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湖湘四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2013-03-19黄仁生

武陵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咏史诗湖湘湖南

黄仁生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晚唐湖湘四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黄仁生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晚唐时期,湖湘本土作家逐渐成长崛起,曾持续参与过湖南文学史的谱写,其中尤以李群玉、刘蜕、胡曾、齐己四家居功至伟。从现存作品来看,他们当时是以积极、主动、执着的心态投入文学创作的,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创作特色,既分别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也合起来以接力方式持续推动了湖南文学的发展进程。

晚唐;李群玉;刘蜕;胡曾;齐己;贡献

从地域文化发展的进程和现存文献资料来看,湖南文学不仅最初是由流寓作家(屈原、贾谊)开创的,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为流寓作家所主导。本土作家在隋之前,仅有梁陈时期作唐(今湖南安乡县)人阴铿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影响①;自隋代至中唐,虽然有潭州(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永州(今湖南零陵)人怀素先后以书法蜚声天下,但传世诗文甚少,另有衡州(今湖南衡阳)人庞蕴以佛禅名世,且传世作品也不少,但旨在阐发禅理,因而他们在文学史的影响皆有限。直到晚唐,随着李群玉、刘蜕、胡曾、齐己的相继崛起,才促使湖南文学的发展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经过流寓作家的长期引导,本土作家也逐渐成长起来,并在文坛持续发声,形成气候。因此,近期我们应《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之约而完成的《唐代湘人诗文集》,实是以晚唐湖湘四家集为主体——第一编《李群玉集》,第二编《刘蜕集》,第三编《胡曾集》,第四编《齐己集》,而全唐五代其他湘人现存诗文合起来尚不到全书的五分之一,故汇录《其他唐人诗文集》作为第五编置于书末。

如果把收入《湖湘文库》的《唐宋寓湘诗文集》拿来与本书对照阅读,细心的读者将不难看出,自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开始的晚唐至五代中期,湖南文坛首次形成了本土作家与流寓作家同唱共舞、桴鼓相应的局面。相对于盛唐与中唐而言,这个时期外籍名家的寓湘之作并不是很多②,然而李群玉却存诗268首及文1篇、刘蜕存文60篇及诗1首、胡曾存诗166首及文5篇,尤其是齐己存诗达814首(在《全唐诗》中排名第五③),另有文3篇和诗学理论《风骚旨格》一卷,这种经过一千多年时光淘洗后而保存至今的成果,不仅打破了以往湘籍作家的纪录,而且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本土代表作家首次从创作数量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位外籍作家的寓湘作品④,从而改变了盛唐至中唐时期湖南文学主要由外籍作家的寓湘诗文构成而本土作家仅有少量作品点缀的状况。

诚然,作品数量的多寡并不与其价值的高低成正比,但从晚唐湖湘四家现存作品来看,不仅足以证明他们当时是以积极、主动、执着的心态投入文学创作的,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创作特色,既分别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一席之地,也合起来以接力方式持续推动了湖南文学的发展进程。

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李群玉(字文山)出身寒门,长期“幽沉江介,分托渔樵”。他一生最值得称道的经历就是大中八年(854年)向宣宗献诗三百首,宣宗“遍览”后认为其歌诗“异常高雅”,不仅赐以“锦彩器物”,而且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据以往学界考证,李群玉大约生于元和三年(808年),卒于咸通三年(862年)左右,其于湖南诗坛崭露头角的时间应在文宗即位时(827年),也即与晚唐文学同时起步。是年,他“徒步负琴”,进京献诗,已“年逾不惑”。宰相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称他“苦心歌篇,屏迹林壑,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可见当时其诗作流传颇广,声名已由湖湘达于京师。李群玉在《进诗表》中自称其所献歌诗“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枫江兰浦,荡思摇情”,一方面宣称其师法屈宋、取向高远,一方面表明他是有感于沅湘风土人情而发为歌诗,走的是“吟咏情性”的创作路径,实际上也彰显了湖南文学的地方特色。虽然李群玉所获弘文馆校书郎的品级不高,且任职不到三年,就因朝中政治斗争受到牵连而请告南归,晚年四处飘泊,最终客死洪州,但其献诗之举,不仅由皇帝和大臣确认了他的诗歌品级(“异常高雅”)和诗坛地位,而且随后借助京师弘文馆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了他在诗坛的影响。献诗之前,李群玉曾有一次赴京应举不第的经历,杜牧有诗《送李群玉赴举》曰:“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他逝世后,诗友段成式作《哭李群玉》诗曰:“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周朴作《吊李群玉》诗曰:“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由此可见,在进入晚唐以后的三十余年间,李群玉不仅是湖南文坛的佼佼者,而且因“投诗换得校书郎”,使他由一位湖湘诗人跻身于有全国性影响的名家。不过,李群玉现存诗歌已不足三百,其中属原献诗作和献诗以后所作大概各占一半。

