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代民歌中的“食”与“色”

2013-03-19齐心苑

文化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性欲粽子食欲

齐心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食欲和色欲是人们得以发展至今的基本欲望,二者缺一不可。食欲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色欲,是人类代代延续的根本。先贤对此早有论断。《孟子·告子上》中告子说: “食、色,性也。” 《礼记·礼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与色还是儒家伦理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先秦儒家礼义起源于饮食男女。饮食之道可以引喻个人与众人生命的安稳与否,男女婚配则可匹配天地五行之义,故所谓饮食男女,实又不仅仅止于饱食与性欲。儒家以血缘为基础,以两性生命之结合为开端,开展各种社群关系的价值,究其实则俱不离形体生命的繁衍;而价值观念的形成,也都不离心气心知合一的身体。自‘欲’至‘群’,人类社会始筒终大、始寡终众,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由此而生。”[1]在现实生活中,食与色同处于重要位置;在文学作品里,很多时候食欲和色欲被巧妙地视作一体,既有隐实示虚的效果,又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

一、 《诗经》中的 “食”与“色”

将食欲和色欲结合起来、视为一体,这种方式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如《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闻一多《风诗类钞》解说《汝坟》中“调饥”为“朝饥”,并说“是性的饥饿。”[2]吴世昌《<汉书·外戚传>“对食”解》也视《汝坟》是以食欲比性欲的典型之作,“毛《传》说:‘惄,饥意也;调,朝也。’郑《笺》云: ‘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饥之思食。’《正义》云:‘此以思食比思夫,故《笺》又云“如朝饥之思食。”’朱熹《集传》依毛《传》,也以‘惄’为饥意。并且说:‘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因记其未归之时,思望之情如此,而追赋之也。’照这些解说,《汝坟》一诗也属于晦翁所谓‘女惑男之辞’。而以‘思食比思夫’,正是以食欲比性欲”。[3]

《诗经》中《郑风·狡童 》也有类似语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闻一多解说道: “食,庾语。”[4]吴世昌认为此诗中女子称“与我食”为相好,因为和狡童闹别扭,使她“不能餐”“不能息”,诗中的“食” “餐”便是以食欲比性欲。又如《王风·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闻一多解释此篇说:“食,即有杕之杜篇‘曷饮食之’的食。”[5]这首诗中女子渴望心上人到来欢会,也用了“食”来形容。此外还有《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这里的“饮食”同样是用来比喻情欲。再如《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这里的“不遂其媾”和“季女斯饥”相映照,显然是“以食欲之饥来比性欲之饥”[6]。细心者可发现,以上四首诗的中的主人公都是女性,正如吴世昌所说:“在某一些具体的例子上,用食欲来比性欲,则大都是指女子方面的。”[7]不过也有例外。《诗经》中也有男性方面的,如《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

这首诗中“乐饥”的也是指情欲的渴望。 “男子思偶,也可以用‘如饥思食’作比喻”。[8]

《诗经》中将食与色结合在一起的方式被后人沿用,在明代,这种以食欲比作性欲的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把食物看作是人体、把人体看作食物。

二、明代民歌中的“食”与“色”

明代艳情小说中拿食物来形容人体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综观明清艳情小说里的饮食男女,看到作者们赤裸裸地‘把人体当食物’,发挥奇思妙想,可以去营造出一片‘暗藏玄机的饮食天地’,又善于创造各种理论,‘视男女如饮食’,既能以平常心看待,却也容许情欲放纵,因此形成一个‘暴饮暴食的欲望世界’,让人见识到原来食欲和色欲也可以如此结合,在特定人物和事件的表现上,以文学的形式去书写丑恶。”[9]明代民歌和明代艳情小说在这点上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咏物民歌中涉及到的食物有:馒头、粽子、桃子、藕、瓜子、橄榄、甘蔗、香圆、面筋、荸荠、茨菇、茶、梅子、茄子、黄瓜、葫芦和西瓜,为我们展示了别具“声色”的饮食小天地。

(一)食物的颜色与人的肤色和着装

明代民歌中,食物的颜色常和人的肤色或者着装联系到一起。如《挂枝儿·桃子》:

桃子儿生得多清秀,红又红白又白长在枝头,几番要采你不能勾。墙高人又矮,欲要偷一偷。等侍你熟时也,方才好下手。

桃子成熟时水分多口感好,而且颜色喜人,“红又红白又白”。主人公几次三番想去采,但是因为“墙高人矮”,偷吃不成。于是便想着再等些时候下手。这首民歌表面写偷桃不成,实际写偷人不得,以香艳欲滴的桃子来比喻美丽动人的女子。“红又红白又白”这让人联想到一个女子肤色白皙,脸颊绯红,明眸善睐,唇红齿白。这名男子蠢蠢欲动,可是未能得逞。其中原因不详,或者因为女子心性高看不上男子,或者因为女方条件要求高达不到要求,他只得忍耐住心中“饥渴”。

