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白求恩精神的再认识
2013-03-19孙永波
孙永波
(淄博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1 对当代白求恩精神的再认识
1.1 对当代白求恩精神内涵的再认识
新医改背景下对白求恩精神及其渊源进行再认识很有必要。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精神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人民满腔热忱的精神。新医改背景下,我们对白求恩精神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白求恩精神是医学职业道德的活性成分,属医学伦理学和医德范畴,坚持白求恩精神就是履行医学善良总原则的精神内涵。当代白求恩精神又融入了新的成分,包括4方面[1,2]:第一,极其坚定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医学职业道德信念和医学理性精神。该内涵造就和规范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行为和心灵的真善美,是善良总原则的升华。第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又包括:(1)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就是从善良总原则出发,要求和规范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不得有偏私和狭隘,更不能触及医学职业道德底线。(2)对同行、对患者极端热忱。要求和规范医疗服务群体树立患者第一的思想,以善良之心维护医疗消费者的权益,不能自私自利,不得以医谋私和见死不救。第三,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医疗为职业,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坚持又红又专是白求恩精神的本色。第四,坚持倡导医疗卫生工作的公益性和公共卫生性的精神。作为第三产业的医疗服务活动,在医院市场化和“绩效利润”至上的背景下,坚持倡导医疗卫生工作的公益性和公共卫生性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的新内涵,以此树立新的精神境界,警示医务人员不得推崇极端个人主义、医疗技术主义行为,杜绝过度医疗,努力减少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住院难”问题。
医务人员在上述4种精神内涵的影响下,可以使自己的医学职业道德境界上升到最高的层次,这也是广大医疗消费者所向往的。
白求恩精神昭示医学群体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人格是医学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拥有白求恩精神,坚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服务理念,心中装着患者,呵护其健康和生命,遏制自私自利之心,节约卫生资源,明晰医学目的和医学应当,这是医学职业道德基本的要求。当今倡导白求恩精神,不仅仅是呼唤个体医者仁心,更重要的是复兴从医群体的医者仁心,也就是说白求恩精神追求的是一种医学群体精神,该群体精神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公共卫生性和公益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烘托效应。弘扬白求恩精神,不断赋予白求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就要深入探索其历史渊源,全面认识其形成的阶段和时代背景。
1.2 再认识白求恩精神,创设公正、和谐、均衡的医学伦理平台
新医改背景下,寻求医疗消费关系的合理归位,与确立和创设公平、和谐、均衡的全新医学伦理平台不无关系。医患关系的维系就是医学伦理关系的写照,必将以一种向上的精神,即白求恩精神为抓手。活跃白求恩精神氛围,将创设“公平、和谐、均衡”的全新医学伦理平台与之对应,才能使医务人员将医学实践和医疗消费维系的利益置于社会、患者和医家三者统一的关系上,摆正位置,祛除杂念和拜金思想,信守服务承诺,从而实现医学目的根本转变和医学伦理关系的和谐统一。
1.3 再认识树立和活跃白求恩精神对医院文化的象征意义
当今医疗消费领域医疗投诉、医德不自律、过度医疗、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较为严重,医疗消费者对医疗机构公益性和公共卫生性的卫生工作属性产生质疑,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满意。他们呼唤白求恩精神、医者仁心、善良总原则和公正、均衡的医学伦理关系。树立和活跃白求恩精神,以其为抓手,带动医者仁心、善良总原则和公正、均衡的医学伦理关系的示范效应,是创建医院文化或潜在医院文化的一种象征。
1.4 再认识白求恩精神对医德底线的警示作用
白求恩精神是医学理性精神的承诺与奉献。当今,某些医疗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拜金主义行为严重,过度医疗、医疗技术主义和利润绩效转嫁患者等医德失范现象突出,甚至成为职业习惯,严重损害了广大医疗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与“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格格不入[3]。反思这样的医疗服务现状,社会呼唤白求恩精神,用其监督和抨击医务人员的医德及其医疗行为的失范弊端,昭示医疗公益性和公共卫生性。毫无疑问,白求恩精神对医德底线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坚守白求恩精神是医学职业道德的特殊内涵。
2 白求恩精神应该成为驾驭医学伦理关系的职业精神
广大医疗消费者所关注的医学伦理问题是一个第三产业的职业伦理问题。医疗消费市场不得不面对公平医疗消费成本,生命价值(救死扶伤),医患之间不相信(信息不对称),医学伦理关系需要协调4个基本约束。在新医改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医疗消费现象,都是为了让医患双方应付这4个约束,藉以计算和节省医疗资源,更好地满足医学目的和医学应当。面对医务人员的医德不自律、过度医疗和利润绩效转嫁患者等问题,医疗公益性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流程难以令人满意,人们的医疗消费心理失衡。对此,人们产生了这样的疑惑:(1)医疗消费者处于医学伦理关系的弱势地位,医务人员并没有把其当做医疗消费关系的第一因素。(2)新医改背景下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是什么?医者仁心、利润绩效转嫁患者和自由享受卫生保健服务如何平衡?(3)循证医学观念融入医疗服务环节,是否必然要求白求恩精神成为医务人员真正的职业精神,藉以驾驭新的医学伦理关系?
毫无疑问,当今的医学伦理关系没有真正体现公正、均衡性,根本原因就是医务人员缺乏职业精神。白求恩精神具有医学职业精神属性,可以践行医者仁心和善良总原则,进而呵护患者医疗消费心理,营造和谐的医学伦理关系。因此,新医改和社会舆论要求白求恩精神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理性精神,并以此来驾驭公正、均衡医学伦理关系的和谐步伐。
3 白求恩精神应成为医务人员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属性
白求恩精神的职业取向意义在于:基于卫生工作过程,对医务人员进行白求恩精神的形成教育,并使之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向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医家五戒十要”一样恪守医学服务规范,呵护医学伦理关系。白求恩精神作为医德核心内涵,对新医改背景下医患双方的意识形态和医学公益意识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多元价值观造成的医务人员的诸多不良医学行为有较强的制约和抵御效应。当今医疗服务活动最大的问题就是医家肆意利润极大化,使医学服务品质下降,置医德底线和患者利益于不顾,亵渎医学善良总原则,损坏最起码的医学伦理关系[3]。
当然,患者的不良就医行为及其道德责任对医学伦理关系也有明显的制约效应[4]。然而,在白求恩精神成为医务人员的职业习惯后,不良就医行为就会得到遏制,医患双方的道德责任就会明淅,医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医务人员的物化劳动就会得到尊重,宽容的医患局面得以建立,公正、均衡的医学伦理关系自然得到维护[4,5]。
[1]孙永波,李俊,孙洪刚.医学职业道德内涵建设某些问题的再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21-223.
[2]杜治政.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3-9.
[3]孙永波,李滨.利润绩效禁锢医学行为不是医学的应当[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42-44.
[4]Paton N.Patients behaving badly[J].Nursing Times,2004,100(45):26-27.
[5]张广森.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患者的道德责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