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
2013-03-20贾淑云
贾淑云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检测学校教学用语规范程度的尺度和手段,是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的检测与评定,同时又是对全国推普工作的有机配合,使推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它服务于推普工作,寓测于教,寓测于学,是国家新推普方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1]的具体体现。各测试站从机构、制度、队伍、政策、测试方式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笔者在多年测试培训和测试实践的基础上,对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测试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调研分析,针对大学生普通话学习与测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现阶段,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和测试的普遍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2]因此,每年大学新生刚入学,学校便利用入学教育,并以横幅、橱窗、展板等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目标引导,告知学生: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普通话测试达标,方可取得教师资格证;用人单位也把普通话是否达标作为选用人才的一项先决条件。通过宣传,很多学生虽然意识到了普通话达标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大多只是将“测试过关”作为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目的,为测试而测试,甚至个别学生刚走出测试室,便口出方言。因此,必须教育学生正确处理提高普通话水平和测试达标的关系。“普通话的表达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素养和文化层次,代表着个人形象,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体现。”[3]3普通话水平必须在不断地听、说、读、练中,在交谈、讲演中,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明确测试不是终极目标,而是一种监督与检验的手段。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2008级师范类文理科3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兴趣、信心、方法等的基本情况是:
1.学生心目中,教师口语课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课程
问卷中,53%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普通话不十分重要。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算不上是一门必修课,即使现在教学中开设了这门课程,它只能作为一门选修课。他们把普通话看作是一门简单的口耳之学,用不着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训练,他们没有把普通话放在一个新世纪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的高度来看待,这种思想和认识妨碍了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也阻碍了大学普通话教学的良好教学效果。
2.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认识有偏差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通过测试了解学生普通话达到的层次和水平。它不只是一种评价的方法,更应该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通过测试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问卷中,90%的学生认为水平测试重要。他们认为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测试,把通过测试,取得普通话合格等级证书作为学习普通话的唯一目的。38%的学生平时对普通话很少顾及,训练不够,他们只是在考前一周左右加班加点,突击训练,想蒙混过关,对测试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殊不知,普通话学习搞突击是不会有效果的,只有平时多听、多练才能为测试取得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3.基础薄弱,缺乏训练
问卷中,只有35%的学生学说普通话大胆自信,23%的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不自信,羞于开口,11%的学生对普通话不感兴趣。语言基础薄弱、语音面貌差是摆在一些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摆在《教师口语》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因为这部分普通话基础差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居住环境封闭和受方言、民族语言的影响,他们的普通话基础很差,这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普通话和怎样开口讲普通话。他们在中小学时的很多教师本身就不讲普通话,地方方言浓厚,这也就使他们在普通话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示范教育和训练,错过了学习普通话的最佳年龄。因此,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实际上是在学习新课,对长期形成的方言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就能纠正过来的,这使得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起点较低,难度加大。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大学校园里说着各自不同的方言,这已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不容忽视的事实。他们操着浓厚的方言语调,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学校仅靠教师课堂内的训练和纠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时时处处多听、多讲、反复练习,形成讲普通话的浓郁氛围。
4.对普通话学习、测试和语言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大学生眼中,和他们参加的诸多考试除了形式上的差别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不同,最终目的都是拿到证书。于是我们经常会在参加测试的学生中看到这样一类现象:有的人生活中语音面貌较好,一直自认为讲着流利的普通话,而测试成绩不理想;有的人测试成绩比较理想,但是生活交流中仍然习惯使用方言。以上两种情况其实都是考与用分离,要么轻视测试,要么轻视使用。从多年参加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实际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现阶段在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测试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成绩轻学习。无论是报名还是测试中都会遇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我能达到二甲吗?”“成绩什么时候能出来?”却很少能听到学生问,“我的普通话还存在什么问题?”“我怎样可以将普通话说得更好?”学生关心测试成绩无可厚非,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普通话规范化推广过程中的辅助环节,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测试中了解自己的语音面貌,克服语音缺陷,改善和提高普通话水平,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自如应用,这样才有利于我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效实施。而仅仅关心成绩的心态,只是对普通话重视的暂时状态。