以食物颜色比肤色的例子还有三处:

“藕儿好一个嫩白的肌体”(《挂枝儿·藕》)以藕色白写女子皮肤细白。

“姐儿生来紫糖色了像面筋”(《山歌·面筋》)以面筋的颜色写女子脸色。“紫赯色”,《诗词今古韵大字典》 “赯”条解释说: “脸色红中带紫,叫紫赯色。”[10]此处“紫糖色”即是“紫赯色”。

“结识私情像香圆,那了你面皮黄瘦皱漫漫”(《山歌·香圆》)用香圆外表的“黄”“瘦”“皱”来比喻人的皮肤特质。

以食物的颜色比喻女子服装颜色的例子有:

“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挂枝儿·粽子》)粽子由绿色的荷叶或者苇叶包裹着,这首民歌便由此联想到女子身穿着的绿色罗袄。

“橄榄儿穿一领绿罗裳半新半旧。”(《挂枝儿·橄榄》)橄榄的颜色不是那种青翠的绿,而是绿中透着黄色,恰似洗的褪色了的绿衣服,所以用以比作是“半新半旧”的“绿罗裳”。

另有,“姐儿光头滑面好像茄子能,爱穿青袄紫罗裙”(《山歌·茄子》)既借茄子表面的光滑表现出女子的面部皮肤光滑喜人,又巧妙地把茄子的绿把紫身和女子的青袄紫裙联系在一起。

(二)食物的形状与人的身体

食物的形状常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当某种形状和身体某些部分相似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二者联想到一起。正如现代人们为某处景观,尤其是自然景观命名,常从其形态所引发的联想入手。这类咏物民歌的巧妙之处正在于其从直接的视觉冲击生发开来。如《山歌·馒头》:

姐儿胸前有介两个肉馒头,单纱衫映出子咦像水晶球,一发发起来就像钱高阿鼎店里个主货,无钱也弗肯下郎喉。

“发”,馒头在蒸熟的过程中会因蒸汽而膨胀。“钱高阿鼎”,冯梦龙注释中说是“吴中馒头店之有名者”。“个主”,《明清吴语词典》解释说与“个注”同义,意思是这种、那种。[11]乳房是女性非常重要第二性征,是女性成熟与否的标志。它们颇能吸引异性的眼球,勾起男子的性冲动和性联想。这首民歌中女子因衣衫单薄,所以胸前隐隐映出了乳房圆圆的像水晶球似的形状。这种富有视觉冲击的场景让男人们想入非非。他们将女子的乳房比作是店里的肉馒头,香喷喷、白亮亮、松软可口。通过这种比喻,将食欲和色欲成功地融合在一起。民歌最后,“无钱也弗肯下郎喉”,点名了女子的身份。原来她是名青楼女子,或者说这首歌唱的场合一般正是在青楼,嫖客用以和妓女打趣调情。他们再“饥饿”,也必须花钱才能满足欲望。

如《山歌·荸荠茨菇》:

郎替娇娘像荸荠,荸荠要搭茨菇两个做夫妻,茨菇叶生来就像姐儿两膀当中个主货,荸荠心透出也像情哥郎个件好东西。

“膀”,同“髈”,指大腿。茨菇即茨菰。其叶似箭头,上部尖,下部分为双翼。荸荠中心是凸起的尖。这首民歌根据茨菇叶和荸荠心的形状,分别把它们和女阴、男阴联系到一起。这样,荸荠要和茨菇做夫妻,就有了要尽享云雨之欢的意思。

如《挂枝儿·甘蔗》:

甘蔗儿是奴心所好,猛然间渴想你其实难熬,唤梅香是处都寻到。爱他段段美,喜他节节高,只怕头儿上甜来也,梢儿又淡了。

刘瑞明对这首民歌的讲解是:“甘蔗也隐喻男阴。正面详写各意都是掩护性的,‘梢儿又淡了’才实点正题。由此知‘段段美,节节高’也是言在此,又意在彼。”[1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止以甘蔗的形态喻男阴,而且用了“渴”字,这样就有了两层意思,即看似要寻甘蔗解口中之渴,实是要找男子满足性欲。正是继承了《诗经》中以“饥”形容性欲的传统。

又“我嫩蕊经汤把旗枪儿来放倒”(《山歌·茶》),“旗枪儿”一词刘瑞明注解说“经开水冲后,叶已展者如旗,尚未展者如枪。”这种说法不准确。 《中国茶事大典》: “历代茶名。指茶树长有一芽一叶的嫩尖。早春之茶,茶芽未展曰枪,已展曰旗。芽尖细如枪,叶展开如旗,十分形象真切。今犹呼一芽一叶的春茶为旗枪。”[13]这首民歌就是依据这种茶叶的形态,用旗枪暗指男阴。

