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断头龙发展现状与传承研究
2013-02-28张淑张浩陈棉林
张淑 张浩 陈棉林
(1.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2.温州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3.塘下镇第四小学 浙江瑞安 325204)
《断头龙》是流传于兰溪水亭畲族乡的民间龙舞。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施家村是金华市首批10个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村之一。2008年《断头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溪《断头龙》不只是民俗舞蹈,而且也是民俗体育,其发展与传承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表1 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断头龙传承谱系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本课题组通过中文期刊网、文化站的书籍等进行文献的查找,获得本课题所需资料。
1.2 观察法
2011年11月27日和12月9日,两次进入水亭畲族乡。
1.3 访谈法
两次进入水亭畲族乡,对《断头龙》现传承人、舞龙队成员、舞龙队成员家属、普通村民、小学体育教师、居委会成员做了访谈。
1.3.1 特点
《断头龙》的特点是整条龙头、身分离,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出一套套带有技巧性的高难度动作,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龙头龙珠的表演不受龙身的牵制,龙头、龙珠、龙节中,还可点燃红烛,夜间起舞时,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整个龙舞显得变化多端,敏捷轻快。随着社会的发展,《断头龙》的道具和服饰也不断有所改进。
1.3.2 价值
(1)民俗正月十五左右,一定会在自己村进行舞龙祭祖活动。出舞前一天由龙灯会派人发写着“青龙吉庆”、“恭贺新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灯吉祥词句的红帖至各户,以作通知。第二天由发帖人和另一人手擎“某某村青龙吉庆”字样的灯笼和为接受舞龙户馈赠品的礼品篮,率领舞龙队至各村户演出。发到红帖之户,预先都有准备,堂前点上香烛,虔诚迎候。龙进门时,又点放鞭炮,以清香迎接,祈求龙王保护一年丰收吉祥。舞龙结束,户主向龙舞队敬烟茶、糕饼、收香烟和利市包,最后留下几句吉祥话,告别户主。
(2)传统文化继承。①禁讳兰溪《断头龙》的舞艺只传给当地人,不传给外地人,与其背叛,宁愿失传,在舞龙人的观念里,无论是什么原因外传,都是对祖先的背叛。兰溪《断头龙》只传男不传女,只有男人才能碰龙。龙是神圣的,不能被女人碰。直至今天,文化局的领导来视察工作,女领导也只有与龙合影的份。即使只是合影,舞龙人心里仍很忌讳。②等级兰溪《断头龙》的传承人一般都是村里的核心领导干部,例如村长。而这些有较高地位的人在舞龙中也处于特别的位置龙头、龙珠。舞龙队的队员们都很信服传承人,因此,传承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兰溪《断头龙》的发展。
2 现代社会背景下兰溪断头龙的传承与发展
2.1 传承情况
2.1.1 传承谱系
王柏成,1962年出生,家住兰溪市水亭畲族乡施家荷龙里村。王柏成出生在《断头龙》之村,从小受民间舞蹈《断头龙》的渲染,15岁就跟随王阿璋学习舞龙,先后学会舞龙节、龙珠、龙头、龙尾等技巧,并能掌握全套舞龙技巧,曾多次带队参加省市民间舞龙大赛,获得好评。传承人王柏成一直努力发展和传承《断头龙》。申遗、打发展报告、柏园小学教授活动等等事迹都足以说明他对《断头龙》的热爱。在他身上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崇高精神(如表1)。
2.1.2 传承组织
(1)龙头会。荷龙里村王阿璋、王阿亮为首联合20余户于1952年组成的龙头会。当时村里并不支持,组织是自发成立的,而当时的舞龙活动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红包)。龙头会设会长一名,由传承人王柏成担任。现有组织成员22人,分两班轮换。比赛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也比较累。有病或有事无法参加的可由另一队队员替上,以保证比赛可以进行。组织成员平时都在外打工,有比赛时,会长电话通知召集。
(2)文化站。1987年,将《断头龙》编入浙江省民间舞蹈集成,专门设置成录像史料存入省文化厅。2005年对《断头龙》展开全面调查,建立资料库。兰溪《断头龙》的所有奖项、照片、影像资料都有在文化站记录。
(3)柏园小学。自2008年兰溪《断头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兰溪市将水亭畲族乡柏园小学作为《断头龙》传承基地,对当地小学14~15岁的孩子进行教学传授。
2.2 兰溪断头龙的现代发展机遇
2.2.1 现代价值
头身分离,翻滚灵活,制造别致,风格独特,与其它龙舞相比,具有独特的保护价值。《断头龙》来源于民间传说,内容健康,故事情节生动而完整,资料记载齐全。不仅是民间龙舞中的财富,也是民间舞蹈中的瑰宝,具有传承的价值。发掘、拯救《断头龙》,贯彻文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建设文化大省,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2.2.2 现代社会对兰溪断头龙的支持
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必会举行自己村祭祖活动,有时会到邻村去表演。参加公益活动和比赛,每年2~3次。传承基地教授活动每年1~2次。年均活动8~10次。除自己村的祭祀活动外,其他活动都是受邀参加。
主要经济收入是政府拨款。其余收入主要是过年舞龙的红包,基本由舞龙的几个人分。村里没什么经济特别富裕的人,因此没有个人赞助。1980~2005年,市财政先后投入20万元,社会各界筹集20余万元,省财政对民间艺术保护经费补助10万元,文化部门投入10万元。还有被邀演出所得经费。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经费全部由龙头会成员自己掏腰包。
