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后教”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以《中亚》教学为例

2013-03-19浙江省奉化中学315500李军杰

地理教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中亚原理区域

浙江省奉化中学(315500)李军杰

“一年区域地理教学,学生依然不能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区域的地理事象解析、分析和推断,不能解决区域呈现的地理问题”这是目前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最为尴尬的境遇。改变传统区域地理课堂中侧重于区域空间地理事象描述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提升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及探究性,既是新时代教学变革的需要,也是适应高考区域地理考查要求变化的需要。本文以《中亚》课堂教学为例,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从“转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重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细设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注重学生地理问题发现和地理问题解决的区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范式。

一、转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教学目标直接和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对区域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认知和描述,教学目标多停留在区域识记层次。在学生可以通过众多渠道获得地理事象信息的今天,这种缺乏思维价值的教学目标定位使区域地理课堂学习缺乏创造性、探究性和思维上的挑战感,终究难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最根本的来源是所学的事物能够不断在学生的大脑中激发“为什么”的思考,并获得解答的成就感。为此,变倾向于区域地理事象识记的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为集识记、理解、应用、过程体验为一体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吸引力的核心。如图1。

图1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转变图

据此《中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清晰描述中亚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概括其“干旱”的核心特征;

2.理解中亚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所反映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3.能运用整体性地理原理和思想,分析和解答中亚地区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

4.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合作探讨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合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转变后的教学目标中,区域识记性知识不再是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区域地理事象对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思想的反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思想解答区域呈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习得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二、重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制约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停留在“教区域”层次,教学内容主体多为区域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等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识记性知识。枯燥的区域地理事象的罗列让学生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激发不了学生的持久兴趣,也体现不出我们地理课堂的价值。依据“先学后教”的理念,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基于学生先行自学的基础上,教学生自主学习无法完成,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内容,教学生需要探讨和思考,能够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重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提高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如图2。

图2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图

据此重构后的《中亚》课堂教学内容:

1.中亚地区位置、地形、气候、植被、资源、农业、工业方面的简要特征,中亚核心特征为“干旱”;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复习与应用;

3.围绕中亚“干旱”特征的地理环境问题:盐碱化、荒漠化等。

在重构后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改“教区域”为“用区域教”,根据区域特点融合复习的系统地理中某一个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并运用原理和规律对区域问题解析、分析和探讨的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区域识记性知识成为地理原理应用和问题探讨的对象和载体。如在《中亚》教学中,运用整体性原理对中亚荒漠化成因和影响的探讨。

三、细设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相适应的教学活动,选择对应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转变后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需要一种以区域地理问题探讨为载体,融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的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如图3。

图3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图

据此设计《中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环节 时间 内容环节一 提前一天 设计预习任务单——下发《中亚》预习任务单——学生反馈教师批阅——教师设计课堂任务单15分钟《中亚》预习任务单内容互相协作核对——学生提问——组外相互解答——教师协助解答完成课堂任务单中“自主思考”请你用最精炼的词或句,归纳下列所列中亚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特征,并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中亚最核心区域特征。环节二5分钟环节三 3分钟 《中亚》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总体与“干旱”相适应,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请同学简要回顾整体性原理内容。完成课堂任务单“问题探讨”1.根据本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突出特征,推测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可能会产生哪些区域环境问题,并选择其中一个环境问题进行成因分析。2.简要论述中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地理位置、边境及能源等角度)。教师小结:区域问题的成因、区位、影响分析就是应用整体性原理,努力寻找区域空间中的各地理要素与所问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并进行综合性分析。环节五 2分钟 一个区域 一项地理原理 一种地理能力“干旱”的《中亚》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要素之间联系综合分析环节四 20分钟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把学生课前预习纳入教学全过程设计中,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区域地理课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课前自主学习;反馈与纠错;呈现所要复习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区域问题探讨与反馈;课堂小结。课前自主学习环节主要是自学区域识记性知识,为区域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探讨提供区域背景知识支撑,便于在学生先学基础上,教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反馈与纠错环节采用“课前反馈——教师批阅——课堂学生相互核对解答——教师点拨”的过程,在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中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知识习得的准确性,学生的课前反馈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和资源;呈现基于所学区域的特征和系统地理知识复习要求的地理原理或规律,为探讨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提供了工具;区域问题探讨与反馈是应用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对本区域重要地理问题的成因、过程和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过程,探讨的问题教师在课前设计完成,在课堂中以课堂任务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在教与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遵循“学为先,教在后”的理念,以“预习任务单”和“课堂任务单”为载体,运用书面任务驱动的形式指导和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在学生先行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过程需要,通过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组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地理问题或者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协助者和学生对话者的角色,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平等的气氛和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生生和师生良好互动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教与学不再是两条各自运行的平行线,而是相互交错,互为基础的有机教学系统。

“先学后教”式区域地理课堂教学范式仅仅是提升高中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有益尝试,是构建侧重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能力和思维培养的区域地理课堂的思考和探索。另外系统地理中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各个区域学习中合理有序的融合也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

[1]王传惠.以“中亚”为例浅谈高中文科区域地理的教与学[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8(7).

[2]高金玉.关于区域地理教学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初中版), 2007(8).

[3]黄霞.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1(30).

[4]徐玉群.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筑高中区域地理的课堂教学模式[J].新西部(下半月), 2009(7).

猜你喜欢

中亚原理区域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分割区域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中亚速览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