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刑事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3-11王伟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犯罪率犯罪经济

□王伟

(杭州市看守所,浙江 杭州 311107)

杭州刑事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伟

(杭州市看守所,浙江 杭州 311107)

当前,杭州刑事犯罪总量居于高位,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刺激犯罪增长;二是经济发展使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出现;三是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滋生犯罪。对此,一是加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协调性,降低犯罪率;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防控体系,压缩和消除犯罪空间;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矛盾;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等措施来降低犯罪。

经济发展;犯罪成因;犯罪对策;杭州市

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30余年来,经济体制从基本封闭型和单一计划型向有中国特色、多元化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在经济取得年均增长9.5%骄人成绩的同时,刑事犯罪的增长也达年均7.5%,且呈现出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的阶段性特征,形势十分严峻。

一、杭州刑事犯罪总量居于高位

杭州市社会治安形势呈现“三期”现象。根据杭州市刑事案件立案情况统计,2000年至2004年呈增长趋势,从2004年以后够立案条件的犯罪案件没有增长反而略有下降,图1所示。

从图中看出,自2000年以来全市犯罪案件发案情况分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4年呈增长态势。特别是2002年至2004年间增长幅度较大,其原因是当时杭州市局为了挤压立案中的统计水分,对年前案件进行了补立。

二、刑事犯罪高位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刺激犯罪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求包括就业人口和生产资料在内的生产力要素流动加速,导致一部分流动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失去社会控制,而生产资料流动性加速则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密度进一步增加,这也制造出了更多的犯罪机会。二是伦理规制的力量受到挑战。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行为限制的减弱,以致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观念日益加重,成为有些人实施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心理支撑。三是社会竞争加剧,失业率增高。城市陌生社会,人们相互关爱缺乏,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导致社会紧张程度升高和社会冲突增加,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制造出犯罪的心理基础。

(二)经济发展使新型犯罪手段不断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手段也有了新的变化,犯罪分子逃避打击伎俩不断提高,破案难度不断增强;新型非接触性诈骗犯罪急剧增多,以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冒充熟人诈骗等为主要类型的新型非接触性诈骗犯罪发案总体呈上升趋势。例如,2010年前后,犯罪分子利用电子商务B2B交易平台管理上的漏洞虚假注册,混迹其中大肆进行诈骗犯罪,致使万余家客户受到侵害,其中大多是境外企业,直接涉案金额达600万美元,也给中国电子商务业带来声誉及财产的巨大损失。

(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滋生犯罪。2008年浙江省已经建成以杭州为核心的4小时经济圈,但社会防控系统难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快速建立起来。便利的交通和现代通讯手段使周边中小城市的犯罪与市区连成一片,形成甲地住宿,乙地作案,丙地销赃。侦查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犯罪分子长途奔袭,跨区作案,住在近郊或周边县市,而作案地点选在市区。如“贵州沿河籍”入室盗窃团伙平时落脚在宁波西店,开车或乘长途车来杭作案,之后将赃物带回宁波或寄回贵州销赃,即使破案,赃物也难以追回。

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发展中的杭州,城市原有的格局被打破,各种人际力量都在想方设法寻求城市中适合自己生存的区域和条件。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总数为3984819人,同2010年的3585480人比,上升了11.14%,图2所示。

由于杭州市经济社会上升发展总趋势未变,今后一个时期,流动人口总量仍将在高位徘徊。2011年全市移诉的各类犯罪嫌疑人中,常住人口占25.82%,流动人口占74.18%。全市流动人口犯罪率为2.99‰。

三、对策建议

要走出经济发展与犯罪同步增长的迷局,实现犯罪控制局势的好转,就应当根据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的辩证关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引导。从预防和减少犯罪的角度看,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完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高失业和贫困率、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无序流动、城市规模不合理等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据此,提出以下四条对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协调性,降低犯罪率。首先,加快经济发展,争取早日越过犯罪发生的倒“U”型曲线的顶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犯罪减少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带来全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减部分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抗;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为消除贫困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同时也为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提供物质保障;经济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失业率的降低从而降低犯罪率。其次,加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减少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与人口无序流动。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可减少人口的区域流动规模,从而降低犯罪率。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加强,可以减少人口的无序流动,促进社会与家庭秩序的构建,降低犯罪发生的整体风险。

(二)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防控体系,压缩和消除犯罪空间。一是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防控体系。在城市化发展中,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注意城市规模与城市治安容忍度相适应,妥善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发挥社区在预防和减少犯罪中的作用,压缩和消除可能引发犯罪的空间。二是强化城市可防卫空间。可防卫空间是一种难度不大、可行性较强的犯罪预防措施,城市可防卫空间措施的重点在于:(1)制造犯罪障碍。包括目标加固、目标转移、控制作案工具等。(2)提高犯罪成本。加大侦查破案力度,加大打击处罚力度,使犯罪者得不偿失。(3)加大巡防密度。大力推行“社区预防”、“邻里守望”,实现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群防群治”及社会综合治理目标。三是提升城市网格化管理水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平台,对城市进行单元式网格化管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治安管理的能力。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矛盾。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陷入困境群体的救助,减少因生活所迫引起的犯罪;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对象的范围,使得失业人员和绝对贫困的群体在经济上获得帮助,缓解其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从而减少此类群体的犯罪。此外,特别需要建立弱势群体就业创新机制,使弱势群体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减少和控制犯罪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要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低收入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和空间,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减少相对贫困人口规模。资料表明,介于最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之间的群体最容易产生犯罪,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得这一部分人转入中等收入群体,形成良好的社会分层结构,降低不同群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这对犯罪率的降低将产生重要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缩小也能降低人口流动的规模,通过流动人口数量的减少来降低犯罪率。

(四)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第一,更新管理理念,化解社会矛盾。坚持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实现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管理主体从一元转变为多元,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机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将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和酝酿阶段,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第二,强化公众教育,提升道德素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无良企业和无良人铤而走险,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诚信缺失、道德沦丧是当今社会对涉及公共产品安全、影响公众健康犯罪的谴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防止和减少生产有毒商品、发布网络虚假信息等涉众犯罪。第三,立足综合治理,保障经济发展。面对犯罪增长趋势依然明显,必须实施组合措施,加大法律的威慑力。一抓强化政法队伍宗旨教育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主体素质。理性看待当前全国范围刑事犯罪的阶段性居高现实,取消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做到如实立案如实统计数据,为正确实施刑事犯罪防控打击措施提供依据,为正确制定刑事司法政策提供参考。二抓打击犯罪就是最好的防范,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的主动警务工作理念,因地制宜整治治安秩序。“抓大案、管小案”,重点打击危害百姓安全感的量大面广的多发性侵财等突出犯罪,坚持从重从快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三抓社会综合治理,铲除滋生犯罪的温床。犯罪对经济发展有消极作用,经济发展对犯罪的增减有直接的影响。把握好犯罪可控的特点,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警力经费、体制保障、社会舆论、文化教育以及高科技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大幅提升治安防控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犯罪对经济发展的破环作用,最大限度巩固经济发展成果,确保我国经济在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中健康持续地发展。

(责任编辑:海群)

D917

A

1674-3040(2013)01-0065-03

2012-11-29

王伟,浙江省杭州市看守所政委。

猜你喜欢

犯罪率犯罪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公园里的犯罪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Televisions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环境犯罪的崛起
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犯罪率
“犯罪”种种
基于浙江省犯罪率多变量权重的算法研究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