政府不仅在兰溪水亭畲族乡设立了文化站,还把当地的柏园小学当作是断头龙的传承基地。每年拨款维修断头龙、补贴舞龙队员,使断头龙在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可以正常参加演出。
2.3 兰溪断头龙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兰溪《断头龙》虽然在兰溪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承保护工作做得有声有声,但不庸讳言,依然存在不少难题。
2.3.1 政府保护存在的误区
当地条件较差,地方政府只对其进行资金补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其保护和传承。虽然每年拨款,但所拨金额只够演出,要想发展远远不够。政府对其的关注也只停留在表面。对于断头龙的发展,传承人打了很多报告上去,都毫无音讯。这既不能发展《断头龙》也会使那些想要发展断头龙的人失去信心。
2.3.2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兰溪断头龙发展地影响
现代社会,利益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地村民的经济都不是太好,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会专门留下来传承断头龙。随着表演的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对断头龙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这一代的舞龙队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而且平时没有固定的训练,只是比赛时临时集合在一起。
2.3.3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冲突所造成的困境
只传男不传女;只传给当地人,不传给外地人;对传承基地的教授有所保留。兰溪《断头龙》具有非常传统的传承条件。这种传承习惯从始至终,从未改变过,是兰溪《断头龙》濒临失传的主要原因。
3 兰溪断头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保护有针对性,不要急功近利
在管理方面,上交的报告要及时受理;在资金方面,在确认需要后要及时拨款;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在帮助兰溪《断头龙》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余,还要派相关人员长期研究并辅助如何使兰溪《断头龙》更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还可以借助当地的自然风景和农家风情帮助开设“兰溪《断头龙》之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2 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
让兰溪《断头龙》走进更多的博物馆,更多的领域。让兰溪《断头龙》走进校园,也是使其更快更好地传播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媒体加大对《断头龙》的报道,使更多的人关注《断头龙》。当地的企业也将《断头龙》放在产品上做宣传。
3.3 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实现兰溪断头龙的现代化转型
改变思想观念,《断头龙》的发展会改变当地落后的经济,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上一辈人要鼓励下一辈人学习、发展、传承兰溪《断头龙》。即使未来不会从事舞龙事业,也要有以会舞龙为豪,以家人会舞龙为傲的意识。
[1]王居海.传媒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报业,2012(4).
[2]段全伟.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纸坊太狮”传承与保护[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3]徐晓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蔡阿利,吴晓,吴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以良庆区“香火龙龙”舞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6).
[5]苑焕乔,王晓芳.北京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6]谭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层次[J].美术学报,2009(3).
[7]安剑群,樊花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人龙舞”的文化传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69-73.
[8]王振艳,高玉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问题的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9]菅丰,陈志勤.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文化遗产,2009(2).
[10]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
[11]雷军蓉.中国竞技龙狮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12]胡敏.重庆铜梁舞龙运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3]王永利,兰文婷.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历史文化探索及传播[J].搏击(武术科学),2011(1).
[14]姚灿国.湖南省高校发展舞龙运动的优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15]张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保护方法[J].体育与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