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

2013-02-19鲍九枝许美艳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校本体育教师体育

鲍九枝,郭 磊,高 扬,许美艳

(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13)

·教学研究·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

鲍九枝,郭 磊,高 扬,许美艳

(吉林医药学院军事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13)

高校体育;校本课程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体育课程改革是关乎体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探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将对提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进而对整个学校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体育校本课程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为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开发的多样化体育课程。这一概念包涵三层涵义:首先,校本课程以国家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针对国家统设课程不和谐的局限性而开发的,是教育制度内资源的重新配置。其次,校本课程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环境、自身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而量身定制、自主设置的适合本校特点和需求而开发的课程。第三,校本课程是国家统设课程的补充而非替换,是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而开发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继承与革新并存的动态过程。

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满足程度。如果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当作客体,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生、教师、学校等)都看成是主体的话,那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即就是要考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2.1有利于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我国多年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拥有对课程资源的控制、支配权利,学校只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事实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统一的课程很难适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教育需求。而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制定开发的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2.2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只能是机械地执行体育大纲,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课堂的组织上。而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专业自主地位,具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但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艺术等等,从而使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获得提升。

2.3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求课程与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实际需要回归,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课程的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三基”即“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技巧”,而更多的在于学生对健康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及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充分挖掘学生体育运动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4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开设体育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学校体育课程的完整性。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往往注重的是共性和普遍性的教育。从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上看,除了有共性的课程以外,还要有个性的课程,要有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的课程,这是学校建设的需要,更是课程建设的需要。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也不能很好地推进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改革。因此,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也是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

3 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所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范式”。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是指在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校课程资源优势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设置具有本校传统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讲,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必修+选项+选修”的课程管理模式

我校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以“必修+选项+选修”的形式开设。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必修课,必修课程除了传统的田径、球类项目等国家课程外还将军体拳、太极拳等体现我校军队传统和医药特色的校本课程项目纳入其中;针对大二学生实施选项教学,选项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武术、陈氏太极拳,器械健身、瑜伽等;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程主要以医学特色项目、地域特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为主,例如:五禽戏、针灸推拿、救护、足球裁判法、篮球裁判法、太极剑、滑冰、滑雪、轮滑、棍术、拉丁舞、街舞、定向运动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不仅满足了学生对体育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了体育修养,而且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稳定了投身医学事业的专业思想。

3.2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体育校本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水平。我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特色和创新,课程体系是在全面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特色、自身条件等课程物质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正确评估课程资源的优势和缺陷后,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整个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了我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和资源,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

3.3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标式教学活动的弊病,满足学生多样的体育锻炼需求,学会自主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然而,由于体育课程设置应服从于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我国高校普遍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为每周两课时,如果仅在体育课来指导学生锻炼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情况下,我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积极性,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竞赛、晨跑等非正式的教学的组织形式,这都是体育教学的有利补充。

3.4科学完善的课程评价制度

一门课程必须有其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体育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学会自主锻炼的方法,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是过程式评价与形成式评价相结合,即课堂训练占40%,项目考核占60%。此外,鉴于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存在下降趋势,我校在进行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加强身体素质练习的措施,在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时,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身体素质测试,并进行对比,调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5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

师资队伍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的实施及其考核都需要教师来完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必须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高校要对体育教师开展职后培训,培养体育教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打造一支敢于进行体育校本课程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团队。

4 结论与建议

体育校本课程是国家统设课程的必要补充,弥补了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一套完整的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需要课程资源、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评价制度和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形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1673-2995(2013)04-0317-03

G624

A

吉林医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鲍九枝(1978-),女(汉族),讲师,硕士.

2012-07-12)

猜你喜欢

校本体育教师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