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环境”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分类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构想
2013-03-20丁薇
丁 薇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221)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1]3-5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提出“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大家普遍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完成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开,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从模式转到内容。[4]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了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分类原则,并将课程划分为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5]然而,现有的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主要是针对英语知识技能等基础知识的,针对大学英语分类的网络学习系统还是空白。因此,为适应大学英语教改发展的趋势,有必要将大学英语分类的原则应用到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教学中,从而开发和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网络学习系统。
一、大学英语的分类教学
《教学要求》(2007)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提出一般要求:学生“需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较高要求:“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更高要求:“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能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的尖端报告和论文”。鉴于《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现有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分类不清、层次混乱、针对性不强、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分类成为必然。
2010年的《规划纲要》指出:教育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各高校生源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各校应该“根据自身个性,合理配置,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对起点不一的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过程有别的学生个体发展”。[6]例如,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就满足《教学要求》的一般要求,为其开设以语言知识技能为主的通用英语课,巩固其基础语言知识;而对于具有较高和更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可“依据学生的需求和目的开设外语课程”,[7]针对工具性学习需求,可开设能将外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特殊用途英语课,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运用外语技能,通过外语加深专业学习;同时也要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加强外语课程的内涵,尤其是知识文化内涵”[8],“逐渐增加百科知识,最后使百科知识取代语言知识”[9],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成为目光远大、见识通融、精神博雅、情感健康的人。因此,将大学英语的分类教学应用到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教学中已是势在必行。
二、“高效学习环境”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分类网络学习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所谓“高效学习环境”指的是具备“知识中心”、“社区中心”、“学习者中心”和“评估中心”的学习环境。[10]另一位学者 Anderson(2008)又将这一理论扩展到了网络学习,指出网络学习必须“以知识为中心”,即提供高效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必须“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学习者参与和交流的充分空间;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网络效能感(Internet efficacy);必须“以评估为中心”,要将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评估参与者应包括教师、同学和学生本人,评估内容则应包含知识内容、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11]45将“高效学习环境”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分类网络学习系统中则分别体现在提供完善的不同层次的分类网络学习内容,可供学习参与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网络空间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参与者的网络效能感的便捷信息工具和网络功能,以及完备的、灵活的综合网络学习评估功能。
三、大学英语分类网络学习系统的创建
针对通用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的不同特点,以下将结合“高效学习环境”理论,就大学英语分类网络系统的构建展开详细的论述:
1.以知识为中心
(1)针对通用英语,在知识体系的组织和建构方面,该网络学习系统应以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系统的语言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语言综合水平,奠定向更高一阶段学习的必要基础。此外,该系统可按时间顺序或所学内容难度来排列学习内容,每个单元可设置课前准备、课堂活动和课后活动几个板块。课前准备可包括词汇预习、自我水平测试等;课堂活动则可包含课前热身,课文呈现,语法、意义分析,段落、文章思想分析等模块;课后活动则可设置课后复习、家庭作业、疑难解答、小组讨论、小论文和复习测试等。
(2)特殊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意义,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运用外语开展工作的英语交际能力。[12]164因此,特殊用途英语的网络教学也应以相关专业的语言技能运用为核心,基于不同的专业任务进行与之相对应的语言知识建构与教学安排,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用外语交流,进行专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网络系统可尝试以相关专业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为主要内容,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注重培养和提高专业相关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提供网络写作、文献收集、阅读与编辑工具,甚至是综合性的视听说项目。相关的练习可包括阅读理解、语法与词汇练习、权威网站的语言练习与测试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原版英文材料等。若技术支持的话,尽可能保证每个网络教学参与者都可共同参与到整个网络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过程中去。
(3)通识教育的内涵是使受教育者知行统一,志趣高雅,人格高尚,全面发展,通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利用综合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陈坚林、顾世民,2011)。而通识教育英语是指以外语尤其是国际通用英语为媒介语言开展的通识教育,区别于以中文为媒介语言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英语的网络学习系统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更要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为主要内容。[13]该系统应结合百科知识和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可尝试以新闻报道为教学内容,采用虚拟的报刊、杂志、电视、收音机和网站截文为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2.以社区为中心
