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代饮食保健观

2013-03-19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食欲消化脾胃

陈 弘

(兰州市健康教育所,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华民族应用饮食养生保健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伴随着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发展起来。《山海经·南山经》有“饮食自然”之说;《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遇七十毒”。这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如何寻找食物的史实。经过千百万人的大量尝试,终于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选择了那些最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为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另一些则被当成药物,按其性能,用以治病。之后的《论语》、《黄帝内经》及《饮膳正要》等一大批古代典籍和医籍都在饮食保健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强调了饮食卫生、饮食节制、进食情绪以及时令饮食宜忌等一系列保健观点,为后世的饮食营养卫生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注意饮食卫生

1.1 不吃不洁食物

我国人民历来有注意饮食卫生的习惯,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很早就提出了一些食物不宜吃:“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饐而餲”就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臭;“鱼馁”是指鱼腐烂;“肉败”是说肉腐败,这样的食品不能吃;“色恶”是说颜色难看;“臭恶”是指气味难闻,凡这样的食品都不应该吃,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尤其在天气炎热时,食物会在短期内发臭、发酵、发霉。防止食物腐败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低温冷冻防腐,因为降低环境温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降低酶的活性和食品内化学反应的速度。但低温不能杀死微生物,也不能将酶破坏,因此保藏的时间也有一定限制。现在,一些人在过节放长假时,喜欢买很多的食品放在冰箱里贮存,时间长了同样会腐烂变质。

1.2 餐具消毒

家用餐具上常会沾染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因此,餐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前,应先将餐具洗净,用热水或碱除去油垢,使消毒效果更好一些。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煮沸消毒、蒸气消毒和漂白粉消毒。我国早在晋代就发明了用于沸水蒸煮消毒的器具。晋墓中出土的“双耳镂孔器”据说是一种蒸煮器,即将耳杯置于双耳镂孔器沸水之中的消毒清洁器具,当提起双耳时,水便通过底部三孔全部流尽,用它清洁杯勺,既方便又卫生,又能除去杯勺的油污,还能杀灭细菌。

2 饮食要有节制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管子》亦说:“饮食有节……则身体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里亦云:“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这些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意义。相反,若不重视饮食有节,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时间。

2.1 饮食要适量

这是说人们进食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正常消化食物量,就会产生许多疾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博物志》中说:“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东谷赘言》中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对人的具体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吃得过饱不利于健康,但食之太少亦有损于健康。有些人片面认为吃得越少越好,强迫自己挨饿,结果由于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反而虚弱不堪。正确的方法是“量腹节所受”,即根据自己平时的饭量来决定每餐该吃多少。“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这无饥无饱,就是进食适量的原则。只有这样,才不致因饥饱而伤及五脏。

2.2 饮食应定时

“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用餐的时候就不进食,这是正确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如果常吃零食,就会没有饥饿感,勉强进食,也不觉有味,而且难以消化。《尚书》指出“食哉惟时”,意思是人们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这样才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正常进行,脾胃活动时能够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是3∶4∶3较为合适。

2.3 按需进食

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即有食欲时就吃一点,无食欲时就少吃一点。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若不饿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这说明“按需进食”是适应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饮食方式。但它不是绝对随心所欲,零食不离口;也不是毫无规律地随意进食,而是于外适应变化的环境,于内适应变化的需要,使饮食活动更符合内在规律。像夜班人员,在第二日早餐时往往无食欲,希望赶快睡个好觉;心情不佳者,在进餐时往往也无食欲;还有全神贯注忙于工作者,自然不想停下来进食。对于他们来说,等有了食欲时再进食会更利于消化吸收。

总之,按需进食与一日三餐、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它们的目的都是让人们的饮食活动变得更科学、对健康更有益。

3 保持愉快心情

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这是饭前大多数人会忽视的一个问题,即要有一个乐观的情绪,因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食。食欲是人之本能,丧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都索然无味。所以,在进餐时应有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时间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

3.1 “以乐侑食”

据《周礼·天宫·膳夫》记载:“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意思是周代王君在进餐时,要奏乐助兴。《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

3.2 选择适宜进食环境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曰:“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必常洁雅。”即饮食环境安静、整洁,让人看了舒服。若环境喧闹、脏乱、嘈杂,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

3.3 进餐时不谈不愉快之事

宋陈直《养老奉亲书》曰:“若性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深宜体悉。”即注意在进餐时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生意人往往利用餐桌谈生意,这是最不健康的。如果商人以“吃茶”为平台进行商业谈判,那就要另当别论。

4 四时饮食宜忌

《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说明了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周礼·天官》中亦云:“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

4.1 春季饮食原则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随之升发,此时应养阳,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能助阳的食品,如葱、荽、豉等,使聚集一冬的内热散发出来。在春季膳食调配上,应多采用时鲜蔬菜,如春笋、菠菜、芹菜、太古菜等。中医还主张:“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4.2 夏季饮食原则

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易乘虚而入,人们往往会食欲降低,消化能力也减弱,大多数人厌食油腻食物。因此,在膳食调配上,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尽力引起食欲,使身体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中医认为,夏季阳气盛而阴气弱,故宜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过分伤阴,宜多食甘酸清润之品,如绿豆、西瓜、乌梅等。《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腹中受寒,导致腹痛、呕吐等胃肠疾患,这点对年老体弱的人尤其重要。此外,夏季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夏季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时一定要洗净。

4.3 秋季饮食原则

秋天气温凉爽、干燥,随着暑气消退,人们从暑热的困乏中解脱出来,食欲逐渐增强,再加上各种瓜果大量上市,应特别注意“秋瓜坏肚”。在饮食的调理上,要注意少食辛燥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等皆要注意,宜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甘蔗、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主张秋季早晨要多喝点粥。

4.4 冬季饮食原则

冬天气候寒冷,虽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饭菜口味可适当浓重一些,有一定脂类。因绿叶蔬菜较少,故应注意摄取一定量的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及绿豆芽等,避免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缺乏症。为了防御风寒,在调味品上可以多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葱、姜、蒜等。冬季切忌粘硬、生冷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对于体虚、年老之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时机。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早就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保健理论,它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以上所述,只是古代饮食保健理论方面中的几个观点,只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饮食卫生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身体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使人益寿延年。

猜你喜欢

食欲消化脾胃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莴笋开胃增食欲
肚子饿了却没食欲,原来是胃阴不足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一切从食欲及性欲开始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