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通脉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2013-03-02覃裕旺朱智德
覃裕旺 朱智德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养心通脉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研究
覃裕旺 朱智德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30001)
目的 观察养心通脉方治疗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电图疗效、中医主要症状疗效、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探讨该方对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作用。方法 72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患者在服用养心通脉方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心内科西医常规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电图疗效、中医主要症状疗效、QT离散度(QTd)、心肌耗氧量(MOC)变化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养心通脉方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较好。
养心通脉方;室性期前收缩;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西医治疗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有潜在危险性,限制了其临床长期安全使用。近年研究显示传统中医药既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但同时又没有促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可有效解决当今西药难以解决的心律失常治疗难题,研究中医药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继承与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李锡光教授多年的经验用方(养心通脉方),通过采用该方联合常规西医处理治疗室性期前收缩,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6.32±12.84)岁,病程(5.3±1.8)月;对照组36例,男性19人,女性17人,年龄45~56(49.87±9.12)岁,病程(4.9± 1.6)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具有均衡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①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心悸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心悸篇[1]符合心悸的患者。②西医诊断标准:室性期前收缩诊断标准依据心电图结果,标准依据?陈灏珠主编的第5版《心脏病学》:室性早搏以提前发生的形态异常的QRS波群和时限超过主导节律QRS波群,通常大于120毫秒为特征。T波常较大且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QRS波群前无提前的P波,但其前可有按时出现的非传导的窦性P波。③纳入标准:a:符合室性期前收缩诊断的患者且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0个/小时。b:意识清醒者可以正确表达者。c:年龄在18~80岁之间。d:知情同意者。④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循环不稳定者(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者;洋地黄中毒、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甲亢等可纠正的原因引起继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AVB)者;精神病患者。
1.3 分组及治疗方法①分组:符合上述标准的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总共72例。②治疗方法:a:治疗组:以以血管内科的西医常规诊疗+加服养心通脉方,疗程为4周。加减养心通脉方:人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2g,黄芪30g,白芍20g,丹参30g,当归15g,甘草6g。采用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精制颗粒,每日1剂,饭后1小时水冲服。b:对照组:以血管内科的西医常规诊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科的诊疗常规治疗。为保证患者安全,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保持剂量不变或酌情减量,如降糖、降压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周后纳入研究。
1.4 疗效观察
1.4.1 疗效评价标准①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疗效评价:主要依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评判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参照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有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小于50%或无变化。恶化:治疗后心律失常比治疗前增多。②中医主要症状疗效:将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按积分进行比较[3]。主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失眠、头晕,按症状程度分为4个等级:重=8分,中=4分,轻=2分,无=0分。临床症状的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采用尼莫地平方法[5]。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判定:临床痊愈:原有症状基本消失,n>90%;显效:原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n>70%;有效:原有症状较治疗前减轻,n在30%~70%之间;无效:原有症状无好转,n<30%。
1.4.2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②观察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③观察QT离散度(QTd)及其变化:采用手工法目测分别测量各导联QT间期的时间值,其中胸导联不得少于3个导联,每导联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当某一导联T波不清时删去该导联,但总的测量导联数不应少于7个。取最大QT值和最小QT值[6],QTd=QTmax-QTmin,并采用Bazett’S公式进行QT离散度心率校正。④观察心肌耗氧量(Moc)及其变化。心肌耗氧量(Moc)=心率x收缩压[7]。
1.5 统计学处理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结果,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a= 0.05,均为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疗效比较(n,%)
2.2 观察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见表2。
表2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n,%)
2.3 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6 57.32±3.16 47.59±1.分组n 16治疗组36 56.14±3.03 43.32±2.21△
2.4 心肌耗氧量(MOC)变化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耗氧量(次/分*mmHg)变化的比较(n)
3 讨论
室性期前收缩在中医属“心悸”,其病位在心,但病机复杂,涉及气血阴阳和肝、脾、肾、肺诸脏。全国名老中医李锡光教授通过总结及临床验证认为,室性期前收缩病因很多,主要有外邪侵袭、七情刺激、饮食不节、体质虚弱等原因所致,其病位在心,但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心失所养、心脉瘀阻、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变,心悸、怔忡、脉律失常是其共同表现。本病可分虚实两端,虚者不外气血阴阳亏损;实者多为痰饮癖血、心火炽盛,且虚实之间又可兼夹错杂,但“虚”、“瘀”、“火”三个症候是主要的。因此治疗心悸大多以补气滋阴养血扶正为主,兼顾活血通脉、清心安神,本虚得治,标实自除。养心通脉方中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心阴、清心火;血属阴,当归养血,与补气药人参配伍,可使气旺血生,当归亦有助于麦冬、五味子滋养心阴;丹参活血化瘀,活血通脉;白芍健脾益气,以助益气养心;甘草调和诸药以补气滋阴养血、益气养心安神、活血通脉之功效,以达到心悸的目的。
室性期前收缩(PVC)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器质性心脏病时,PVC常可发展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碎死,因此室性期前收缩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更长的QT间期是最具预测性的心电图指标之一。室性早搏QRs间期越长、QT离散度(QTd)越大、射血分数越低,则病理性室PVC可能性越大,预后也可能相对较差。通过对养心通脉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72例临床研究表明:养心通脉方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疗效较好。其机理可能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通过降低QTd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另一方面养心通脉方可能与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了心肌因氧和能量不足所致的细胞代谢过程和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为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心电图的恢复。特别是本研究通过中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而QTd可作为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临床指标,同时QT离散度还可以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现象发生[8],对研究中药在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有提供研究思路。
[1]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技术出版社,1996.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05-4122.
[3]张晓江,高积慧.三参稳逆汤治疗快速心律失常1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5):38-39.
[4]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
[5]赵含森,王倩,刘红旭,等.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26(3):167-169.
[6]全国心率变异性、倾斜实验及QT离散度专题学术研讨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26(5):249.
[7]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2.
[8]陈义汉,龚兰生.QT离散度[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4):307-0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06
1672-2779(2013)-09-00013-02
韩世辉
2013-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