又如“小脚儿裹得尖尖趫”(《挂枝儿·粽子》)由粽子的尖角,联想到女子尖尖的金莲。

(三)食物的吃法与性事

前面两种不管是食物的颜色还是形状,都是直观的。基于视觉感受把食物和人身体相联系是最常见的。而在明代民歌中,还有一类颇为特别的,即把食物的吃法和性事联系到一起。

挂枝儿·粽子

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趫。解开香罗带,剥得条条。插上一根梢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

冯梦龙对这首民歌的评价是:“字字肖题,却又自然,咏物中最为难得。”后两句,将食用粽子前剥去粽子外叶子的动作和男女性事前脱去女子衣服的动作视为一体,将吃粽子的方式和男女性事的动作视为一体。句句不偏离粽子,又句句在说性事。《山歌·粽子》理趣与这首相似:

结识私情像个粽子能,济楚衣裳到是糯米心,姐道郎呀,撞你介个馋痨捉我剥得精出子,一连两个正救子肚饥人。

这首民歌中也是用“饥”双关食欲和性欲。

山歌·黄瓜

黄瓜生来像姐儿,只为你聪脆清香括暴子渠。一碟两碟,千丝万丝。蒜来伴你,想是爱吃醋的。姐道郎呀,吃你一连几括直括到小阿奴奴子宫里,如今水流流软倒做一堆。

刘瑞明注说: “括:此指摩擦。暴:击。这两个动词已暗转为言性事。”[14]黄瓜调拌后细胞里的水分会流出,黄瓜会变软。以此喻女子性交时的生理反应。

三、“食”与“色”背后的文化因素及其影响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明代民歌中,时而视食物为人体,时而视人体为食物,食欲和性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思维模式从古就有,也并不仅限于我国。前些年日本盛行的“女体盛”就是直接将“食”与“色”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为什么会把食欲和色欲结合在一起呢?这个问题并不止是二者同为生存必须那么简单。刘毓庆、李蹊在《诗经·狡童》的评析中认为“这种观念实源自玄鸟之卵而有孕;禹母有莘氏,吞月精而生禹。在今之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祖先因食鹿肉、食朱果等而生人的传说。这里谓吞、食、含于口中的动作,实际上都是性交的隐语。因为男女性交与口吞食甚为相似,故有此隐语。今俗间开玩笑,仍有‘吃鸡’之谑。”[15]从另一角度来看,食和色一方面都隶属于动物性的本能,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两者也是难解难分,俗语有“饱暖思淫欲”,食与色的交易从古至今都存在。在现今光怪陆离的环境下,食物和色情的结合进一步扩大化明朗化,很多先锋艺术更是将人们心中这种隐秘古怪的思想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冯珠娣在论述当代中国的食与色时说:

“性交和关于性的阅读都不仅仅是生物体自然功能的体现。相反,我们对于这些活动的经历与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密不可分。话语和实践在身体这一场所相互交织、理顺或打乱、激发、阐释以及阻断着经验的各个层面。这些话语和实践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地方性的,既具有随意性也具有特殊性,既让人愉快又拘泥于细节;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欲望、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甚至在现代多少有些色情的大量意象中,只有一些蔓延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多样的形式公开涉及到性欲。但是它们不断变化的部分和持续存在的片断为性的欲望和满足在世俗生活中为我们带来惊喜创造了条件。”[16]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将食欲和性欲融合在一起的文化现象看作是人生理本能的体现。正如在明代民歌中,民歌的语言和表述技巧同真正意义上的性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联系方式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直接的视觉感受。有时候,我们看来没有任何联系的食物竟然也同样能和性相联系。这打破了我们日常经验对某些食物的认识。在平常意象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种“陌生化”体验。简单说来,文学中把食欲和色欲结合,实际上是把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壳,构建了相干或不相干的食物和性事的桥梁。这样,当接触过这桥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相关食物,便自然而然引起性的联想甚至是冲动。正如冯珠娣所说,这种色情意象不断扩大化,无论是食物还是其他,都为饮食男女满足性的欲望开疆辟土。不过,食欲与色欲的结合在刺激人的感官的同时,也不断蚕食着人们固有的纯粹世界,越来越多的别有深意的食物反过来限制了人的想象,甚至可能把人们引向极端。

[1]郑吉雄.戴东原“群”“欲”观念的思想史回溯[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4][5]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22.9.13.

[3][6][7][8]吴世昌.文史杂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2.44.41.

[9]陈益源.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M].台北:里仁书局,2001.294.

[10]黄宝文.诗词今古韵大字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275.

[11]石汝杰,[日]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19.500.

[12][14](明)冯梦龙编纂,刘瑞明注解.冯梦龙民歌集三种注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5.

[13]徐海荣.中国茶事大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0.

[15]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0.

[16][美]冯珠娣,郭乙瑶,马磊,江素侠译.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27.

猜你喜欢

性欲粽子食欲
好吃的粽子
莴笋开胃增食欲
肚子饿了却没食欲,原来是胃阴不足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性欲到底是什么
端午节,粽子香
一切从食欲及性欲开始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
男人性欲强烈也是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