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地理教学中案例素材型情境的设计策略——以鲁教版“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为例

2013-03-19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221300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案例区域情境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221300)张 明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素材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素材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素材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笔者的做法是: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数据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阅读资料1和教材内容,指出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阅读资料2和教材内容,分析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资料)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据素材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2)自然因素(位置特殊、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秋和地质灾害频繁),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类似的,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点是,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1]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退休金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患上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壮大成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请同学们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所示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 人地关系不协调(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

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类似的,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点是,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2],M.S.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3]。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4]。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地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调?)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调?)

(3)西电东送对东西部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 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2)在图上描绘。 (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调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调?(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调?(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上的“南水北调”案例,随堂训练或课外时间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教材知识窗中的“西气东输工程”。

类似的,“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点是,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5]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附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人教版)。

1985年

2002年

思考:(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

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类似的,“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用这种技巧预设情境,如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案例素材,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点是,“中间开花”案例情境的素材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情境的素材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学,另选其它案例教学;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不能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

还有就是,根据教学业务能力差异,案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要不同:一种是浅层次案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种是深层次案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种层次都是教师应该把握的设计技巧。

[1]李济英.“问题解决”让科学思维照亮校园[N].中国教育报, 2004-2-20(6).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吴庆麟, 胡谊.教育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杜威著, 姜闵文译.我们怎样思维●经济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猜你喜欢

案例区域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分割区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护患情境会话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