长沙人刘蜕(字复愚,号文泉子)生于长庆元年(821年),虽比李群玉年轻十多岁,却于大中四年(850年)一举考中进士,历官校书郎、太学助教、左拾遗等职,咸通五年(864年)以上疏忤权贵和皇帝而贬为华阴令,后来还做过中书舍人、东川观察判官和商州刺史,其卒年应在乾符年间或稍后⑤。《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有《文泉子集》十卷,刘蜕24岁所作《献南海崔尚书书》自称有“杂歌诗共二卷”,后皆散佚。今传《文泉子集》六卷乃明末人辑佚而成,现存作品仅有诗一首,余皆为散体古文,故历来皆以散文家或古文家目之。刘蜕秉持“由文学求用”(《与韦员外书》)的观念,自称“饮食不忘于文,晦冥不忘于文,悲戚怨愤,疾病嬉游,群居行役,未尝不以文为怀也”(《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并序》),因而早年作文多为求仕,入仕后作文多为干世,而求仕难免不顺,干世难免受挫,故行文多愤懑怨怼之词。至于其文笔古朴拔俗,部分作品风格奇奥,则为其深受老庄、屈原、扬雄影响所致。刘熙载曾在《艺概》中颇为欣赏地评价说:“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书》十八篇、《古渔父》四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仅三章,颇得《九歌》遗意。”《四库全书提要》虽对其“不尽协圣贤之轨,又词多恚愤”而有所批评,但仍肯定地说:“唐之末造,相率为纂组俳俪之文,而(刘)蜕独毅然以复古自任,亦可谓特立者矣。”

邵阳人胡曾大约生于开成四年(839年),咸通年间曾几次赴京应进士试而不第,从他现存的《寒食都门作》、《下第》等诗可见其当时的哀叹与牢骚。稍后于咸通末(指871~873年之间)、乾符初(指875~878年之间)应聘入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高骈幕府任掌书记,其间尤以“草檄谕西山八国事”为上司和后世所称赏⑥。乾符五年(878年)正月,高骈改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胡曾也跟随其至荆南幕府任汉南从事。大概自乾符六年(879年)起,胡曾改任延唐令,其后事迹与卒年皆不详。《新唐书·艺文志》仅著录胡曾《安定集》十卷,至《宋史·艺文志》则著录其有《胡曾集》十卷,《咏史诗》三卷又《诗》一卷。因《安定集》(宋本更名《胡曾集》)后来散佚,不知其中是否收有诗歌作品。《咏史诗》三卷乃作者生前自编成集,且撰《咏史诗序》表明其创作意图:“虽则讥讽古人,实欲裨补当代。”在中国诗歌史上,咏史诗虽然源远流长,且不乏名篇佳句,但以七绝一体作大型组诗达一百五十首的规模,并以《咏史诗》名集,胡曾应是第一人,因而在当时和后世曾产生强烈反响。一是作者仿效。如晚唐五代即有汪遵作《咏史诗》一卷凡60首,周昙作《咏史诗》三卷凡195首,孙玄晏作《六朝咏史诗》一卷凡75首,且皆为七绝,显然都是步武胡曾而为之;其后历代咏史组诗和咏史诗专集层出不穷,虽不限于七绝一体,但动辄上百,连篇累牍。二是读者追捧。由于胡曾《咏史诗》皆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成,因而深受下层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喜爱,以致长期成为了初学者学诗习史的启蒙读物,为适应这个读者群的需要,晚唐五代即有邵阳人陈盖、京兆人米崇吉分别为该集各诗撰注作评——后来由书商将陈注、米评合为《新雕注胡曾咏史诗》一书刊行于世;至南宋初期,进士出身的胡元质也曾为之作注释音,他的注本《新板增广附音释文胡曾诗注》后来传入日本,又有和刻本梓行于世。三是小说家热衷于引用。胡曾诸诗所咏历史人物或事件上起三皇五帝,下迄隋朝,宋元讲史话本和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中凡叙及上古至隋代相关人物故事时往往引胡曾诗为证,这对于叙事来说,既是一种调节,又借此来增加其叙述的可信度,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引起那些从小就熟悉胡曾诗的广大听众或读者之兴趣与共鸣,有些作者根据叙事的需要还有意更改胡曾原诗,甚至自己杜撰诗篇而托名于胡曾——这种伪作现象的产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胡曾诗在后世历史小说中的影响。四是批评家褒贬不一。褒之者如唐末米崇吉在《续序》中说:“可为是非罔坠,褒贬合仪,酷究佳篇,实深降叹。”贬之者如杨慎、许学夷、王夫之、毛先舒、王士禛、翁方纲等,或讥其“庸浅”,或斥其“堕入恶道”,或骂其为“夯货”,《四库全书提要》虽不完全否定,但也认为“其诗兴寄颇浅,格调亦卑”。相对而言,元代辛文房的评价较为客观公允:“(胡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作《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兴废陈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后有拟效者,不逮矣。至于近体律绝等,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唐才子传》卷六)以上四个方面的反响表明,胡曾及其《咏史诗》曾作为一种有冷热反差、争议颇大的文学现象长期存在过,文学史乃至文化史都将给他一席地位予以评说。

