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2013-03-02景蔚
景 蔚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
景 蔚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平顶山467000)
目的 观察分析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方法 选择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加局部外敷,并同时应用抗生素,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佐治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减少切开引流率,缩短病程促进了患者康复。
颌面部;间隙感染;中药汤剂;外敷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一种进展较快的面部常见疾病,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颌面部间隙感染多数情况下病情来势凶猛,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尤其在细菌数量多、独立强、机体抵抗力弱的情况下,颌面部感染易进一步扩散,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本病死亡率可高达61.5%[1],而早期有效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则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2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我来医院求医的11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最大75岁,最小3.5岁;男66例,女50例;病程10d以下41例,10d以上7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红、肿、热、痛,并伴有功能障碍如开口或吞咽困难,全身发热(37.5~40℃)、畏寒、头痛、全身不适、脉洪、舌苔黄质红等,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一般在(9.5~10.5)×109/L,中性白细胞80%以上。全部符合《口腔颌面外科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标准[2]。颌面部间隙感染及分布情况:发生于颌下间隙45例、嚼肌间隙20例、颏下间隙17例、眶下间隙14例、颊间隙11例、颞间隙9例。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西医治疗①包括针对局部炎症区或全身继发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病因治疗,以及因感染引起的高热治疗,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和支持治疗两方面。患者适当休息,注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全身抵抗力,促进疾病好转。②抗生素治疗:本组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病例多用青霉素及红霉素类,如伴有厌氧菌感染加用甲硝唑,重症病例选用头孢类药物。对于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除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急外,不轻易应用抗菌药物。③脓肿切开引流: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或脓肿已破溃但引流不畅者,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如为腐败坏死感染则应该早期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控制后早期处置原发病灶,以减少炎症反复发作。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①口服中药三花汤加味,方药组成:金银花30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20g,蒲公英20g,连翘20g,牡丹皮12g,赤芍15g,桔梗6g,青黛3g,大黄9g。若热甚加栀子、黄芩;肿甚加虎杖;体虚加党参、黄芪。轻症每日l剂,分3次口服,重症每日1剂,分2次口服,每次100ml。②局部外敷三黄膏,方药组成:黄柏30g,姜黄20g,大黄15g,金银花30g,天花粉20g,玄参20g,白芷15g,当归15g,生天南星10g,甘草10g,冰片6g。将以上药物烘干,研成细粉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使用时将患处皮肤清洗干净,然后取调成糊状的中药膏涂于纱布上,厚2~3mm,面积大于病变部位,外敷于病变部位,保持6~12h,1次/d,3d为1个疗程,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局部红肿未完全消散者,可继续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全身情况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内。②显效:自觉疼痛减轻70%,肿胀基本消失,体温低于38℃,白细胞总数低于8×109/L。③无效:自觉疼痛减轻不足50%,肿胀不消退或消退不足50%,体温高于38℃,白细胞总数仍高于10×109/L[3]。
1.4 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6.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颌面部由于不同组织相互覆盖折叠,所以存在许多间隙,炎症时组织液容易渗出到间隙。如若感染局限于某个间隙内则可能形成局部脓肿,是需要切开引流的,如若大范围扩散可导致颌面部蜂窝织性炎。这是因为颌面部间隙多相通,扩散途径多并且颌面部组织疏松,感染发生后病菌极易转移,且颌面部神经敏感疼痛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颌面部血行丰富,病菌入血繁殖可导致菌血症,严重可能发展为脓毒血症并发全身性感染,且颌面部存在“危险三角”,极易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4]。所以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应该及早给予强力有效的治疗措施。全身治疗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应用抗生素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的感染,防止感染的扩散和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局部治疗是对症治疗,减轻患者颌面部的疼痛不适感,防止病原菌再次感染。联合治疗由里及表,由内到外,清除感染灶,可控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传统医学称颌面部间隙感染为“牙齿痈”、“面痈”等,属外痈范畴。《内经》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扼要地阐明了痈的发病机制是感受疫毒疠气引起邪毒雍聚,致使气血不和,经络阻塞,凝滞而成。中医学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出发,对外科感染的治疗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5]。祛邪即以清热解毒,引邪外出为主;扶正则视具体情况,补益气血或者调理脾胃。笔者给患者口服的中药三花汤中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清血分热结,为痈疮疗毒之要药;连翘、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赤芍、丹皮凉血消痈散结;大黄泻热攻积、解毒祛瘀;桔梗载药直达病所。诸药配伍使风热散、内热清、肿胀消、湿痰化、腑气通,故用之辄能取效。局部外敷三黄膏方中的黄柏、金银花、玄参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大黄、姜黄、白芷,通经络、止痛;生天南星、天花粉,消肿排脓、破坚积;当归养血;甘草清热解毒、止痛、调和诸药;冰片止痛;蜂蜜润燥,用于凃敷,有解毒、保护皮肤、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之功效。所以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安全而有效,它可在减少抗生素用量情况下抗炎消肿且作用更强。它即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炎症区域,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又可起到全身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作用。也避免了由于抗生素药量过大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1]陈仙芝,丁小勇.颌面部间隙感染2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l0,20(2):90.
[2]张震康,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69.
[3]牛金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72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30(19):3116-3117.
[4]苏纲,张平,李敏.微创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54-55.
[5]邸瑞玲,董立新,张丽娜.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48):108.
韩世辉
2013-04-1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9.014
1672-2779(2013)-09-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