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步吊龙舞流变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05孙圆圆熊少波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步龙舞苗族

孙圆圆 熊少波 周 平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苗族人民对龙具有很崇高的敬意,他们认为向龙神祈祷可以保佑村寨平安、六畜兴旺、年谷顺成,城步吊龙舞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年成的更高追求。城步吊龙舞逐步由最初的祭祀仪式发展成为现在的龙舞文化,其独特的舞龙技艺,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制作方式,既紧凑而大方,通俗又高雅,体现了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风俗。但从当地民间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情况看,城步吊龙舞发展情况总体不容乐观。

1 城步吊龙舞溯源与传承价值分析

1.1 城步吊龙舞溯源

城步吊龙舞,又称城步苗乡吊龙舞,流传于盛唐时期,是苗族人为了请神消灾、祛邪攘疾而作。吊龙舞以手拿竹竿来撑起纸扎制的龙形模具为表演形式,由于舞动时龙头垂坠,故而被称之为“吊龙”,又因其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而被称之为“城步吊龙舞”。关于城步吊龙舞的起源,何娟通过实地调研后,得出两种说法:杨氏“魏征斩龙”传说和蓝氏“蓝玉被害”故事。作者借鉴哈布瓦赫的 “集体记忆”理论并通过资料调查,发现下团村蓝氏实际上与明初名将蓝玉并无关系。

苗族人民尊龙、敬龙、爱龙,将龙作为苗族的图腾,以龙舞形式祈祷消灾驱邪,风调雨顺,年谷顺成。城步吊龙舞是集手工艺术、绘画、布艺、剪纸、贴花 、文学、光学、表演、音乐、武术等综合为一体的古老艺术。参与对象主要是中青年男子,少部分中年女子、青少年。城步吊龙舞于2009年2月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以38.8米的长度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被授予“世界最长吊龙”称号。

1.2 城步吊龙舞传承价值

1.2.1 文化价值

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吊龙舞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城步吊龙舞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它是人们情感的表达与智慧的结晶,是苗乡的艺术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城步吊龙舞是苗傩文化综合艺术的体现,可反映出苗族祖先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惯,主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使其传承具有很大的经验性与人为性,经过时间过滤流传至今,往往带有时代的历史印痕,保留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城步吊龙舞作为传统舞蹈类——龙舞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形态,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展现了民俗生活中的自信与文化底蕴,增强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1.2.2 教育价值

王文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方面的教育价值:一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应用到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二是充分利用教育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广泛传播城步吊龙舞的技术与知识。城步吊龙舞不仅需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还需要通过教育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城步吊龙舞其教育价值一方面是通过艺术表演将龙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给观众,也能使观赏者体会到苗族人民自信、团结、创新的民族精神,其具有强大的教育价值,能过唤起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城步吊龙舞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通过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开展吊龙轧制技艺、舞龙技巧、鼓点节奏等传承活动,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是年青一代学习吊龙知识的过程。

1.2.3 养生价值

城步吊龙舞其动作源于生产实践,符合苗族人的生理习惯,有利于人体筋骨关节的活动与气血的舒畅,与古代医学的引导术有着相同的原理,可促进人的思维敏捷,改善体质,使人体机能更加的优化,提高身体素质。苗族人的日常交往基本都在村寨中,通过吊龙舞活动,可加强与外界或他人的联系,排解孤寂感,从而调节肝气舒畅。观赏者也可通过观看城步吊龙舞,了解苗族的人文历史,从而提高审美,陶冶情操。

2 城步吊龙舞流变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稀缺

客观来讲,城步吊龙舞这一民间文化只存在于传承人的记忆和技巧中,传承这一手艺和吊龙技巧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传承人的教学与传承。目前,城步吊龙舞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才缺失的险峻局面,这对于城步吊龙舞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丁志凡以达84岁高龄,第十二代传承人蓝立校也已有68岁,均已步入古稀之年,都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造成传习人群稀缺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社会文化环境的冲击。由于经济商品和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很多年轻人认同并追求现代生活方式,向往大都市的生活,而对于城步吊龙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较少,对于城步吊龙舞的学习与传承的意愿也不强烈。第二,保障不了家庭的日常开销。由于舞龙队伍庞大,收入主要依靠外出表演和节庆活动,能分到每位队员手里的钱并不多,不足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导致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鲜少待在城步。

