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8例
2013-03-03李淑芳
李淑芳
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8例
李淑芳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儿科,北京102618)
目的 探讨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用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捏脊疗法,连续三个月,随访一年观察呼吸道感染的频次及实验室理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捏脊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血清IgG、IgA,从而提高免疫机能,是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捏脊疗法;补锌;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在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过于频繁,超过了一定范围的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1]。本病往往病情反复、迁延难愈,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以及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门诊就诊的RRI患儿73例,男40例,女33例;年龄2~12岁。随机分成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8±4.62)岁;病程(2.0± 0.62)年。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9±4.73)岁;病程(2.0±0.58)年。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性别男女病程(年)年龄(岁)治疗组38 22 16 2.0±0.62 6.81±4.73 62对照组35 20 15 2.0±0.58 6.91±4.
1.2 诊断标准 采用2007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见表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市中国管理局和北京中医协会制定《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2]相关内容。
表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次/年)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12岁;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中医症状总评分≥6分。排除标准:年龄<2岁,或>12岁;原发性免疫缺陷;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不配合者;过敏体质。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捏脊疗法配合补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捏脊十天一个疗程,连续3个月,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5岁一次1支,一天1次,连服2月,5岁以上一次1支,一天2次,连服3月。捏脊疗法操作:患儿俯卧。背部保持平直,放松,术者立于患儿左侧,两手半握拳,二食指抵于脊骨之上,两拇指垂直,自尾骨端的长强穴起,沿督脉向上捏至风府穴。共捏六次,捏到第四遍时,每捏三次提一次,称“捏三提一”,重点提肾俞、脾俞、肝俞、心俞、厥阴俞,最后揉按肾俞1分钟,每日一次。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5岁一次1支,一天1次,连服2月,5岁以上一天1支,一天2次,连服3月。
1.5 疗效标准
1.5.1 临床疗效比较 显效:三个月未发病或仅发病1次,且发病症状减轻,病程缩短;有效:发病次数减少或未减少,但病情较前减轻,病情缩短(2~3天);无效:发病次数、病程及症状无变化。
1.5.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治疗前免疫功能普遍降低,治疗组IgG、IgA明显提高(P<0.05),IgM有所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4。说明捏脊疗法能增加免疫功能。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g/L)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IgG IgA Ig M治疗组38治疗前7.8±2.2 1.02±0.18 1.16±0.36治疗后10.6±2.1△*1.59±0.17△*1.14±0.27△*对照组35治疗前7.8±2.1 1.03±0.19 1.62±0.25治疗后8.8±2.0△1.14±0.18△1.44±0.24△
2.3 两组血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微量元素普遍降低,治疗后治疗组Zn、Fe、Ca、Cu含量明显提高(P<0.05),Mg含量无明显升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5。说明捏脊疗法能增加Zn、Fe、Ca、Cu的含量。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的变化 S mmol/L)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微量元素含量比较的变化 S 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n Zn Fe Ca Cu Mg治疗组38治疗前60.3±10.10 7.24±0.15 1.52±0.15 22.65±0.15 4.32±0.15治疗后72.3±11.20△*8.46±0.25△*1.78±0.18△*24.57±8.84△*4.47±0.18对照组35治疗前60.2±10.20 7.26±0.14 1.54±0.12 22.26±0.13 4.22±0.16治疗后68.52±12.16△7.94±0.30△1.66±0.36△23.23±6.15△4.47±0.16
2.4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比较 治疗前WBC、N%,L%普遍偏高,RBC、Hb普遍偏低,治疗后治疗组WBC、N%、L%明显降低(P<0.05),RBC、Hb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的变化(χ±S)
2.5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6 症状积分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8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表8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6.68±2.32a2.41±0.63bc6.16±1.76 4.98±1.23对照组
2.7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治疗组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咳嗽、大便干结;对照组出现1例;能坚持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占儿科门诊患儿的30%。0~6岁儿童复感儿发病率为9.0%~13.2%,并且正在不断上升。积极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随着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对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日趋全面,在治疗上也取得显著成绩,RRTI病因病机复杂,症状表现不一,防治方法各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机制是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及营养物质缺乏,易受病毒或细菌感染,感染后又往往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物质缺乏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在治疗上,西医则多采用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及补充营养物质的方法,单纯用上述方法临床疗效不明显。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感冒”范畴[3],由于小儿禀赋不足,肺脾两虚,肺气虚弱则表卫不固,脾胃虚弱则化源不足,五脏皆虚,故易受外邪。笔者采用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捏脊疗法是通过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可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经过捏脊疗法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普遍降低,多数患儿有轻度贫血。本研究表明,捏脊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血清IgG、IgA,从而提高免疫机能。捏脊疗法治疗能使WBC、N%、L%明显降低,RBC、Hb平均升高。治疗前两组微量元素普遍降低,治疗后治疗组Zn、Fe、Ca、Cu含量明显提高,Mg含量无明显升高,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捏脊疗法能增加Zn、Fe、Ca、Cu的含量。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异常,影响人体正常免疫机制,使人体防御机能和免疫功能程度不同的下降,容易发生感染。锌缺乏症和铁缺乏症患者往往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体内微量元素含量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无疑会引起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变,甚至会引起疾病。捏脊通过刺激体表局部组织,增加局部供血,改善微循环,改善细胞供氧和代谢,提高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如Fe、Zn、Cu)的含量,降低非必须元素(如Cd)的含量,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捏脊疗法配合补锌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便易行,儿童易于接受,且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1]林峰,陈家洲.儿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0:91.
[2]北京市中国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北京地区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72-473.
[3]王萍芬.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7.053
1672-2779(2013)-17-0070-02
苏 玲
2013-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