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与对策
2013-03-19林日华
林日华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职业倦怠(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耗竭或职业枯竭等,已成为我国的职业“流行病”。波及人群广,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表现,严重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目前,涉及实验员职业倦怠的调查报道甚少。因此,分析实验员职业倦怠的心理表现和根源,探讨解决对策,对提高实验员的整体素质,实现中职卫校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职业倦怠的概念、表现及影响
1.1 概念
职业倦怠的概念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个体在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随后,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等人修正了这一概念,指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情感耗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职业倦怠的压力维度,其特征为个体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耗尽;去人性化是指职业倦怠的人际交往维度,其特征为视其服务对象为“物”而非“人”看待;个人成就感降低反映了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特征为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用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降低自己工作的满意度,进而自尊心也下降[1]。简而言之,“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或职业引发的情绪、情感、行为等心理枯竭的现象”。
1.2 表现
实验员的职业倦怠,是因为实验员在实验教学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其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身心疲惫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这种倦怠心理的产生和存在,无论对实验员本人还是对学生或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会引起实验员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理方面。职业倦怠是指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承受职业压力致使机体能量消耗,从而产生的一种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常见的有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胸闷、心律不齐、喉咙嘶哑、腰痛、四肢乏力、体能降低、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生理现象。
(2)心理方面。职业倦怠的人往往消极情绪多,且情绪不稳定,导致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降低。在认知上,思维迟缓、感觉迟钝,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情;在情感上,对工作失去兴趣,自我效能感差、自我评价低,感到厌倦,情绪抑郁、焦虑等;在意志上,疏远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在工作上碰到困难就推辞,不愿钻研。
(3)行为方面。消极怠工是职业倦怠者最常见的行为表现,对工作的热情消失或敷衍了事,工作拖沓,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即使一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也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对亲人冷淡,对同事无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1.3 影响
职业倦怠的表现反映出个体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生理上的疲劳综合征、心理上的消极心境和行为上的怠工态度都会加重身心失衡,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个体在事业上的发展[3]。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但对个体自身有负面的影响,还对家庭、社会和组织有很大影响。家庭方面,职业倦怠者容易把对工作的不满情绪带回家,导致家庭矛盾,严重影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社会和组织方面,职业倦怠者情绪不佳时,很容易将满腹牢骚和低迷情绪传染给周围人,具有传染性和辐射性。在工作中人际摩擦和人际疏离都会影响他人的工作心情,影响他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组织效率和组织文化。更严重者可能因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而引发事故,使社会和组织蒙受声誉或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组织的发展。可见,实验员陷入职业倦怠不但对身心健康有影响,而且会因自身认知、情绪、行为等不佳表现,影响到工作状态和职业生涯;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影响到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2 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根源
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产生,不是对某一特定事情的即时反映,而是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和事件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累积的反应过程,即职业倦怠是一个长期的细微演变的过程[2]。个体一旦出现倦怠便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所以个体长期倦怠会危及对职业的态度,从而影响工作。导致中职卫校实验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结合当前实验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1 职业因素
实验员工作内容枯燥乏味、繁杂琐碎,实验室内充斥着各种挥发性气体,实验产生的污染物成分复杂,长期接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实验员说:“一进学校心情就晴转多云,进了实验室则多云转阴,见了实验仪器、药品马上暴风骤雨。”这种说法虽有点夸张,但反映出实验员负面情绪体验多于积极情绪体验。(1)实验课的准备工作时间往往多于上课时间,实验后还要清理实验器材、处理废弃物品等,工作时间长,实验员疲于应付。(2)试剂、药品对实验员造成的职业伤害时有发生,如刺眼、鼻酸、咳嗽、呼吸困难等,有的还有蓄积作用,如引起慢性中毒等。(3)在安全放在首位的形势下,实验员最担心的是学生在实验课上因操作不慎引发事故,如中毒、烧伤、割伤、被药品腐蚀等,导致实验员带班时神经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因为一旦出事不仅要面对良心的谴责,还要面对领导的批评,甚至还要承担赔偿责任,身心倍感疲惫,导致他们比其他人群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2 社会因素
在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授课,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长期形成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处于附属地位的局面。人们往往较重视教师理论课上得好或不好,而较少有人重视实验员的实验课准备得好与差,把实验室工作看成是低层次简单的劳动。学校对教师教学测评也从未涉及实验员,把实验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种偏见,导致实验员得不到社会尊重:在传统观念上,实验员被看成是保管员,只负责开门、关门、摆放仪器和药品,从事洗刷瓶子、试管的简单工作,充其量只是体力劳动者;在成就感上,实验员在实验准备工作中所花费的心血往往被人视而不见,导致其工作成就感带有模糊性,职业地位比教师低。这种轻视实验员职业地位的思想,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产生一种“屈尊感和失落感”,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由上可见,实验员一旦因职业不能给自己带来荣耀而烦恼,一旦因职业得不到社会重视而自卑,一旦心理调节不当,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而产生职业倦怠。