第二,重考试轻培训。测试前,普通话测试站开设有普通话培训班,让测试员对应测学生从语音、语调到测试要求、内容、评分标准、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朗读与说话时情感、速度的把握上进行辅导。一些学生重视不够,虽然报名参加普通话测试,但却不去参加此类培训,测试中盲目乱从,影响测试效果。多数人以为普通话只是口语测试,没什么难的,天天讲母语,又不是英语。从形式上讲,普通话测试是他们从小到大参加的不计其数的考试中最为简单的考试,他们看重的只是考试本身,轻视培训的结果。在测试中常常表现为:不知道考试程序;掌握不好朗读节奏;尤其是单音节字词的朗读中,平声和上声都有缺陷等等,这些情况必然会影响测试的成绩,更谈不上了解普通话的标准了。
第三,重考前轻平时。任何一门语言的掌握都是需要不断练习的,普通话亦不例外。在那些参加培训和认识到普通话重要性的大学生中,并不乏认真准备者。在大学校园里,距离普通话测试前一周的时间里,很容易看到有学生在练习普通话朗读。我们说普通话朗读对于提高普通话水平是很有效的做法,但是仅仅用一周的时间要想改变语音面貌或彻底纠正语音缺陷实在是太难了。普通话的应用是日常生活而不是应试的工具,普通话的练习应该是长期的而不是临时的。将普通话的学习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本末倒置,是现阶段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状况,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也和是否能找到好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不免让我们的高校推普工作陷入到尴尬的境地。
二、影响普通话水平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视野和交际的打开,其实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普通话,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学习普通话的良好环境,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普通话,让他们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我们不妨从地域、城乡差别、性格、心理、学习时间长短等因素加以分析:
1.方言区域、城乡差别的影响
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是明显的。方言是对普通话影响最为直接和长久的因素。来自方言区的大学生语音面貌差。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要发现自己的语音问题并且很好地去克服,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在推普工作最初就已经表现出来的问题。但正是因为它突出,而且影响的时间比较长,针对不同的方言区,其实很多语言工作者已经总结出了不少规律。如果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自己所属方言区、次方言区的语音特点,那么对于改善语音面貌还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陕北地区的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就应该特别留意自己的发音部位,克服鼻音的弱点。虽然大学生在学校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基本是有意识地使用普通话,但是也难免受到自己方音的影响,多数呈现出的是能较好地使用普通话的语调,但在个别字词上存在着缺陷。比如会将“非常”/feichang/说成/huichang/;“回来”/huilai/说成/huinai/等等。由于各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操着浓厚的方言语调,在学校仅靠开设《教师口语》课是远远不行的,学生必须对讲普通话有一个高度的认识,然后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4]2陕西方言语法、词汇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前后鼻音方面。一些长期生活在陕西以普通话为生活语言的人(籍贯为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前后鼻音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应试人(如陕北、陕南),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总的来说,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感觉良好,自信心更强,而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越发突出些。
2.应试人性格、心理因素的影响
应试人性格外向、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语言表达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大胆自由地对所抽题目扩展并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不够他们发挥,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腼腆、内敛,不善于语言表达,害怕在人前出丑,会用掩饰、回避的方法去拒绝讲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测试是以语言表达为内容的考试,面对陌生的测试员,他们紧张,以至于发抖;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时,更加影响其正常发挥,手不停地抖,表达内容语无伦次,“口是心非”,语感僵硬,语速相对较慢,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在平时的普通话学习中,一些学生没有说普通话的勇气,生怕自己说的“醋溜普通话”别人笑话;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不说普通话,将来也能胜任教学工作;一部分学生承认普通话好听,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显得高雅、文明,但缺乏经常训练的毅力;测试中,有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不错,但由于心理高度紧张,致使速度快、发音不准或不到位,说话语句不够连贯,重复表达,语言缺乏逻辑层次,方言语调时有出现等现象,导致测试成绩不理想。这些说明学生不但要有好的语言基础,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顺利通过测试,取得好成绩。
3.学习普通话经历的影响
自小学习普通话的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表达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人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从小学习普通话的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句意的需要所赋予的语感表达,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人却只专注到一个字的发音,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练习,不断纠正,才能形成正确的语感,应试人的自信心也就会增强。
4.现代流行语对学习普通话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元素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能力,能够迅速地掌握并参与到传播中。那么流行语在成为他们年龄标签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影响到了普通话的规范性。网络流行语以不可抵挡的态势进入大学生的口头语。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电脑、手机,随时上网已经不是天方夜谭。网络语言很多也走进现实生活,2011年的春晚,主流媒体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诸如“给力”“神马”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和普通话的规范要求是有一定距离的。当然,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有淘汰也有新生。但是在网络语言中,什么样的词已经进入普通话的传播,什么样的词还不具备传播的广泛性,这个标准尚不确定。从心理学角度看,18岁到23岁的在校大学生正是好奇心重,又有着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的阶段,因此,大学生的日常语言交际中正在频繁地使用着“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你out了”、“我勒个去”、“觉皇(嗜睡的人)”、“扁/K/修理(打)”、“肿么回事(怎么回事)”、“稀饭(喜欢)”、“果酱(过奖)”、“咔嚓(完蛋)”、“酱紫(这样子)”等等。这些词如果是在大学生中交流是不会产生误解的,但他们一旦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尤其是最后的说话题目时,无论是从词语的规范性上还是声调上都是有问题的。那些尚在网络传播中应用的或是走在流行前沿的用语显然和普通话的规范性还是有冲突的,而追逐流行元素的大学生们就成了破坏普通话规范的首当其冲者。其实流行语不仅仅是网络语言,还有广播、电视等媒体中那些娱乐的语言类节目,他们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交际语词。
