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祝福提梁壶”论艺人的文人情怀

2013-02-22郑求标

江苏陶瓷 2013年2期
关键词:当代人陶艺家竹子

郑求标

(宜兴21422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即是可以用风、花、秋、月等自然现象诠释中国人对生命、文化,乃至艺术的理解。可以说,每位中国文人在创作时总是在诗意般地想象着,怡然自得地进行人生思索,从而在雕刻、绘画、书法、陶艺等艺术领域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紫砂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的风格在艺术园地中独占一席,从古到今,长盛不衰。紫砂壶的设计形态各异、风格不一,陶艺家精心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器犹似一篇篇美文,令人越读越醉。一把紫砂壶诉说的不仅仅是陶艺人的灵巧构思,更表达了无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文人情怀。紫砂壶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深爱,成了传统文化得以继承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陶艺家在设计紫砂壶时都十分注重其中的文化内涵,紫砂壶器涵盖的文化蕴含了中国人的文人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当代人了解、知晓、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传播作用。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投射到当代人的心灵,不仅触及了中国人的文人情怀,更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当每一个艺人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找寻到自己的理想后,他的灵魂便注定被紫砂所牵引,在对陶土的每一份虔诚的坚守里,改变传统的艺术形式,这份改变是艺术上的创新,也是艺术上的升华。“祝福提梁壶”(见图1)将创作理念全部揉进它的每一丝肌理之中,形成了隐匿于时光背后,使人悠然回味的沉静力量——调砂泥经过岁月的炉火炼就了纯静的古铜,让工艺升华出自己的生命力。细赏“祝福提梁壶”,此壶通身犹似半个月亮,全圈底接地,器型稳重、简单,同时不失优美;壶钮竹节状,嵌盖圆融有致,一弯短嘴呈飞出之状;壶嘴、耳形把、壶钮三者形成和缓的过渡,无突兀之感;竹节提梁细致稳重,壶嘴靠近壶身第一节竹段处,伸出一小枝盘向壶腹,枝头上六片竹叶,一片向上迎风翻卷,其中两片自然舒展开来,还有三片向下延伸开去,隐约可见两片嫩芽探出头来,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妙。捧此壶在手,不禁遥想起古人佳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此壶正如那天上的明月,或是落入凡尘的竹林,值得赏玩。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片竹的海洋,竹子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清新、刚劲、蓬勃向上、生机盎然。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上萌芽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以竹节壶嘴、提梁壶把和壶钮,以一簇小竹叶装饰壶腹,使观者形同感受到了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之时,“祝福提梁壶”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当酷暑来临之时,“祝福提梁壶”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因为喜爱竹子,所以懂得它的气质;因为热爱竹子,所以珍惜“祝福提梁壶”上每一处与竹子相关的细节。对“竹”的理解,对生活万物的看透与懂得,将自己在生活中的领悟运用到“祝福提梁壶”上来,点点滴滴的积累,让自己的技艺越来越进步,越来越醉心于壶器的制作中。

历代制壶者钟情于紫砂器具,使之由平凡的日用品上升到了艺术的范畴。同样,在制作“祝福提梁壶”时,也在这把实用器具中展现出文人的精神世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道:“中国人之爱休闲,有着很多交织着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受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而形成的“一种人生哲学——大体上可称为道家哲学”。陶艺家在制作紫砂壶时,实际上也是展示休闲之道的过程,这种过程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就像这把“祝福提梁壶”,它从半月状壶身起,覆及竹段提梁,再延伸到竹叶的装饰,无一不透露出对生命的顶礼祝福。脑海里时常浮现出江南园林里,文人墨客稳坐太师椅,手握一把紫砂壶,红袖添香,赏心悦目,在凝听昆曲中一唱三叹,目睹月白风清,沉醉花影竹摇,这是多么一道良辰美景的闲雅风致。这样的美景,对现世的忙碌人貌似极其遥远。实际上,大隐于市,身处喧闹繁华的现代人,不妨放慢脚步,心怀美好的心情,安静领略生命中的美好人情与风景,这时的心态也就接近文人的情怀,这是对当代人的祝福,生命无需太急,放慢些,领略生命的美好,这也是命名此壶为“祝福提梁壶”的由来。

猜你喜欢

当代人陶艺家竹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和竹子在一起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