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中的护理探讨
2013-02-20吕朝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医院手术室陕西岐山722400
吕朝利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医院手术室,陕西 岐山 722400)
鼻内镜手术是国内外近10年兴起的新技术,这项新技术的开展,解除了患者痛苦。我院从2008年8月对鼻腔鼻窦疾病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共成功进行鼻内镜手术458例,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实行鼻内镜手术458例,男267例,女191例,年龄16~78岁,平均(35±11)岁,其中肥厚性鼻炎、鼻甲肥大233例,鼻窦炎125例,鼻中隔偏曲25例,鼻出血61例,其他14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手术前一天下午由巡回护士去病房访视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环境,并安慰鼓励患者,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配合度,术前要努力提高沟通技巧[1]。
2.1.2 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详细检查患者资料,如患者术前心脏、胃肠道、造血系统等都会对手术成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剪鼻毛、洗头、洗澡,剃胡须等都是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去做的工作。
2.2 手术配合: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可以通过降低静脉压减少出血。术中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要仔细观察患者反应和眼球运动,以防造成手术意外,因为手术过程中术者不能观察这些反应,所以台下巡回护士特别要仔细观察,并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嘱其用嘴呼吸,口内有唾液、血液时及时吐出。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基础护理:对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患者,体位方式应取半坐位,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术后出血;对全身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尽量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不小心将呕吐物吸入气管,将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如果患者有发生出血的倾向,应合理冷敷。
2.3.2 预防术后感染:按医嘱采取抗感染治疗,对发热不退的患者,应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的基础上,结合药物进行降温,对发热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勤观察、勤检查。
2.3.3 术后心理护理:因术后会引起头痛头晕,吞咽对伤口刺激影响进食,同时有渗出物流入口中,因此患者常出现烦躁、紧张、恐惧现象,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关心爱护,勤到床边慰问、勤清除面部血性物,勤动员患者进食一些流体食物[2]。鼓励患者克服困难,使疾病早日康复。
3 出院指导
3.1 健康指导: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勿劳累过度,避免感冒,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3.2 用药指导:出院后注意按时使用滴鼻剂,防止粘连,滴鼻时方法要正确,使药物充分进入鼻窦,发挥药效。
3.3 按时复查: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术后复查及定期清洗鼻腔的重要性,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以上,3个月内一般1~2周复诊1次,3个月后每月复诊1次,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窦功能[2]。
4 结果
治愈406例,占88.6%,好转52例,占11.4%。并发症:术中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指出血大于300 m l,影响手术操作),术后主要并发症是鼻腔粘连,其中以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多见,发生8例,其次是筛窦腔粘连闭塞,发生2例。
5 讨论
通过对我院458名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术中护理,笔者总结以下几点体会:①术前一日下午探望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可通过与患者交流,查看病历发现一些潜在问题,术后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以确保每例手术患者不被感染。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提前安排术中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紧急情况下用药;对紧张焦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慰和鼓励,以解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②术中要特别注意丁卡因的应用监护,丁卡因先用NaCl溶液稀释后浸泡纱条填塞鼻腔,然后再抽吸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各1支,两者不能同时上台,以防将表面麻醉药丁卡因误当做局部麻醉药局部浸润麻醉而发生差错事故,因丁卡因的致死量只有5 m l,万一误用后果不堪设想。③术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个别病例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过多者,要及时输血或输液。以保证患者安全。⑤当手术有可能靠近眼眶时,巡回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眼球及眼睑运动情况,以防手术造成意外。⑥术中如果发现患者口内有血,出现呛咳时,要及时提醒患者,随时吐出或由术者吸出。⑦术中护送患者注意安全,对手术时间长、体质弱、年龄较大者,注意护送途中观察病情变化,推车要平稳,与病房护士床头交接。
总之,通过对458例鼻内镜手术的术前、术中护理,笔者深刻体会到:鼻内镜手术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全新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改进,加强工作责任心,熟练掌握配合技巧,才能有效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患者手术安全,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郭育华,黄幼风.鼻内镜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原医刊,2005,32(4):64.
[2] 张晓贺,荆素卿.慢性鼻炎患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