精神世界最积极主动的高智商群体,他们的思想状况与行为方式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大学生热爱祖国,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其次,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同学,有良好的集体责任感。再次,大学生重视自我,有较强的个人尊严感。此外,在调动大学生精神动力方面还有诸如热情主动,求知欲强烈等许多鲜明的特点。

当然,不可否认,在他们身上也存在制约精神动力发挥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模糊迷茫,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缺失,就业意识与职业趋向目光短浅及生活意义迷失等几个方面。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不乏有意志消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大学生,导致他们精神动力缺失的原因不外乎有两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内在综合素质的欠缺所致。二是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的外部影响。后者是外因,是导致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外部条件。前者是内因,是导致其精神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

1.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内因。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大都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来讲,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将伴随着人的道德情操水平的提高,但是,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很少或没有将学习内容经过自己大脑深入思考,不能消化吸收,也不会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信念与信仰,去指导并推动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知行不一。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大学生谈论社会公德头头是道,而自己实践活动中却明知故犯;对理想信念也会高谈阔论,而面对有损国家民族的事情却熟视无睹,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无动于衷;以大学生干大事业为托词,不肯吃苦,不愿从小事做起,不想从细节入手,眼高手低,理想信仰模糊,使得很多大学生有理想却无斗志,有精神却无动力。

2.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外因。环境也是制约大学生精神动力发挥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可以细分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主要外部因素。开放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开放的环境使大学生面对多重选择。现代大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早已与社会相互交融,尤其是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途径,在没有正确引导与足够的自我理智条件下,当他们面对多样化的理想信念、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种个性化的人生道路选择时,往往陷入无所适从的矛盾困惑中,导致精神动力不足。

其次,市场经济功利化与物质欲望泛化是导致大学生动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拜金主义沉渣泛起,多种世俗观念暗流涌动,致使部分大学生“抬头向钱看,埋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而非向前看,个人利己主义盛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则成为他们普遍认同的行为动力原则,导致人们把传统的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投入到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冰窟中。面对社会中物质享乐主义的种种诱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极易陷入声色欲望的享乐中而难以自拔,理想信仰虚无,人生目标缺失,精神动力不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

再次,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环境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也是导致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9]。年轻的学子们进入大学后,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没有了家长老师们耳鬓厮磨般的督促,大学生活相对自由与松散,空闲时间较多,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骤减,部分大学生奉行“六十分万岁”,生活懒散,失去了奋斗目标,厌学、逃学、混学成为常态,精神家园变得虚无缥缈,上网聊天、游戏享乐成为主题,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及其在此激发的精神动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路径

新时期,重视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上,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宏观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与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10]理想信念是奋斗目标,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向,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地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说:“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11]新时期的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执着奋斗,励精图治,百折不挠。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切忌照本宣科,空喊口号。“思想政治工作也能形成精神动力,因为它为人们解决了许多认识不清的问题,从而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对工作、对学习产生一种动力。”[3]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模糊和动摇,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是思想问题,有些是实践问题等等,要解决问题就要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讲并非一味讲大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主流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细致扎实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正确信念,提升精神境界。

2.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构建其精神家园、激发其精神动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育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外部环境与土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1]当代中国的文化氛围呈现出一元主导、多种并存的局面,张岱年先生曾经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是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文化上的先进贡献。”[12]今天,我们在意识到西方文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多种文化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同时,更应该充分认识和积极运用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精神家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从我们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精神营养。正如邓小平所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中国发展的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3]在小平同志看来,历史就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因为屈辱的民族历史有助于增强民族义愤、振奋民族精神;自豪的民族历史,有助于增强爱国情感、激发精神力量。因此,只有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增进对中国文明与历史的认知与情感;只有充分运用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精髓,才能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强不息、继承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只有充分运用文化特有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在大学校园中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文化节、艺术节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中交流情感、互动学习,增进人文关怀,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另外,加强人文教育,要克服世俗化影响。通过改善校园的硬件设施,挖掘校园环境中的育人资源。比如建设人文景观以美化环境,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品味,让大学生在优美的学校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熏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大学生精神境界的高低,最终要在他们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因此,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激发大学生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形成需要以对特定对象和事物的认知为前提,通过行为来表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与情感要转化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导引行为的精神动力,没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练,难以真正实现。大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的实践体验,才能引起自身精神世界的变化。培育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新颖多样的实践形式能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提供富饶的土壤,大学生在实践中能自主汲取精神营养,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高度的思想共鸣。随着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深入,被大学生自觉认同的信念便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大学生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和动力机制。因此,在激发大学生精神力量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是有效途径和手段,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理念,在实践活动中激发精神力量。比如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承担调研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工厂、社区、农村进行调查,完成调研报告;教师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调研、实习,让大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考验,强化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次,利用“教育基地”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教育基地”是对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与净化心灵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工作。通过缅怀民族英雄、培养爱国情怀,将其内化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理想信念的心理认同,并使之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再次,通过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培养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使他们懂得感恩,学会奉献。

[1]江泽民.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05-27.

[2]郝登峰.试论精神动力的地位和作用[J].社会科学,2001(6).

[3]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2003(4).

[4]徐冰.人之动力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216.

[5]骆郁廷.精神动力的层次及其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2).

[6]赵应云.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1).

[7]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N].人民日报,2006-12-2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

[9]五康.由“拼爹”引发的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12(1).

[10]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N].人民日报,2006-12-23.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12]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358.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动力精神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