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和宇航员眼中的昼与夜
2013-03-11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金子兴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金子兴 魏 华
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324400) 戴周丽
飞行员和宇航员眼中的昼与夜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 金子兴 魏 华
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324400) 戴周丽
昼夜交替现象与昼夜长短现象是地球运动的产物。我们平时所说的昼夜交替周期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以地球上的一个地点为参照物得出的,或是指“静止”的人类所看到的。但对于飞行中的宇航员和飞行员而言,他们眼中的昼与夜与地表“静止”的人相比,有极大差异。
一、飞行员眼中的昼与夜
飞机是在对流层或平流层中飞行,在飞行时,飞行员看到的地球是静止的。可地球却以一定的线速度在自转。因而飞行员经历的昼夜交替现象与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大不相同。
1. 飞行员眼中的昼夜交替
飞机飞行方向各异。为减少复杂性,先假设飞机向东飞或向西飞。
例1.一架飞机向西飞行(飞行速度小于地球自转速度),飞行员连续测得从正午到正午的时间间隔
A. 大于一个太阳日
B. 小于一个太阳日
C. 等于一个太阳日
分析:如图1-1,地球上一点P,上空有一架飞机a,飞机以V1的速度向西飞行,此时太阳位于点P、飞机a的正中天。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速度快于飞机的飞行速度,因此飞机在P点的西面(图1~2所示)。这样,当太阳再一次位于P点的正中天时,飞行员还没有看到太阳在正中天(图1-3所示)。
因此,在飞行速度小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情况下,向西飞行时,飞行员眼中的一天应比一个太阳日要稍长。反之则短。本题选A。
图1-1
图1-2
图1-3
例2.一架飞机于春分日某地当地时间6时起飞,向东飞行24小时回到原地,则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测到的一个太阳日为_______小时,能看到____次日出,经历了小_______时昼长。
特别地,当飞机向西飞行时。如果飞机飞行速度小于地球自转速度,便是例1的情况。如果飞行速度等于地球自转速度,此时,飞行员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无穷大(即没有昼夜交替现象),也即飞行员看到的都是同一种景象(如所到之处全是日出或日落或正午)。如果飞行速度大于地球自转速度,则飞行员又能经历昼夜交替现象,不过所看到的日出方向和静止的人类刚好相反。如果是春秋分日,飞行员便能看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情景。
如果飞机沿经线圈飞呢?由于不同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不同,则昼夜交替具有复杂性。因而飞行员看到的昼夜交替周期、日出、日落更具有复杂性与抽象性。既然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和飞机飞行共同造成的,那么我们若能画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随着地球自转的形象直观图,问题便能化难为易。
例3. 一架飞机位于赤道某地于春分日日出时出发,开始向北沿经线圈飞行,24小时后回到了原地,求飞行员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并判断飞行员看到日出、日落时的方向(春分日那天,太阳直射点近似地看作位于赤道上,飞机距地面的距离忽略不计)。
分析:设飞机于图2中A点起飞,此时飞行员看到第一次日出,日出正东,飞行6小时后,飞机到达北极点(图4),此时太阳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此6个小时飞机在昼中飞行(图2~图4)。到达北极点后,沿着180°经线飞行6小时后到达赤道(图6),此6个小时飞机在夜中飞行(图4~图6),飞行员再一次到达赤道看到太阳从正西方落下。飞机越过赤道后,继续向南飞行6小时后,到达南极点(图8),此6个小时飞机在昼中飞行(图6~图8),此时飞行员在南极点看到太阳在北方落下;越过南极点后,飞行沿着0°经线飞行6小时后回到了原地(图10),此6个小时飞机在夜中飞行(图8~10图),此时飞行员在原地又一次看到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因此飞行员经历的昼夜更替周期为12小时,在极点看到日落,在赤道看到日出。
2. 飞行员眼中的昼夜长短
飞机是地球的一部分,距地球表面飞行时高度不高,可以看成是沿地表飞行,因此在向东或向西飞行过程中,其昼长与夜长的比例与地球表面上的地点是一致的。只是由于昼夜交替的周期在变化,因此飞行员一个昼夜经历的昼长和夜长的时数也在变化。
上面分析比较抽象,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进行形象的示意。如图11。设飞机在0°经线赤道上空开始飞行,此时飞行员看到第一次日出(图11-1所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的人不能观察到地球自转,只看到晨昏线向西运动,由于飞机向东飞行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因此,经6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90°E上空,此时昏线到达90°E,飞行员第一次看到日落,昼长6小时(图11-1~图11-2)。依次类推,进行直观便可得出相同的结论。
二、宇航员眼中的昼与夜
飞机是地球的一部分,相对于飞机来说,地球是静止的。而飞船则是绕地球公转的,在飞行时,已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飞船在公转时,地球也在自转。因而当飞船绕地球公转一周后,地球已往东自转了一定的角度,在地球上观察,飞船飞行轨道有明显的向西移动的规律(如图12)。
图11
图12
因此,宇航员经历的昼与夜于飞行员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1. 宇航员眼中的昼夜交替图13
图13
图13中,F为太阳直射点,C、A、E、D所在的大圆为晨昏线,飞船沿着A、B、D所在的大圆自东北—东南方向绕地球公转。一天中,由于太阳直射点不变,晨昏线所在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所以当飞船飞至A时,迎来日出,飞至D时,迎来日落。于是,对于宇航员来说,飞船绕地球公转一周,宇航员就经历了一次昼与夜的交替。也即昼夜交替周期=飞船的公转周期。
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90分钟,昼夜交替周期极短,会对宇航员的生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2. 宇航员眼中的昼夜长短
当太阳直射在F点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宇航员眼中的昼夜长短与地表是否一致呢?图13中,由于晨昏圈和飞船飞行轨道都是大圆,因此两个大圆必定相互平分(A、D平分飞行轨道)。飞船在A、B、D轨道飞行时,处在昼半球,反之,处在夜半球。因而宇航员一昼夜中,经历的昼与夜是平分的。考虑到飞船离地表有一定的高度,实际上的昼比夜略长些。
飞船一般在距地表300km至700km左右绕地球公转。根据飞船公转线速度与离地球的距离成反比的原理可知,飞船距地表越近,公转速度越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宇航员眼中的昼夜长短也就发生变化。一般而言,在近地点的半圆比在与远地点的半圆所需时间要略短些。如果在近地点时恰好在夜半球飞行,在远地点时恰好在在昼半球飞行,结合飞船有一定的高度,那么宇航员经历的昼长必定长于夜长。
总之,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与长短现象,是中学地理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它的产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规律有一定的复杂性,是中学地理的难点内容。加上飞机与飞船本身的运动,使其规律又增添了复杂性。总结飞行员、宇航员眼中的昼与夜的规律,恰恰也表明了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开发了教材,使其教学能体现时代性,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