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3-03-05张栋禅
张栋禅
【摘要】随着素质教学的深入推行,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进而确保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点,本文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浅谈。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提问;训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支配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而缺乏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照本宣科、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对教材进行照抄照搬讲解,欠缺对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有效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致使学生难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尤其在教学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由于教师仍运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难以对数学知识构建起形象思维,进而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确保“教”与“学”的质量成为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较为有效的导人方法有动手实践操作、联系生活和复习铺垫等。其一,动手实践操作导人法。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大部分初巾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的根本原因是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为此,要想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就应当积极鼓励他们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借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二,联系生活导入法。虽然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是很大一部分数学知识却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应当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便可以将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不但有利于学生接受,而且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其三,复习铺垫导人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基本都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所以教师在课前导人新教学内容时,应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并在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重点内容,整个教学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展开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这个重点有所明确,并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可以使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重点内容的教学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教师应当多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制作一些与同有关的图片,并在课堂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同的概念有一个直观和初步的了解。同时为强调圆的定义,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根线和一个钉子,然后在黑板上取一个点,并让学生按照要求画出一个同,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这个作图的过程进行认真观察,并从中总结出经验,这样学生便可以自己得出圆的准确定义。
三、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活跃课常气氛,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直接因素。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把握好一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简答,学生不加思考便可以给出答案,这样的问题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使学生无法回答,便会造成有问无答的情况,这样一束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还会增大他们的压力,最终很可能导致课堂氛围陷入尴尬的局面。所以教师必须在提问时,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使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除此之外,提问的量也非常重要,教师在一节课仅仅提出一两个问题显然是不够的,但若是问题过多或是过于频繁地提问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应掌握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为他们设计出一系列的提问,所提的问题应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获得显著提升。
四、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已学知识
教师在课堂训练环节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梯式训练,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逐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设置课堂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训练的多样性,使训练既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也包括拓展创新式训练。在基础训练中,一般可运用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巩固基本知识点;在归类训练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类似习题,总结归纳类似习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行置错训练,让学生知晓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和纠正方法。在拓展训练中,设置综合性较强的训练题,使训练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探索问题中获取新知。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内容时,可设置如下阶梯式训练:首先,运用填空题或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掌握情况,判断一组数据是否为勾股数;其次,写出几组勾股数,让学生说明这些数是勾股数的依据,并出示图形要求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推理证明;再次,让学生自己构造图形用来证明勾股定理。这三个层次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归纳推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郑淑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010(01).
[2]张丽琼.浅谈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优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3]杨小红.浅析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开发和利用[J].华章,2011(15).
[4]孙鸿雁.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