(1)通用英语网络学习系统应尽可能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工具和方式,特别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学习者在听力、阅读、写作以及口语等语言技能方面的相互交流。该系统可设置教学内部和外部交流两部分。内部交流主要是师生交流与学生之间交流。例如,教师可在系统内布置作业,发布讲义,提出问题等,学生就所给要求完成习题后提交,教师可批阅作业,也可解答学生在系统内提出的问题。而所有的网络学习参与者(包括其他学生)也均可在系统上相互浏览各自的作品,并就作品、讨论题或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外部交流主要是本班师生与全校其他同级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师可沟通教法、交流经验,学生也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2)特殊用途英语网络学习系统除注重本学科内部的师生交流,还应加强跨学科教师间、师生间不断的交流合作,从而弥补教师知识体系不足,拓宽学生视野。[14]系统在设置中应满足这种跨学科互助教学的需求,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和反馈的需求,更要满足师生互动调整特定专业教学活动的需求。可设置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流两个板块。教师交流用于不同学科间教师共同制定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活动计划,也可参与学生间交流;学生交流则是为参与者提供可直接利用的网络聊天工具、论坛等就教学内容进行互助学习和讨论。两大板块的论坛可设置为“具体语言问题”、“具体专业问题”、“特定专题讨论”、“网络学习问题”以及“教学建议、意见区”等几大模块。
(3)通识教育英语的网络学习系统也应本着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空间和方式的宗旨来开发,帮助学习者在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扎实的语言知识、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等,从而促进学习者顺利地进行多学科的自主学习。除设置以上提到的教师间与学生间的交流板块外,还应包括一个专门的“文化背景信息”和“反馈”功能。前者在技术上应采用随鼠标在教学内容上的移动而同步呈现,也就是无需使用者点击即可获得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显示的内容应包含所涉及的人文信息,例如附上图片或图解等。而“反馈”功能则需提供两种反馈形式,一种是对客观题的反馈:学习者在提交习题后立即显示答案,但之后还可供其反复查看、操练;另一种是对主观题的反馈:学习者提交作业后应显示多种答案提示而并非答案本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还应特别提供对“错误答案”的详解和辨析,帮助学习者弄懂对错的缘由。
3.以学习者为中心
(1)通用英语网络学习系统首先应帮助学习者系统构建语言知识体系,以提高基本语言技能的需求为主。同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供与之相对应的网络学习工具,可设置词汇任务、论文任务、论坛、测试与练习板块,由教师选择并提供工具,同时设定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评估标准等。系统可向学习者提供“英语词典”、“语法词典”等在线工具,便于学生使用。
(2)特殊用途英语网络学习系统主要应满足学习者在特定专业领域对语言知识技能的需求,帮助学习参与者提高网络效能感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重点,提供编辑和写作工具等,还可加入录音以及网络上传功能,方便学习者练习口语及进行必要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该系统成为一个集文献搜寻、阅读、编辑、上传于一体的有效学习体系。
(3)通识教育英语网络学习系统应着重帮助学习者以英语为媒介接触第一手的人文材料,增加综合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达到提高学习参与者网络效能感的目的。该系统可分为两个模块:辅导和导向。辅导模块在于帮助学习者理解文章内容,导向模块则负责解释、引导教学的进行,提供学习建议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学习者可直接进入任何模块,然后按需进入子模块,自主汲取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类知识,在探索与反思中构建知识,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4.以评估为中心
(1)通用语言网络学习系统应兼有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该系统可提供多种评估工具,教师也可自行创建、编辑评估标准,可按课程内容划分,也可按课程进度划分,除了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估外,教师还可通过检查学生的在线时间、登录情况、浏览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情况等来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估。当然,学生也可通过自我测试练习进行自我评估,从而补充教师的评估。
(2)特殊用途英语网络学习系统也应兼有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注重语言与专业的结合,语言在专业领域的科学运用。[15]该系统任务与活动的设计,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依照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学生的在线交流与学习进行跟踪评估作为形成性评估的参考。
(3)通识教育英语网络学习系统也兼顾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着重培养学习者对于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此过程中需要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该系统中两种反馈形式的存在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验和评估成为可能。非线性教学模块设置可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思考、选择空间,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改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使得大学英语实施分类教材成为一种必然。现有大学英语网络学习系统显然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和《规划纲要》提出的“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因此,开发和建设与大学英语分类教学相对应的网络学习系统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本文在“高效学习环境”理论的指导下,从“知识”、“社区”、“学习者”、和“评估”四个方面分析并提出了创建该类网络学习系统的设计构想,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全国大学英语教育界同仁以及信息技术专家们尽快实现这一构想,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真正实现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的英语教学。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http://www.gov.cn/jrzg/2010 - 07/content-1667143.htm.
[3]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9-14.
[4]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 -8.
[5]王哲,李军军,胡加圣.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语电化教学,2010,(3):80.
[6]王守仁.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2006,(7):59 -61.
[7]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 -28.
[8]王哲,李军军.外语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模式到内容的转变[J].外语电化教学,2010,(5):3 -8.
[9]刘润清.对英语教学的反思[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1):44 -49.
[10]Bransford J.D,Brown A.L,Cocking R.R.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Experience,and School[C].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52 -59.
[11]Anderson,Terry.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M].Canada:Athabasca University,AU Press,2008.
[12]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王哲,夏纪梅.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10,(3):13-20.
[14]Esteban,Ana Almagro,Marios,et al.Vallejo.A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ESP Practitioner,the Content Teacher,and the Students[J].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es,2002,(15):7 -21.
[15]Chen Ke.On the ESP Teaching test and evaluation,and teacher development[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9,7(8):5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