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与党的执政活动的导向、方法和路径

2013-03-19谢冠富

观察与思考 2013年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浙江省民生

□ 谢冠富

亘古至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继中华民族民本思想精髓的传承,党和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从民生视阈角度考察党的执政活动,既能具象党的宗旨和明确执政党之基本责任,又能从行为结构层面清晰地剖析党的执政活动。围绕民生主题,可以从价值维度、科学维度,以及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合一性三个层次,对党的执政活动结构加以梳理。

一、改善民生:党的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

一切执政活动首先都会涉及到为谁执政的价值导向问题,这也是一切执政活动的核心要义,因此执政活动结构的第一层次为价值维度,位于核心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党的一切执政活动,包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项实践活动,必须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自己的价值导向。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这是党领导和执政活动结构的第一层次,属于执政活动三个层次中的核心层次,其价值维度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在这个标准要求下,在这个核心层次圈之内,我们党的执政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导向的执政活动,势必着眼于提升民生高度、持之以恒地解决好民生问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价值维度的核心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方向。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党活动的价值维度。“开天辟地君真健”,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摧毁钳制民生发展的制度桎梏。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无不蕴涵着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导向的价值维度。

党的执政活动源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活动是执政理念的实际行动,是执政理念被实践化了的目标行动。执政理念体现了执政党执政活动的某种价值取向,执政党在这种执政理念导向下的执政活动,是在此种价值维度路线和范围内进行着的,包括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而实施的各种方针、方法和手段等。执政理念是执政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活动。执政理念体现了党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它大体涵盖了执政理论的要义,基本决定了执政理论的主旋律。执政理念决定了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执政理论系统中的基本方向。譬如,执政理念决定了执政党提出的主张内容、口号纲领和任务目标,执政党的实践活动无不源于执政党的方针、政策,一切的执政活动实际上是执政理念的外在表征。透过执政党的一切活动,可以读懂潜藏在执政党意识深处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就是执政党活动的一面旗帜,一面隐形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奉行以人民利益为执政活动最高利益的执政理念。人民不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而且人民的主体性内在需求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搭建历史活动舞台、引吭高歌历史主题、指点历史带砺河山和激扬历史典册文字的是人民,而不是高牙大纛的少数显赫英雄。社会历史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坚决屏弃英雄史观,主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104页。。列宁相信:“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③《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就是为社会历史主体和推动历史社会不断进步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这完全契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轨迹,是合规律性的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理念浸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其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本质是改善民生。“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通俗易懂的实践口号,强调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是“国计民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执政活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价值维度——“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倡导改善民生和表现物质第一性的思想理念,符合人性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的执政活动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审视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活动口号,要求一切的执政活动贯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重视民生。”④郑功成:《<关注民生>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人为本”更加凸显了党执政活动必须以改善民生问题为实践导向的价值维度。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具体到党的宗旨,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紧密围绕着民生问题这个基本目标而努力。“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党秉承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原则,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党改善民生的执政活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执政理念之具体化了的实践,它以改善民生行动为自己的价值维度。“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这是对党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的一个重要评判,也是检验党执政能力如何的重要标准。

改善民生是第一层次核心思想的具体化,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决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内容的。设计改善民生的合理、科学的执政活动就成为执政党不可忽略的第二层次内容。

二、民生方法:党的执政活动的科学维度

党的执政活动明确了价值维度和价值判断之后,还必须有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方法去实施价值理想。如何就民生问题运用科学而又合理的方法进行执政活动?这些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成为执政活动结构第二层次的重要内容,即科学维度的层次。民生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科学,直接决定执政活动的效率和民生建设成效,也极大影响执政活动对价值理想实现的程度。

实现民生目标的执政活动不是一项无序的实践,而有一整套研究解决民生问题的正确方法,这构成了执政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的维度——科学维度。这些科学的民生方法是实现执政活动指向价值维度目标的价值工具和载体。

在执政活动中运用的民生方法,主要有:

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统筹兼顾”的方法

改善民生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党改善民生、实现民生目标之执政活动的科学方法论,又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因此民生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之下,并以科学决策和科学方法引领民生的改善之路,“统筹兼顾”的方法是改善民生之路的科学方法。

“统筹兼顾”的方法,深刻反映了坚持民生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发展民生,它既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民生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也是实现执政活动导向——促进民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党的执政活动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基础上,熟练地处理好民生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之间的重大关系。

