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为例
2013-03-19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200216李善斌
上海市杨思高级中学(200216)李善斌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关注参与、关注有效。然而,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参与是当前地理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的教学为例,尝试利用认识冲突、地学实验、图文互换、现实问题等方法来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
“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是(沪教版)高一地理上册《专题7 地貌》的内容,本专题包括主要的地貌类型、等高线、地貌与经济建设三部分。《上海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要求:理解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根据景观图判断喀斯特地貌类型,阐明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能够综合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
一、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的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认知冲突,可以使得学生意识到认知差距的存在,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认知的不平衡感会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冲突的需要(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学的最佳时机[1]。
案例1“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的教学引入片断
教师:媒体展示打郎村村民汲水图片(图1)。设问:想想看,他在干什么?
图1 打郎村村民汲水图
学生:抽烟、施肥、播种…
教师:这是贵州省紫云县打郎村雨后的一个情景。由于缺水,每逢下雨,家家户户就拿着水桶、竹筒,将泥坑石缝里的积水一点点吸到水桶里。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当猜测与事实产生冲突时,课堂中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高涨。可见,利用认知冲突,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设计地学实验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认为(图2):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2]
案例2“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中的溶蚀实验
教师:石灰岩有一个特点,遇水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学生:观察石灰岩和稀盐酸反应实验(图3)。
教师:CaCO3+H2O+CO2→ Ca(HCO3)2这个化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溶解就是侵蚀,沉淀就是堆积。判读石钟乳和石笋标本(图4)。
图3 教师演示溶蚀模拟实验
图4 教师展示石钟乳、石笋标本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采用石灰岩和稀盐酸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现场观摩石灰岩的溶蚀过程和喀斯特地貌标本,探究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这样既能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够延长学生的记忆时间,促进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三、创设图文互换活动关注全体参与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图文转换”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3]。特别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实现核心地理知识的图文互换。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
案例3“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中地貌类型判读
活动1:阅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说出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
活动2:利用表格,归纳喀斯特地貌类型知识。
类型 地表 地下侵蚀堆积
活动3:观看喀斯特景观照片,判读喀斯特地貌类型(图5)。
图5 喀斯特景观照片
案例4“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中地貌类型成因探究
活动1:阅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分析各类型成因。
活动2:观看石林形成过程视频。
活动3:观看石钟乳和石笋形成过程视频。
活动4:观察石钟乳和石笋标本,判读其类型。
喀斯特地貌类型和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利用地图册、视频和标本等多种学习手段,采用读图、判图、记图等方法,通过图文互换等活动进行突破,使学生参与的广度有了较好的提高。
四、引入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参与
心理学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在实际问题中,学生才能接触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并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只有将知识融入真实的情境之中,学生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建立知识的个人意义,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思维的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综合参与[4]。
案例5“喀斯特地貌与经济建设”中打郎村案例探讨
教师:媒体展示打郎村图片和俗语(图6),逐步设问:
图6 打郎村图片和俗语
(1)“乱石旮旯地,牛马进不去。”说明了喀斯特地区有什么特点?
(2)“土如珍珠,水贵如油。”打郎村的水都到哪儿去啦?
学生:地形崎岖、交通不变、土壤贫瘠、水资源短缺…
教师:那么,这些地貌特点会对当地农业、交通、工程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粮食产量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公路、铁路建造成本高,交通线路少,交通不便;容易出现水库渗水、大坝开裂等问题…
教师:假设你是打郎村中的一员,你认为打郎村该如何发展(图7)?
学生:旅游喀斯特、绿色喀斯特、探险喀斯特、喀斯特矿泉水、喀斯特影视基地、矿石喀斯特…
通过俗语揭密和图片分析,能够锻炼学生的图文互换能力;分析打郎村地貌特点对农业、工程建设的影响能够让学生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出为打郎村发展献计献策,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认识区域开发的一般思路。可见,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问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和综合性。
图7 学生分析的思维导图
学生个体和全体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的广度、深度和自觉程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提高课堂参与的自觉程度;利用文图互换、分层设计地理学习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使更多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和探究,提高课堂参与的广度;采用地学实验和现实问题探究,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质量和综合性,特别是锻炼学生有根据地提出或回答有创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当然,提高学生有效参与课堂的方法不止上述几个方面,本文仅就一课为例,列举其一二,属管中窥豹。
[1]胡志刚.教育时机论[M].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5.
[2]美国教育学家艾德格●戴尔(Engar Dale)于1969年设计的“学习金字塔”.
[3]褚亚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4]汪凤炎, 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