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优质力学课的教学探索*

2013-03-19赵毅邵明

物理通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物体笔者科学

赵毅 邵明

(江苏省清江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初中物理新课程优质课“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赛并获一等奖.从课前准备、上课到课后总结,都让笔者深刻感受到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体现 “明”——明确的三维目标;教学程序体现 “清”——教学过程清晰明快;教学活动体现“活”——课堂教学体现生命的活力;教学手段体现“新”——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验要有创新;教学效果体现“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极具魅力,给他们美的享受.

对于“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反复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收获很大.现将其呈现如下,与大家共勉.

1 要了解学生现状 以生为本设计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知道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让学生经历体验并归纳出“怎样判断物体受到力”的过程;探究“影响刻度尺形变的因素”从而知道力的三要素和能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自己设计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比如说,“力”是较为抽象的概念,若直接告诉学生,很难让其深刻理解.因此应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实例着手或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实验,再分别谈谈他们对弹力、重力、摩擦力的认识.紧接着播放“熊猫攀吊竹枝”、“胖宝宝压弯木板”等几个Flash动画,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再次去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引导他们分析现象,寻找其中的共同点,使学生们自然地概括出“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间的包括推、拉、提、压、吸引等行为在内的作用.

2 创设科学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因此要为我们的学生创设出合理的科学探究情境,它能起到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等多种功能.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产生探究和解决的欲望;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当然,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应及时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和指出问题的关键,以拨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例如,在进行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探究时,教师先请两位同学上台来体验拉力器,在健康、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观察拉力器的形变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接着再提及平日的习惯动作推门、关门,引发大家继续寻找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其他因素.简简单单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各小组接着再利用手中的器材作进一步地验证,并归纳出“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有可能提出其他一些想法,对此,我们应该肯定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建议他们如何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和验证或当堂进行解决.如,学生认为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物体的材料等因素有关,我们首先对他的积极思考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同时再指明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物体,进而渗透着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学习.

在如何向学生介绍力的示意图法时,笔者想可以把“力的示意图”与“光现象”中 “光线” 的作图做个方法上的类比.让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建立模型法”有一定的认识,再举两三个事例加强对力的示意图的理解和训练.

3 引导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总结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方法上的总结.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建立,是一个充满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与讨论,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概括与总结.

例如,在本课开头引述“什么是力?”时,笔者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力的知识当堂进行观察、体验,获得几组有力存在的对应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概括、总结得出;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及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学生是在许多相关现象中进行不断地分析、归纳和总结.

同时我们也应该激励学生在今后能更加留心生活,不断总结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在不同现象中寻找到准确的入手点去进行新的探索.

比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规律时,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思考:当乒乓球从高处落下撞击地面时,分明是乒乓球在对地面施加了力的作用,为何乒乓球自身却被弹起?究竟是谁在对球用力呢?进而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它是否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

这样进行教学既承接了以往科学方法渗透的内容,又为今后学生自觉应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建立了可行的模式,更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堂教学的根基在社会生活,它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再对生活进行提炼和超越.

因此在最后环节,安排学生欣赏冬奥会中我国优秀选手王濛精彩的滑冰接力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教师再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启发和引导:速滑接力瞬间你观察到了什么?发现新的问题了吗?

接着学生在自由活动中进行体验,如,一名同学脚踩滑板车去推另一名滑板上的同学时,自己竟也在后退;使手指用力压铅笔时,手指自身也会感觉到疼痛;吹足了气的气球(口部未扎起)口朝下松手后竟能腾空而起……

在生活中,学生也会发现儿时玩的旋转后能升空的“竹蜻蜓”,节日中点燃的烟花爆竹等,其中也蕴涵着同样的道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再将知识链接向社会.我国“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通过视频让学生再次欣赏发射时壮观的场面,让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

5 享受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精心安排了一场“哑剧表演”:一名同学惟妙惟肖地模仿“爬”的动作.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着大家,并引起了极大的好奇.他在干什么?好象在爬竹竿嘛,为什么又没爬上去呢?接着领悟到原来是没有竹竿,因为只有一个物体是无法发生力的作用的.

接着在他面前竖立一根竹竿,他再次表演爬竿时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样子(手没真正握住竿).老师再次引导:为什么这一次仍没爬上去呢?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加深了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知识的领悟和理解.

视频欣赏“小小船儿湖中游”,在水中划船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给大家带来的无穷乐趣.究竟是“谁”在推动我们的小船前进呢?让学生进一步将知识和生活融入到一起.

6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整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应始终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他们在探究实践中,发展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留心生活、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在课堂中笔者还通过 “我国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冬奥会滑冰接力赛中我国优秀选手的出色表现”等场景再现(视频),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积极为祖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践行.

猜你喜欢

物体笔者科学
老师,别走……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点击科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科学大爆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科学拔牙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