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养阴法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气阴两虚型56例

2013-03-10段元志余桂枝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3期
关键词:肾盂肾炎气阴尿常规

段元志 余桂枝

(1江西省瑞昌市人民医院内一科,瑞昌332200;2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急诊科,瑞昌332200)

益气养阴法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气阴两虚型56例

段元志1余桂枝2

(1江西省瑞昌市人民医院内一科,瑞昌332200;2江西省瑞昌市中医院急诊科,瑞昌332200)

目的 研究益气养阴法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辨证为气阴两虚型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56例和对照组(B组)50例,其中A组以中医益气养阴法为治疗方法,基本方知柏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清心莲子饮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并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合抗生素治疗,疗程10~16周。B组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治疗,疗程同A组。观察两组病人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的变化以及2年内复发率。结果经治疗后随访2年,A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复发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P<0.05),降低BUN、Cr、尿β2-MG、提高Cr,两组比较(P<0.05),临床疗效明显。结论 益气养阴法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气阴两虚型,较之单用西药抗菌,有明显的近、远期疗效优势。

益气养阴法;抗生素;慢性肾盂肾炎;气阴两虚型;林症

慢性肾盂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史较长、易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而且每每因过劳、受寒、外感、情志刺激而诱发,且病变逐渐进展。至晚期容易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1]。求治于中医者,多由于病情迁延,气阴两虚症状多见。这类患者单独应用抗生素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优势互补,增加疗效。笔者自2007~2010年采用益气养阴法加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瑞昌市人民医院2007~2010年间住院及门诊106例患者,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A)56例和对照组(B)50例。A组男11例,女45例;平均年龄(45.34±11.25)岁,平均病程(10.2±5.3)年;B组男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4.18±10.36)岁,平均病程(10.12±5.51)年,所有病例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1985年南京肾病会议的慢性肾盂肾炎诊断标准。入组病例均有中段尿培养细菌阳性,多为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菌等。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中医辨证均属气阴两虚,尿频,余沥不净,少腹坠胀,遇劳则发,腰酸,神倦乏力,手足烦热,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数或细弱。

1.2 方法A组以中医益气养阴为治疗方法,基本方知柏地黄汤、补中益气汤、清心莲子饮随症加减,偏于肾阴虚者(尿频、尿意不尽,五心烦热,腰痛较著,脉细数,舌红苔少),宜滋肾阴,清虚热,用知柏地黄汤: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9克(去皮)、泽泻9g,知母24g,黄柏24g,牡丹皮12g。肾气不足者(尿频色清,余沥不尽,腰痛隐隐,脉沉细,舌淡苔薄白),宜补益肾气,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8g,白参9g,白术12g,灸甘草9g,当归12g,升麻9g,柴胡9g,橘皮12g。气阴不足者(小便滞涩,尿意不尽,腰酸胀,小腹微胀,苔薄白,脉细或细弦),宜益气养阴,用清心莲子饮加减:黄芩15g,麦冬15g,地骨皮15g,车前子18g,甘草9g,石莲肉15g,茯苓15g,黄芪15g,白参9g,柴胡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2周1疗程,连用5~8个疗程后停药,同时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合抗生素治疗。B组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治疗,单用或联用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或半合成青霉素类。两组疗程结束后,跟踪观察2年,以评估近、远期疗效。

1.3 观察指标分别检测两组病人BUN、Cr、尿β2-MG、Ccr、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的变化以及1年、2年内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样本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疗效标准近期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且2月内无复发;完全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正常,中段尿细菌培养3次阴性;且6月内无复发;未愈:症状及尿常规均无变化或症状减轻,体征及尿常规有改善,中段尿培养仍为阳性或疗程结束后6月内复发。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及Ccr、尿β2-MG变化比较(n,χ±s)

通过上述两表比较,益气养阴法结合抗生素治疗慢性肾盂肾炎较单用抗生素治疗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降低,肾功能改善明显,远期疗效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是一种难治疾病,根据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激惹症状,此病属中医“淋症”“热淋”范畴[4]。淋症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是“热在下焦”,《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病位在膀胱与肾,急性期多见膀胱湿热型,治疗常以八正散、小蓟饮子等汤剂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能有较好疗效。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激惹症状多不明显,且由于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及苦寒、清热利湿之中药治疗,正气已虚,不宜再用上述方药治疗,否则反会加重患者病情[3]。

慢性肾盂肾炎症状较复杂,多表现为气阴不足、肾阴亏虚等全身性的阴阳失调,因此治疗也应侧重于益气养阴、扶助正气。方中人参、黄芪等,经现代中药药理证明,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RNA及DNA的合成,能改善肾血流,降低蛋白尿,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缓解组织纤维化[4]。中医中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能更好的改善患者预后。根据患者证候,偏于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辨证选用以上三方,再配合西医尿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较之单用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更明显。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功效滋阴降火,用于治阴虚热盛之淋症,为历来医家所常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方中黄芪补气、升阳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脾为臣;陈皮理气,当归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清为使。综合全方,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则气虚之淋证自可痊愈。清心莲子饮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用以治疗“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诸症。《丹溪心法·淋》强调“调平心火”,谓“心合小肠,心清则小便利”,本方组成以益气养阴为主导,清心利小便为辅助。用以治疗气阴不足、湿热未尽之淋症,实为良方。笔者曾诊治一例45岁女性患者,患慢性肾盂肾炎15年,初用八正散、柴苓汤等清热利湿之剂,尿路激惹症状缓解。仍觉腰痛隐隐,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动则加剧,心烦不寐,舌红苔白,脉细小数,继按肾阴虚辨治,予保阴煎、知柏地黄汤等方剂近一月余,除腰痛稍减外,证状依然,且尿培养出耐药大肠埃希菌。遂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半月后,症状逐渐好转,尿菌培养也逐步下降,坚持治疗5月,终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而获痊愈。

虽然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无明显的尿路激惹症状等湿热表现,但由于病情迁延反复,湿热未尽,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可能出现急性发作。因此,在益气养阴的同时,尚须佐以清热利湿之品,可选加银花藤、车前草、柴胡、黄芩之类药物1至2味。

综上所述,慢性肾盂肾炎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主,适当佐以清热利湿之剂,并在尿培养加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用合理抗生素治疗,较之单用西药抗菌,有明显的疗效优势,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长处,且长期临床实践证明,未增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18.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56.

[4]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47

:1672-2779(2013)-23-0063-02

杨 杰

2013-10-22)

猜你喜欢

肾盂肾炎气阴尿常规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赵玉庸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
基于细胞调控因子探讨血尿胶囊对急性肾盂肾炎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探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生脉饮在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三金片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