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小儿EB病毒感染的延误性诊治体会
2013-02-19修桂英吉林省人民医院儿科吉林长春130021
修桂英 (吉林省人民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64例小儿EB病毒感染的延误性诊治体会
修桂英 (吉林省人民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旨在提高对EB病毒小儿感染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共532例不同疾病的患儿,应用荧光抗体法行EB病毒抗体IGM的检测,同步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心肌酶及肺炎支原体抗体。结果:532例患儿中,共有64例EB病毒抗体IGM阳性,阳性率12%,其中疾病分类:上呼吸道感染14例,支气管炎8例,支气管肺炎共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心肌炎6例,淋巴结炎4例,鼻炎5例,过敏性紫癜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尿路感染1例,川崎病1例,发热待查5例。分析结果显示,64例患儿虽给予常规治疗,但均有病情易反复、治疗不顺利、病程迁延临床特点。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EB病毒感染的唯一疾病,EB病毒感染可有多种临床表现,累及多系统,EB病毒抗体IGM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率,对小儿治疗不顺利的发热性疾病应注意EB病毒感染可能。
EB病毒;小儿;EB病毒抗体;感染;延误诊断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在小儿科非常普遍,并有逐年增高趋势。传统的意识中该病毒仅引起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笔者临床观察发现EB病毒感染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引起相应的疾病,首发症状多种多样,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因其临床表现复杂,易被其他疾病掩盖,加之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从而延误治疗,使病程迁延。现将我院确诊的64例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32例不同疾病的患儿进行血常规、血涂片、EB病毒抗体IGM的普查,同时行肺炎支原体抗体,其中64例最后诊断为EB病毒感染,阳性率12%。64例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2个月~14岁,平均发病年龄3岁。
1.2 实验室检查
1.2.1 应用荧光抗体法检测EB病毒抗体IGM:532例被检患儿64例阳性,占12%。
1.2.2 血常规及外周血涂片检查:WBC(2.5~22.5)×109,其中,151例淋巴细胞比率>50% ,208例单核细胞比率>8%,其中发现异型淋巴细胞96例,异淋计数1% ~20%,超过10%者92例。
1.2.3 生化检查:乳酸脱氢酶(LDH)增高21例,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增高10例,肌酸激酶(CK)增高21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5例,
1.2.4 EB病毒外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21例。
2 结果
2.1 EB病毒抗体IgM阳性检出率:经过荧光抗体检查,全部被检患儿中有64例EB病毒抗体IgM阳性,占被检人数12%,其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3岁。
2.2 感染与疾病的分布:上呼吸道感染14例(21.9%),支气管炎8例(12.5%),支气管肺炎6例,(9.3%),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 (14%),心肌炎6例(9.3%),淋巴结炎4例(6.2%),鼻炎5例(7.8%),过敏性紫癜3例(4.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例(3.1%),尿路感染 1例(1.56%),川崎病 1例(1.56%),发热待查5例(7.8%)。
2.3 EB病毒感染与其他检查的相关性:观察结果显示,最后诊断EB病毒感染的患儿检测的血常规中,半数白细胞总数增高,少数超过20×109,但白细胞分类却以淋巴细胞比率占优势,超过50%以上,说明EB病毒感染,并非白细胞总数全部正常或低于正常。同时观察发现,有部分病例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但单核细胞明显增高,说明EB病毒感染亦可造成单一的单核细胞增高。532例患者中外周血涂片检测,异性淋巴细胞超过10%者92例,占全部病例的17%,但EB病毒感染的64例病儿中,有11例淋巴细胞比率在10%以下,说明EB病毒抗体与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比率不完全一致。有报道,肺炎支原体可引起传单综合征,此次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21例,但均未造成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可能为二者混合感染。
2.4 治疗及转归:全部诊断EB病毒感染的病例,临床特点均不同程度的出现病情反复、治疗不顺利,病程较长。在明确诊断后,均在相关疾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 d后病情得到理想改善,诊断后平均住院天数10 d。
3 讨论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其DNA呈线性双链排列。在人群中主要通过唾液的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终生潜伏,不能被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因此有人称其为“无处不在的成功病毒”。对EB病毒致病性的认识,从最早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到非洲高发的伯基特淋巴瘤,再后来到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因此成为著名的致瘤病毒[1]。EB病毒感染在儿科常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报道EB病毒感染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病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而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比例不高[2],此现象已得到医学界的足够关注,但由于其感染后缺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故而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文中64例均为延误性诊治病例,从而导致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长,治疗不起效,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分析其延误诊治原因如下:①认识的局限性:64例中仅有5例为发热查因入院,其余病例入院前均有第一诊断,故而医生满足已有诊断,导致思维懒惰,从而延诊。②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本文所有诊断病例均缺乏EB病毒感染的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特征性表现,出现不显性感染,使得诊断依据不充分,加之医生诊断思路狭窄,导致延诊。由于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故应重视全面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行EB病毒抗体检查,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免漏诊及误诊。
[1] 申昆玲,段红梅.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41.
[2] 胡兴文,周晓勤.儿童患者EB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8,18(3):369.
2012-03-28 编校:王丽娜/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