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2013-03-04张海龙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河南省大学生

张海龙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张海龙

(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关键。如何改善我国大学生的体质,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1.研究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决定人能否健康长寿有五大因素,按其影响作用程度的百分比来看,人的生活方式占60%,家族遗传基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自然环境(如气候等)占7%。[1]上述后四个方面因素是我们个人力量所无法改变的,而只有生活方式是可按个人想法随意改变的。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片面强调“三基”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不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体育价值观,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2]因此,当前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健康教育,选择一个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1997年,在科隆体育大学为庆祝建校75周年而召开的“国际体育形象”论文报告会上,日本学者Sacki T在其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3]种种迹象表明,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前苏联社会学家认为,生活方式就是个人、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生活活动形式和条件的综合。[4]生活方式代表着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反复的活动。从生活方式的内涵,可以看出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的式样、生活的模式,其主体活动受一定的价值观的支配,人们怎样生活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也是判断一个人生活方式特点的依据。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有关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等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在互联网、中国期刊网、超星图书馆上了解近十年来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研究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遵循社会学调查方法中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编制了《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以了解当前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向河南省11所高等院校的770名大学生发出问卷调查表。回收问卷685份,回收率89%;其中有效问卷635份,有效率为93%。依照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的观点,“回收率在50%以上者为适当,60%以上者为好,70%以上者为非常好”。[5]所以本调查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2.3 逻辑分析法

对问卷中的统计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理论分析,结合各种信息,从而得出合理、科学的有关结论与对策。

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软件及EXCEL对数据进行了录入及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信息并整理制表。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

文章采用苗大培提出的概念:体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体育生活方式由多个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陈青在《兰州市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中体育生活的现状研究》一文中将体育生活的构成要素分为体育生活认识、体育生活条件、体育生活行为和体育生活绩效。

3.2 对体育价值观的调查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观念反映。它是人们根据长期体育锻炼和反复性体育情感体验,对体育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体育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体育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是支配人类体育行为的精神力量。[6]

调查可知,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排名依次为:强身健体、调节压力、娱乐、磨练意志。有91.3%的大学生选择了强身健体,说明许多大学生都把体育融入了生活,并能够很好的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任何事物的实质性变化,其动因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取决于外因,而是内因。如果作为参与体育运动主体的学生个人自觉意识没有调动起来,意识不到体育强身健体的价值和对健康生活的促进,那么即使外界的支持再完备,也无法达成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

3.3 余暇时间的支配情况

余暇时间是指在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切必要时间之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被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7]大学生余暇时间就是指在全部时间结构里除掉上课学习时间和所有必要时间之外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人的1/3的时间是在闲暇之中度过,因此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把体育纳入生活的一部分,使他们养成一个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看出,男大学生余暇时间的安排依次为:上网、学习、参加体育锻炼;女生依次为:逛街、上网、学习。男生和女生由于不同的心理特征、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造成了对体育锻炼这一选项的差距。男生喜欢在余暇时间从事具有参加竞技性、激烈的运动项目来充实生活,而女生则喜欢休闲、随意的活动方式,说明女生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比男生差。

3.4 体育生活行为的调查

3.4.1 大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段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里(图1),有12.9%的学生选择周一到周五,18.3%的学生选择周末,54%的学生选择不一定,而有15.3%的学生任何时间段也不参加锻炼。由于大学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大多数同学的锻炼时间随意性很大。

图1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人数,百分比)

3.4.2 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

1994年3月,在乌拉圭蓬塔丹召开的第五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的主题是“体育为人人——健康为人人”。提出各国政府要努力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保证青少年、成人和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设施和机会,以使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和保证独立活动的能力和自我料理的能力。[8]

调查显示,河南省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1-2次”的占43.8%,每天都锻炼的占6.5%,而选择“0次”的占15.3%。男、女生的选择略有不同,男生选择选择“5-6次”的占11.1%,而女生选择“5-6次”的只有6.5%,而且还有高达18.9%的人一周一次体育锻炼都没有。因此,高校体育应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使女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从事体育学习和实践活动,体会到体育的内涵与价值。

3.4.3 每次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

通过调查,河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分钟至2小时”占57.1%。男生每次课外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主要为:“1-2小时”;女生每次参加锻炼持续时间主要为:“30-59分钟”。女生从事锻炼的时间比男生要少,这与男、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关,女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喜静不喜动,在体育锻炼中怕晒、怕累、怕脏,对持续时间长的室外运动缺乏积极性。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者首先要解除她们的心理障碍,从其心理、生理、兴趣爱好入手,有效地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4.4 每次锻炼的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锻炼者练习时用力紧张程度如练习密度、节奏和速度等。[9]要科学合理的掌握锻炼强度。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检测生理指标和主观感觉判断两种方法。由于时间和客观条件限制,所以只对河南省大学生主观感觉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河南省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是以中小强度为主。女生选择率第一位的是“小强度”,占29%;第二位的是“轻微出汗”27.8%。而男生的选择依次为:“中强度”,37.4%;“小强度”,20.5%。从男、女生选择的差异上看出,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大于女生,男生喜欢从事一些运动量大,对抗性的运动项目。

3.4.5 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

体育活动形式是体育生活方式三个结构要素之一,是体育活动主体和体育活动条件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它在体育活动主体要素和客体条件之间建立了现实的联系,是体育生活方式具有可见性和固定性,是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标志。[10]

从图2可以看出,最多的形式是与朋友一起锻炼,占69.3%。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性,通过体育锻炼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联络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5.4%选择的是独自锻炼,说明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运动时的自由度大、随意性强,这与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也有很大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目前河南省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的排名依次为:强身健体、调节压力、娱乐、磨练意志。

图2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统计图

4.1.2 河南省大学生在余暇时间里的安排为:上网、学习、逛街、听广播、参加体育锻炼。男女生在余暇时间从事的运动具有明显差异性,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的、激烈的运动项目,而女生则喜欢缓和的、随意的活动方式。

4.1.3 河南省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与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活动持续时间短、锻炼频率低、以中小强度为主。

4.1.4 河南省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的形式以与朋友一起锻炼为主;而锻炼的场所多选择在校内。

4.2 建议

4.2.1 高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工作中要将体育的“价值(需要)教育”作为基本内容,加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体育锻炼观念,把“要我动”转变为“我要动”,提高运动兴趣。

4.2.2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是利用电脑进行学习和娱乐休闲的主力军。那么要处理好网络与生活、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关系,就需要建立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强化体育意识。

4.2.3 改变现有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参与体育运动主体的自觉意识,选择合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把教学内容的健身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把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大学生从事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为阳光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4.2.4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从事体育锻炼,从而建立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75.

[2]李可兴,黄晓丽.学校体育价值观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3).

[3]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15.

[4]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2.

[5][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李华,杨闯建,王鑫.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6):30-32.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219.

[8]李鸿江.健康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

[9]刘清黎.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6.

[10]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14.

(责任编辑:任远金)

G812.45

A

1671-752X(2013)01-0068-03

2012-10-26

张海龙(1978-),女,山东泰安人,新乡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和高校体育教学。

2011年河南省社科联结项课题《河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SKL—2011—2664)。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河南省大学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