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活动中常见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及处理
2013-03-05李俊波
【摘要】大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出现运动性疾病是难免的。根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的特殊性,结合运动性疾病一般的处理原则和多年的户外实践经验。对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晕厥、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和运动后肌肉酸痛等几种常见运动性疾病提出处理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实践;大学生;运动性疾病;预防;处理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它集竞技性与挑战性于一体,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它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上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它包含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丰富内容,虽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但由于外界环境复杂,不可预知因素较多,因此将面临诸多的安全方面问题。比如山上路段陡峭,攀登时不慎滑倒受伤;遇上洪水暴发、山体滑坡,造成意外人身伤害;毒蛇或猛兽的意外袭击;缺水、断粮、迷路等等。特别是突发的运动性疾病,这些意外事故,都会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一全新课程内容带来负面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高校有近160所,基本上每所高校会把参加上课的学生带到野外进行实践活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的精髓是野外实践教学,所有的一切课内教学与研究都是直接或间接为野外实践教学服务,而野外实践中的师生安全保障是关系这一课程顺利开展与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安全无法保障,一切将无从谈起。笔者根据十余年带领学生在野外生产生活训练实践的经历,突发运动性疾病这方面的事情有的是可以避免的。下面主要从刚出发时出现的晕厥、运动中腹痛、肌肉痉挛和运动后的肌肉酸痛这四种野外实践过程中常出现的运动性疾病的征象、处理与预防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便各位同行和野外爱好者相互交流和学习,克服各种障碍,让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门课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一、运动性晕厥
在运动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暂时性的知觉和行动能力丧失的状态就是运动性晕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晕厥大多是因运动出现脑部供氧不足所引起的,也可以是过度紧张的一种表现。
(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过程中出现运动性晕厥的征象
在野外实践的过程中,晕厥现象有时候会发生。主要表现为学生患者突然失去知觉、昏倒,学生自我感到全身软弱无力,背上的登山包犹如泰山压顶一样沉重、头昏目眩,眼前发黑,耳鸣,恶心,出虚汗和面色发白等。此现象多发生在野外实践活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
(二)处理
马上帮助学生患者解除身上负重的重物,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位以增加脑部供血。如果实在没有空地,可以让学生四肢高抬以增加回心血量。带队教师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百会、合谷、涌泉等穴位。遇到呕吐者要将头偏向一侧;呼吸停止者,应做人工呼吸。切记在知觉没有恢复前,或有呕吐者,千万不要给予任何饮料,以免窒息加重病情。一般通过处理都是可以继续参加野外实践活动的。
(三)预防
在课堂上要加强心血管运动水平的锻炼,课后也要进行锻炼,在开始野外生存生活实践前每位参加者要模拟一次负重实践练习,这样才能测算出在实践中的心肺功能。出发前做好参训学生的动员工作,很多学生由于兴奋,晚上没有休息好,导致晕厥的出现。有部分学生早饭没有吃就跟着队伍出发,因血糖过低导致晕厥。每日三餐要吃好吃饱,野外实践时可以多带些糖果,增加能量。出发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因为准备活动不足,必然导致心肺的工作能力满足不了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血糖降低,晕厥发生。
二、运动中腹痛
在野外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腹痛,这种病在安静的时候不痛,运动的时候就会疼痛。
(一)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过程中出现运动中腹痛的征象
一般发生在刚刚吃好东西马上开始运动时,参训学生出现运动中腹痛时,两手抚摸在上腹部。有的学生就会坐在背包上疼痛难忍,有的学生需要别人搀扶着才能完成行走任务,部分学生有想大便的感觉。
(二)处理
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中,出现应即解除负重物品,减慢速度和降低运动强度,加深呼吸调整运动节奏用手或登山杖按压疼痛部位,一般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疼痛没有缓解时可以挤压足三里穴位,《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酸痛取阿是,胸肋内关谋。人们都以为足三里只能治疗消化系统疾患,殊不知足三里是一个止痛要穴。它在足阳明胃经这条经络上。在野外实践中笔者常用该穴位治疗了许多运动中腹痛的学生。
(三)预防
在实践活动开始前不要让学生吃的过多或者空腹参加野外实践活动。平时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体能的训练。在野外实践活动时,学生吃好饭以后不要马上运动,应让他们至少休息1小时左右后再进行拉练。
三、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又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的一种现象。在野外实践中肌肉痉挛是时有发生,多发生在小腿的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趾肌。疼痛的厉害时导致学生不能行走,影响整个行进速度。
(一)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中出现肌肉痉挛的征象
在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实践中,出现肌肉痉挛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痉挛所涉及的关节伸屈功能有一定的障碍。山坡上不去,也没有办法丛林穿越。
(二)处理
腓肠肌痉挛多在登上坡的山后发生。屈趾肌痉挛多发生在睡觉时,不太严重时可以向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可使其缓解。也可点掐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处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温。
(三)预防
应加强平时的身体训练,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有经常发生肌肉痉挛的学生要注意训练和预防,实践活动开始前,可以帮助学生做适当的按摩。在实践的过程中注意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B1的摄入。我们学校野外实践时,会带一些电解质到吃饭时放到汤里,可以有效预防因电解质流失而引起的肌肉痉挛。
四、运动后肌肉酸痛
在野外生活生存实践活动的运动量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实践结束后肌肉酸痛就会发生,但是野外实践中运动后肌肉酸痛也会发生在第二天起床后。
(一)野外生活生存训练实践活动后出现肌肉酸痛的征象
野外实践后多在大腿的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和上肢的肱二头肌等肌肉发达部位出现酸痛等征象。部分学生运动后肌肉酸痛的没有办法上下床,疼痛难忍,很不舒服。
(二)处理
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活动后出现肌肉酸痛,确认不是肌肉拉伤引起的,一般三五天以后会自我修复,无需进行处理。如果酸痛反应比较严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可以采用揉按和热敷的办法使得血液循环加速,减缓疼痛症状,早日康复。
(三)预防
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安排路线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集中使用一块肌肉,以减轻局部肌肉的负担。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避免时可以让参练学生中途稍作休息。
五、结论
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产物,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运动性疾病问题的重视与防范。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运动性疾病是这一课程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只有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的过程中注意该问题,才可以提高课程参与人员的安全水平,是这一课程开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课堂上要多训练学生的体能。很多学生在训练的时候偷工减料,实践时就会出现运动性疾病。要多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在野外实践中个人的体能和身体健康对整体队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邱海枝,李正贤.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的安全问题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76-78.
[2]苏端飞,熊曼丽,陶晓斌.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课程安全问题的研究与防范[J].湖北体育科技,2011(1):19-21.
[3]李俊波.针刺足三里穴对治疗大学生运动中腹痛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2(3):19-21.
[4]冼汉昭.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5]于可红.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李俊波(1975-),男,江苏徐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医务监督,E-mail:Lijunbo@h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