2.2 多元文化冲击,表演逐渐商业化

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得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既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又存在一定的冲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也需要得到充实,因此,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快速扩张,导致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盲目跟随,甚至威胁到本土文化的核心地位,人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外来文化中间夹杂着许多腐朽文化,人们盲目跟随使得产生一些消极因素,涣散了人们传承传统文化的意志力。

吊龙舞表演包括接龙、出灯、封龙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缺一不可。但是,为扩大城步吊龙舞的影响力和迎合大众的审美与消费习惯,在表演过程往往简化甚至省去原本完整的一套启龙、开光、点睛、接龙、舞龙、送龙、封龙的古傩文化程序,在表演过程中只展示最精彩的部分,庆祝节点与表演方式与传统相背离,逐渐丧失了城步吊龙舞的本原性。使观看者无法真正了解吊龙舞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看到的只是艺术化加工后的吊龙舞,这对吊龙舞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3 传承保障不足,传承面过窄

物质保障和资金投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保障,城步吊龙舞虽然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当地政府对此资金投入仍然缺乏。一条龙的队伍是八十人左右,国家资金投入主要用在了其他申请等方面,分到每位队员手里的钱并不多,如果没有其他节目邀请,甚至连家庭日常开销都难以保障,极大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经济保障也是城步吊龙舞面临的主要问题。钟敬文认为:技术传授经常存在传男不传女、不外传等等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封锁性,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封锁性等同于保守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或者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城步吊龙舞的传承就存在这个问题,其传承人坚持“不外传”的老规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步吊龙舞的传承与发展。

3 城步吊龙舞传承发展对策

3.1 强化吊龙舞文化认同与自觉

城步吊龙舞传承的前提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只有对吊龙舞文化肯定性认识,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达成了文化共识,才能真正把城步吊龙舞传承下去: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城步吊龙舞以切近群众生活,借助舆论吸引群众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塑造对吊龙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文化主体的重要性。城步吊龙舞的传承需要一种“自知之明”的态度,而对与社会不太相适应的内容进行调整,重新审视吊龙舞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充分调动人们传承城步吊龙舞的积极性,为城步吊龙舞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3.2 推进吊龙舞技术跨文化交流

文化发展需要不断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激烈的世界文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城步吊龙舞传承需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以相互包容、互学互鉴为宗旨,努力实现城步吊龙舞“走出去”。搭建吊龙舞技术交流平台,可通过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为桥梁,在特定节日开展吊龙舞体验活动,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直播等。加强与山区各旅游景点的合作,以城步吊龙舞为核心,开发国际旅游路线,将影视作品、文物博览、商品销展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开展游客体验活动,使国内外游客在观赏和体验吊龙舞的同时,促进城步吊龙舞技术的传播与交流。

3.3 建立吊龙舞教育培养机制

在城步吊龙舞的保护与传承中,人是吊龙舞创造的主体和载体,是城步吊龙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一,将城步吊龙舞引入小学、中学校本课程,由于每个年龄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可分为高、中、低年级分层教学,低年级培养吊龙舞兴趣为目标,中年级培养基本操作技术能力为目标,高年级培养吊龙舞套路技术为目标;具有舞龙特色体育专业的高校开展吊龙舞专项。其二,聘请吊龙舞传承人或从业者在学校教学,与学校形成联动机制,既更好的促进了吊龙舞的教学,又为吊龙舞专业者提供就业。其三,开设社会吊龙舞体验工坊,挖掘社会型吊龙舞受教对象,在体验过程中加强体验者传承吊龙舞的行为意识。

3.4 政府发挥主导职能

政府应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城步吊龙舞立法保护,虽然以对吊龙舞已有一套保护机制,但是仍然存在缺失,应根据结合城步吊龙舞现实发展,加强对其立法保护工作,设立非遗城步吊龙舞监督管理机制,对传承、表演活动进行监管,严禁杜绝歪曲、干扰吊龙舞文化传承行为;确保资金投入,当前政府存在资金不到位、不及时等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吊龙舞的传承,应进一步完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资金到位,还可引进社会资本对城步吊龙舞进行投资,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强化文化资本开发,以吊龙舞为特色,加强与苗族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作,开发旅游路线,打造城步吊龙舞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城步龙舞苗族
灯会迎春,一夜鱼龙舞
铜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的传承与开展现状分析
吴本忠
断龙舞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城步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