5.潜在错误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意识的影响
错误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意识,这方面因素有些个人色彩,会因人而异,但也确实存在此种现象。在普通话测试中,尖音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很突出,甚至其中有的整体语音面貌非常好,却有尖音。很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发音习惯造成,j、q、x本是舌面音,却被错误的发成舌尖音,因为没能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反而改变起来有了困难。而有的学生在说话时,常带有口头禅,如“然后”“那个啥”“呢”“啊”等等,虽然不影响交流,但是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就会失分,从而影响普通话整体成绩。至于“语言意识”,则是指对待普通话的态度。主要存在于那些在本地上学的大学生中,以“地主”的身份在同学中比较有优越感,有意识地传给外地同学本地方言,拒绝使用标准普通话。而来自外地的大学生也认为学会当地方言生活方面会有很多便利,往往对当地方言的兴趣要高过对标准的普通话。从表面看是方言影响了普通话的学习,但其实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三、对今后推普和测试工作的建议
为了达到以测试促推普,推普与测试相结合的目的,根据多年来普通话测试的实践经验,对今后的推普和测试工作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高师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师资,他们的口语水平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因此,在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就必须做好宣传,搞好动员,不仅在普通话宣传周进行,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广播、板报、标语、宣传栏等媒体,提高学生对推普工作的认识,使其明确推普的目的、意义,促使他们转变语言观念。鼓励他们常讲常练,不仅课内讲,而且课外讲,并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
2.加强《教师口语》课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口语》课是进行普通话教学的重要阵地。目前,学校开设有普通话课程,也配备了专门的口语教师,但教学中照本宣科满堂灌,缺少结合方言特点的训练,学生抱怨课堂的生动灵活不够。因此,学校应该为之配备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过硬、教法灵活新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必要时,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以丰富和提高口语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3.加强测试与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考试,具有毋庸质疑的权威性。“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积极作用就是推动全国普通话的普及,促进全社会普通话水平的提高。离开推广普通话的目的进行测试,就违背了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初衷,不可能健康地发展,也失去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生命力。”[5]6为了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促进普通话学习和测试手段的现代化,国家语委在“十五期间”组织专家研制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并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试点[6],2009年9月,陕西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机测)。机测是指应试人采用上机模式参加测试。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和第三题“朗读短文”由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题“命题说话”由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调配测试员通过网络在线评分。计算机还可以让应试人进行测前的自主学习。比如:陕西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根据机测的特点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学习卡”。使用学习卡可以进行在线真实模拟测试,应试人就可通过网络自动评定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提供发音诊断报告,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测试成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和文教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但目前一些学校的测试与管理方式距离信息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实施机测,一是让学生自觉学习和纠错,找出不足,改变语言面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是减轻测试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工作量,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
4.测试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工作素质
推普工作以测试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已十四个年头,测试中,测试员的专业水平和口语表达的规范性、标准性、准确性代表着测试员的形象。因此,测试员在平时要注意专业修养,除要求掌握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专心致志,认真负责地进行测试,保证测试的质量外,还要态度温和,富有爱心地询问和解答考生的问题,并且认真备课,精心安排、组织和实施好课堂教学,给考生做好考前测试培训辅导。
普通话测试是一项原则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测试工作都安排在节假日进行,连续工作四个多小时,但测试员没有一个有怨言。所以说,一支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过硬、实干、苦干的测试员队伍和一支兢兢业业、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工作人员队伍是保证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5.对推普和测试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测试工作的良性发展
检查评估是行政管理的有力举措,进行推普和测试工作检查评比是促进测试工作顺利开展、完成测试任务、提高测试工作质量的可靠保证。
总之,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动《教师口语》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大学生提高普通话表达水平的有效措施,它具有严肃性、科学性、导向性,我们必须对普通话测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努力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以测促教,以测促学,深入进行推普工作研究,使推普工作迈向新台阶。
[1]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李长青.普通话水平测试指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袁青山.普通话训练与水平测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
[5]迟永长.普通话教程[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杨震.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操作对测试效果的影响及应对方案[J].教育教学论坛,2010,(7):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