益阳人齐己(俗姓胡,名得生)大约生于咸通五年(864年)⑦,七岁为大沩山僧寺牧牛,以能诗被众僧劝令出家。其后除云游四方外,主要驻足大沩山同庆寺、岳麓山道林寺、庐山东林寺、荆州龙兴寺,虽学佛参禅,却不废吟咏。与其交往唱和者,既有诗僧贯休、昙域、修睦、虚中、尚颜、体休、栖蟾等,也有世俗文人方干、郑谷、曹松、司空图、沈彬、孙鲂、翁承赞、欧阳彬、孙光宪、徐仲雅等。其《爱吟》诗曰:“正堪凝思掩禅扃,又被诗魔恼竺卿。”意谓有时凝思参禅,也会为“诗魔”所扰。晚年作《遣怀》诗曰:“诗病相兼老病深,世医徒更费千金。余生岂必虚抛掷,未死何妨乐咏吟!”可见他对于诗道的执着,直至老病将死也不妨碍其从作诗吟诗谈诗中寻找快乐。作为出家于同庆寺、曾从沩仰宗传人受法修行的僧侣,齐己难免也会写一些论佛谈禅的作品,但与中唐庞蕴居士、同时代居遁和尚的《诗偈》以及其他僧侣的所谓“禅悦诗”已大异其趣,他认为偈颂“虽体同于诗,厥旨非诗也”(《龙牙和尚偈颂序》),因而即使以诗说禅悟,也往往能遵从诗的特征,以形象思维方式写情景交融之境,寓有禅意而不乏诗趣。他于佛禅之外也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反映在诗学观念上甚至明确认同“风骚”的审美标准,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写景咏物、登临题咏、酬答赠别、纪事感怀等,实与世俗文人的视角差别不大。例如《庚午岁九日作》:“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菊花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此诗作于唐亡后第四年(910年),他为逃避战乱而离开庐山东林寺,已辗转回到湖南,本拟于乱离中偷空与阔别已久的故人一起过重阳节,但当他来到故人居所前,瞅见紧闭的大门底下已经长满了鲜嫩的秋苔,禁不住忐忑不安起来:故人是躲藏在宅内已多日闭门不出呢,还是外出逃难尚未归来?秋苔透露的消息不只是顿时挫伤了诗人前来会友过节的兴致,更重要的是同时引发了他对故人安危的担忧———而这种担忧的骤然产生又正是诗人近几年逃乱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本能反应,作者对这一瞬间自我心理的描写称得上深入细腻而惟妙惟肖,实与世俗文人毫无二致。常常以世俗心态观察社会和剖析自我,是身居佛门的齐己能在大部分诗作中吟咏情性的前提;而常常像佛门清净修行一样来苦心孤诣地讲求诗歌技艺,刻意锤炼字词与营造意境,则是其作诗数量颇多而名篇佳句也不少的奥秘之一。如著名的《早梅》诗,第四句原为“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曰:“数枝非早,不若一枝则佳。”齐己心悦诚服,立即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齐己一字之师”(陶岳《五代史补》卷三)。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无论郑谷还是齐己都曾受到过贾岛、姚合一派的影响。后来四库馆臣谓齐己“虽颇沿武功(指姚合)一派,而风格独遒,如《剑客》、《听琴》、《祝融峰》诸篇,犹有大历以还遗意”(《白莲集提要》)。齐己卒年应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或稍后,其诗稿由门人西文汇编为《白莲集》十卷,由孙光宪撰序。序中称齐己“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格高”,又引郑谷赠齐己诗中“格清无俗字,思苦有苍髭”等句为佐证,既是称许,也揭示了齐己诗的主要特征。最后,孙光宪还将齐己与唐末以来诗僧进行比较,不仅认为像贯休这样“骨气混成,境意倬异”的名家“殆难俦敌”,而且径称“江之南、汉之北,缁儒业情缘者,靡不希其声彩”。至清代四库馆臣在《唐僧宏秀集》提要中更明确地说:“唐释能诗者众,其最著者莫过皎然、齐己、贯休。然皎然稍弱,贯休稍粗,要当以齐己为第一人。”