2.3 管理因素
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在用人制度上,不能以能为本,对实验室人员的水平高低、是否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表现好坏没有进行考核,这使他们觉得缺乏挑战性。在专业技术上,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开出率低,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少实验用药品、实验动物供应不足等。实验员由于没有机会或无法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导致情绪低落产生倦怠。在队伍建设上,由于实验员与教师待遇不同,课酬待遇较低,促使有的实验员要求从教或从事行政工作。在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管理部门不得不安排一些校内富余人员充当实验员,但部分人由于能力有限,根本无法胜任新课改对实验的要求。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实验技术专业人员大量流失,削弱了实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员专业不对口,容易产生消极应付工作的心理,久而久之,发展为职业倦怠。
2.4 个体因素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实验员拥有的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要求实验员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实验员要想胜任实验教学工作,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这都给实验员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使其产生不适应感。加上现有实验室的环境(如通风、排污、水电安装等不到位)不适合新仪器的安装和使用,使得实验员产生不安全感,对工作的热情度降低,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的机会多于实验员,这种现状阻碍了实验员知识的拓展,产生攀比心理,导致思想不稳定和对所从事职业缺乏热情。此外,实验员人生价值观和承受能力、耐受力的不同也会影响个体倦怠的产生。实验员在工作中若不能正确看待名与利、公与私、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等,在地位不高的整体环境下其要求往往难以获得满足时,会造成心理失衡,情绪低落,时间一长,必然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
3 对策
3.1 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验员威望
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踏实工作,有创造性和主动性,作出高效的工作业绩;相反,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激励的环境,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注重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缓解实验员的压力。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威望,所以在社会上从事高地位职业的人,不但有优厚的待遇,而且能得到人们的敬仰和羡慕,自身也会更多地感受到自豪和满足,从而更热爱自己的职业。因此,要使实验员献身于医学教育事业,管理者必须创设宽松的职业环境。如在课酬、职称评定上给予合理对待;在工作上,增进对实验员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实验室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实验员,提升实验员的职业地位及声望,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实验员形象;学校要严格把好实验员的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创业精神的人文氛围,形成尊重实验员和支持实验员的良好风气,让实验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以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从事实验教学工作。
3.2 实行人本管理,消除实验员职业倦怠
管理者关心被管理者的生活和工作,洞悉他们的思想、心情和困难,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建立有效的人际沟通平台,通过交流、鼓励使他们将消极的情绪发泄出来,以消除被管理者的职业倦怠。实验室的人本管理是力求为实验员提供一个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缓解其工作压力,消除其职业倦怠。在管理上,赋予实验员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为实验员提供参与管理、进行决策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上,利用实验员的专业特长,发挥其才能,增强其对工作的信心。在学习上,给他们提供进修的机会,以此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目的在于:既可以帮助实验员排解消极的工作情绪,又可以让他们更新知识。在安全上,加强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好实验员劳动防护工作,增强实验员工作的安全感。由此可见,健全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的管理制度,能促进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使每个实验员都能充分运用知识、能力,在相适应的工作岗位上轻松工作,增强“抗倦”免疫力。
3.3 提高实验员素质,培养“抗倦”心理
实验员是实验室的管理者和具体操作者,其素质是影响实验室工作质量的主要方面,也是防止职业倦怠产生的关键。因此,要求实验员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源于实验员对自身职业的正确认识,它是实验员克服倦怠、保持良好心境的思想基础。实验员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更新理念,重视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提升职业素质。首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坚持正确的职业理想。遭遇挫折时,要转换角色,多元思考,透彻地认识倦怠。其次,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注意缓解紧张情绪,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再次,职业倦怠在很多情况下蕴藏着“能力恐慌”,这就要求实验员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克服因能力因素产生的紧张、焦虑及不适应感。第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抵抗倦怠。当实验员遭遇压力和感到无助时,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和倾诉对象,能快速有效地缓解负面情绪,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可见,良好的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抗倦”的“润滑剂”。实验员要有意识地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做有益于事业发展的事情,以此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和蔓延。
消除实验员职业倦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学校管理部门的大力关注外,最重要的是实验员自身的努力。实验员要善于调整心理状态,学会更多的应对方式,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增强“抗倦”能力。
[1]宋国萍,汪默.职业健康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黄小兰,谢鹏,王卫红.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6(1):14-16.
[3]饶淑园.教师职业压力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