以“统筹兼顾”方法论改善民生,这完全基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之错综复杂的客观事实,鉴于此,党如果不掌握“统筹兼顾”的方法,就难以取得民生建设的最大成效。民生问题的错综复杂性,首先在于民生是个系统工程,它不是“单体细胞”,不是物质利益需求的单一层面,而是个多层面的、立体的、多系统的复杂工程。除了果腹之“食”、御寒之“衣”、“居者有其屋”等物质生活层面属于民生范畴之外,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和生态文明的进步和提高等,同样属于民生范畴,诸如医疗、就业、教育、分配等也归于民生范畴。因此,改善民生不能只在单一层面下功夫,还需要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各个层面下功夫,并进行系统地协调和平衡。其次,从地域发展来说,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地域发展的差异而致使全国各地民生发展程度不一;民生发展程度不一也表现在城乡之间民生发展的落差。在城市,民生方面的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广大农村的民生建设相对落后。这为平衡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民生发展进程增添了难度。再次,与世界上高福利国家相比较,在民生实现程度方面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本来就很低,也很晚,集中精力搞经济发展的时间也不算长,而且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这些实际国情,都决定了我国目前在民生实现程度方面暂时落后于一些高福利国家。这为我国尽快改善民生增加了不少的压力。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的错综复杂性,也正是由于当代中国民生问题存在着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这样和那样的种种联系、相互作用的事实,因此,必须以“统筹兼顾”的方法统筹各个层面的民生发展。党在彻底搞清楚民生问题复杂性的前提下,在横向比较和分析中外国家在民生方面差异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深入分析民生系统工程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并以“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民生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解决民生问题方法与“统筹兼顾”的方法相悖。“统筹兼顾”的方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就要求党的执政活动既要有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方式、制度、策略、方法,还要有横跨地域、阶层、领域、行业等的综合政策和战略思维。无论如何,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论,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二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方法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一点论”相对立。它指的是认识事物要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两点论”和“一点论”相对,“两点论”反对以局部、片面、孤立的眼光看待各种矛盾。“重点论”亦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它指的是认识事物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反对均衡地看待各种矛盾,反对在实践中平均地使用力量,否则就会陷入“均衡论”的错误。据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党的一切执政活动,既要树立全面全局的观念,又要善于抓重点;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论”谈“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论”谈“一点论”。民生发展是党执政活动的永恒主题,归根结底也是党一切执政活动的全部实践。坚持民生的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民生的某个层面的内容,党就必须立足全面发展民生事业,在坚持以发展民生的物质经济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生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领域的事业,促进民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是谓坚持 “两点论”。限于历史原因,过去曾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改善民生物质生活,到现在开始逐步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之民生事业,这是党执政活动在民生事业上的重大进步。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民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和“平均主义”。陈云同志曾形象地将“重点论”比喻为“网开一面”,他说:“建设也宽裕,民生也宽裕,我看比较困难”,因此“网开一面是好事,不能都搞平均主义”①《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由于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在当前情况下党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执政活动的重点必须围绕经济发展,是谓“重点论”。一方面,物质经济是民生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另一方面,民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党的执政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这个重心,丝毫不放松。

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但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和“均衡论”的发展念头和方法是不足取的,也是脱离中国现阶段实际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改变民生问题。科学的民生方法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在一定阶段或者时期内抓住主要矛盾,处理好轻重缓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一个时期内重点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以“重点论”方法还是“两点论”方法,都离不开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只有这样,这种辩证的方法才能接地气,才能产生正能量,显示方法论的强大威力。

三是以党的建设科学化范式规定在民生层面执政活动的方法

执政活动属于党的建设范畴,党的执政活动一定要遵循党的建设规律,党的执政活动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范式下的实践活动,绝不能游离党的建设科学化范式之外,这同样适宜于民生层面的执政活动。

“党的建设科学化”命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它至少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内容。其中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以制度规范的方式推动党的建设,效果最好。实践证明,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目前民生难题的凸显与民生方面的制度不健全有极大的关系。我们民生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合理的运行机制。为此,在民众甚至在一些官员看来,关注民生无非是节日时“送温暖”、有难时“齐募捐”、检查时“秀一把”。这就要求建立常态化的制度来落实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需要的是以制度方式固定下来的长久的措施和保障,而不能演化成一些人的“走穴”。解决民生问题,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兴起,更不以政府的临时措施来体现,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民生问题,标本兼治,更要在治本层面上解决民生的制度安排和民生的制度保障,消除不利于民生建设的制度土壤。

执政活动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范式的题中之义。鉴于当下民生建设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的态势,涉及民生的执政活动更加需要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用制度来改善民生,使得民生建设成为执政活动和政府治理的常态化工程,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伟大工程。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的执政活动程序严密,配套完备,对提升民生建设水平有效管用。因此,以党的建设科学化范式规定在民生层面执政活动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律化显得极其重要。