综上所述,晚唐湖湘四家的生活时代是依次衔接的,其中刘蜕和李群玉年龄差别不大,其间大约有20年时间(指会昌初至咸通初)同时活跃于文坛,胡曾与刘蜕也大约有十几年同时闻名,可惜由于文献散佚,已无法考知他们之间是否有过交往唱和。齐己生年虽晚但高寿,他与其他湘籍作家(包括后来成为天策府学士的徐仲雅等)倒是有交往。如果用时序的逻辑把收入《唐代湘人诗文集》的资料全部整合起来,我们可以说,进入晚唐以后,本土作家的确曾以接力方式持续参与过湖南文学史的谱写达110年之久(827~937年)——其中尤以李群玉、刘蜕、胡曾、齐己四家居功至伟。因为这个纪录以前从未有过,我们不妨把这110年称为湖南文学史上本土作家创作的第一波高潮;又因其后宋元时期都未曾有这样的纪录重现,我们有必要加强晚唐五代湘籍作家的研究。基于这两个方面的理由,我们编纂整理了《唐代湘人诗文集》,由岳麓书社刊行以飨读者。

(本文初稿为即将由岳麓书社出版的《唐代湘人诗文集》一书的前言,此次单独发表时,已有所删改。)

注释:

①阴铿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自其高祖阴袭于东晋义熙末年随刘裕南迁,就已定居于南平郡(治作唐),至阴铿已历五世,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载其祖阴智伯、父阴子春及阴铿本人皆为澧州作唐(今湖南安乡县)人,但现当代出版的各种文学史和工具书,大多称阴铿为甘肃武威人,实际上阴铿及其父子春、祖智伯皆生长于作唐,且先后在南朝任职,都未曾在当时为北朝所占据的武威生活过。

②详见《唐宋寓湘诗文集》及该书《前言》,岳麓书社2013年出版。

③《全唐诗》收录作品最多的前四人为白居易、杜甫、李白和元稹。

④其中以抚州(今属江西)诗僧居遁(生活于唐末至五代初)的寓湘之作最多,但也远不能与同时代的湘籍诗僧齐己相比。

⑤按现存有关刘蜕生平的文献资料甚少,且因记载不一而有分歧。例如籍贯问题,古代已有人据《唐摭言》卷九称“刘纂者,商州刘舍人蜕之子也”而称刘蜕为商州人(实因刘蜕曾任商州刺史而称“商州刘舍人蜕”),或据《北梦琐言》卷三“刘蜕舍人不祭先祖”条而称刘蜕为桐庐人,现代学者又据《北梦琐言》卷六“刘蜕奏令狐相”而推测刘蜕为彭城人;《唐代湘人诗文集》定其为长沙人的铁证是刘蜕在《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并序》中自称“长沙刘蜕复愚”。另外,据《唐摭言》卷二“海述解送”条记载:“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这件事在《北梦琐言》卷六“破天荒解”条也叙及:“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因当时长沙县属荆南节度使管辖,这两条记载所说刘蜕当年是以荆南府解及第,也可作为刘蜕为长沙人的旁证。不过,《唐摭言》所记“时崔魏公作镇”,不一定可靠,崔铉(封魏国公)的确曾任荆南节度使,但时间是在咸通年间。四库馆臣曾就刘蜕籍贯做过探讨,认为记载不一可能因有“别一刘蜕”所致,而以字复愚的刘蜕为长沙人。

⑥详见何光远《鉴戒录》卷二“判木夹”条,谓“胡曾之檄,天下称为奇绝”。

⑦齐己籍贯为潭州益阳县,其家地址今属湖南宁乡。

(责任编辑:田皓)

Four Hunan Scholars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ir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UANG Ren-she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Hunan writers grew up gradually.Li Qunyu,Liu Tui,Hu Zeng and Qi Ji were remarkable representatives of them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Hunan literature.According to their existing works,they created works actively and consistently and formed their own styles.They took a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literature.

the late Tang Dynasty;Li Qunyu;Liu Tui;Hu Zeng;Qi Ji;contribution

I206.2

:A

:1674-9014(2013)04-0086-04

2013-05-17

黄仁生,男,湖南常德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咏史诗湖湘湖南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