三、民生路径:党的执政活动之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统一

民生路径,即实现民生的具体途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通过民生路径来具体实现的。价值维度属于思想论层面,科学维度属于方法论层面,民生的价值维度也好,民生的科学维度也罢,倘若至于此就戛然而止,至多是流于口水利好,民众的利益还没有实质性地体现,民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具体民生路径来实现。民生路径是民生价值维度和民生科学维度付之于实践的活动,属于行为实践方面,民生价值维度和民生科学维度在民生路径的具体执政活动中归于统一。换言之, 通过民生路径实现了党执政活动之价值维度和科学维度的统一,这就是党执政活动结构的第三层次。它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统一的体现。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从来都是统一的,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条件,合目的性是追求规律性的结果,合目的性是核心。只求合规律性不问合目的性就会使探赜索隐变成失去真正意义的精彩对白。“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这是合规律性的结论,探索这个规律的目的就是使认识和真理“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也就是说不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和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等生活水平,通过长期进步和社会发展积累,以达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人们奋斗(探索真理也是一种奋斗形式)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价值的体现)相关”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2页。。 就党的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来说,它既是合规律性的认识,又是合目的性的认识,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内在统一。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既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又以改善民生、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使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目的和归宿。

从民生实践的角度看,民生的价值维度和民生的科学维度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于民生路径之中。反映执政活动导向的民生价值维度的实现端赖于民生的科学维度,在实现民生的路径中,如果空有满腔热情的价值理想,而没有科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行动去实现这种理想,这种高谈阔论永远兑现不了民生的价值理想,这是其一。其二,在实现民生价值目标的路径中,如果光有民生的科学维度之方法论,而没有民生价值取向,那么,执政活动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总之,民生的价值维度和民生的科学维度在民生路径中归于统一。

民生路径中,为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鞠躬尽瘁,皆为实现民生价值目标。从“绳枢瓮牖之室,筚们圭窦之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党的执政活动的价值维度始终反映人民的意愿,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从目前看,以浙江的民生实践为例,具体的民生路径主要有:

民生路径之一:又好又快地提高分配收入。党的“十八大”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这方面,浙江成绩突出。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在2009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自1988年来首次双双超过GDP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00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7%和9.5%,高于GDP(8.9%)增速。连续多年领先全国。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农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减缓。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2935,比上年缩小0.0375个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趋势,但扩大的幅度有所减缓。2009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634,比上年扩大0.002个点,扩大幅度远小于上年的0.007。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稍慢于城镇居民,城乡差距略有扩大。2009年,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倍数为2.46,比上年扩大0.01倍,但低于2007年城乡差距水平。①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9/6/art_281_41897.html。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低收入农户收入快速增长。以2011年为例,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比上年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自2001年开始已连续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27年位居各省区首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2.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42倍缩小到2.36倍。2011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5298元,比上年增长25.0%,增幅均高出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个百分点左右。浙江省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及以上的低收入农户比重为63.4%。②浙江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民生进一步改善》,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2/1/16/art_281_48897.html。

民生路径之二:提高就业率。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最重要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就业或者再就业工作的落实,在最大限度上让民众获得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保障他们的生计,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浙江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不少。浙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③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9/6/art_281_41897.html。浙江在城镇就业人员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不断下降。以2008—2011年这四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这四年的城镇就业人员连年增加,分别为3486.53万人、3591.98万人、3636.02万人、3674.11万人,但是城镇的失业率却连年减低,2008-2011年的城镇的失业率分别为3.49%、3.26%、3.20%、3.12%。④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zjtj2012/indexch.html。

民生路径之三:均衡和优先发展教育。浙江教育发展进程年平均增速为7.81%。2011年浙江省在教育行业的财政投入比上一年增加23.9%。⑤浙江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2/1/16/art_281_48897.html。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培养农村骨干教师,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和350元。2009年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例(城市:农村)为100:91.1,农村投入比率比上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城乡设备均衡度(城市:农村)为100:88.4,农村投入比率比上年提高12.71个百分点。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已开工建设305所,浙江省学前入学率为92%。

民生路径之四: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浙江的医疗和健康方面民生改善进程很快,年平均增速为10.46%。2011年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上一年增加了24.3%。⑥浙江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民生进一步改善》,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2/1/16/art_281_48897.html。2009年浙江城乡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81.5%。⑦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9/6/art_281_41897.html。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按户籍人口计算)和医生分别为6.42人和2.60人,比上一年分别增加了0.34人和0.06人。⑧浙江省统计局:《2012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2012idexhhml。医疗救助不断健全,救助对象已经扩展到低保标准1.5倍以内的低收入家庭,门诊救助全面推行,二次救助逐步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及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浙江省新农合覆盖率在2009年就已经达到95.35%,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⑨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9/6/art_281_41897.html。

民生路径之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浙江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实现省级统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至1445元/月,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与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继续提高,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527、1174、1331、784和7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1%、11.4%、5.5%、7.3%和8.8%。⑩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度浙江省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0/9/6/art_281_41897.html。2011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超过90%。⑪浙江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进一步改善》,浙江统计信息网http://www.zj.stats.gov.cn/art/2012/1/16/art_281_48897.html。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浙江省民生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