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内经》“候始道生论”在中医学的地位

2013-02-19周晓青

江苏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内经中医学素问

周晓青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王晖传承工作室、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 315010)

指导:王 晖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语出《素问·五运行大论》。《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所以道,是自然,是变化,是万物之本质。对于人体,宏观上,它是人体“生长化收藏”的整个过程,微观上,它是每一个细胞、分子等组成因素运动变化的规律[1]。 “生”,《广雅》释为“出也”,“道之所生”,浅显的理解,就是变化的体现,即“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候始道生论”的本意是阐述我们观察各种现象从而认识本质的方法[2]。“候始道生论”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中医对“证候”的理解正是“候始道生论”的体现。

1 “证候”的字面理解

“证”、“候”二字,古已有之。 “候”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内经》中,含义已经非常完善,主要有如下几种:(一)计时单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二)天气: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三)诊察: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之“候”;(四)观察、守望: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候八风之虚邪”;(五)即“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之“候”[3]。现代《汉语大辞典》对“候”的7条解释基本同前,可见,“候”的古今理解非常相似。

“证候”一词,其实是“证”、“候”二字的合用,开始也是表示外在征象的,如《肘后方》“其论诸病证候……”,但是侧重点不同,“证”倾向于询问及告知,“候”倾向于观察[5],从而延伸出“证”、“候”在中医学本质的联系与差别。

2 从“证候”的本质理解

2.1 何为候 “候”是我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6],它事实上包含了三重含义:

2.1.1 气候 即日月星辰和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1.2 物候 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生长化收藏的客观表现,即不同环境对人的影响。《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故其病多痿厥寒热……”,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2.1.3 症候 指人体的各种表现,包括我们望、闻、问、切得出的症状和体征,也包括人的正常形体、状态、表现。

所以,中医学的“候”,是自然界的气候、物候和人体症候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

2.2 何为“证” 从字面上看,“证”是一个含有外在表现、内在机理以及证据三重含义的专有名词[7]。笔者认为,它是辨证论治中的“道之所生”,因此“证”具有如下鲜明的个性:

2.2.1 整体性 证是人体自然变化和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道”的体现,所以其必然涵盖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和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因此才有“天人合一”、“形神相合”、“表里相关”的表述。

本文分析了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商业竞争过大、对应收账款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的不足认识、应收账款策略不够合理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发现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影响的,为此,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管理政策。如建议企业建立健全商业信用制度、正确认识应收账款制度存在的风险、合理规划应收账款策略以及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希望通过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对企业有帮助,这样企业就能更好地管理应收账款,从而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2.2 动态性 人是动态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环境、体质、治疗、季节、地理等的变化,人也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个阶段,也充满了运动和变化的趋势。

2.2.3 复杂性 因为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它涵盖了天人相应、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等转换,包括了病性、病位、病势、病态等因素,因此,证的实质也应当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

2.2.4 规律性 证虽然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它并不是盲目而毫无规律的,“道法自然”,所以它也必当遵循自然的规律。

2.2.5 稳定性 虽然证从整体上是动态变化的,但绝对不是毫无征兆的骤然改变,它必定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推演、抗衡的结果,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它在宏观层面上是相对稳定的。

对于“证”物质基础的研究一直是中医学研究的热门,近年来代谢物组学的应用,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代谢组学是以代谢物分析的整体方法来研究功能蛋白如何产生能量和处理体内物质,代谢物组是反应机体状况的分子集合,所有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谢物组中,基因、环境、营养、药物、外源物、时间等最终通过代谢物组施加影响[8]。它的复杂性、整体性、差异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层次性都和“证”的特性非常契合。因此部分研究者认为,证很可能是人体代谢网络功能发生变化后的一种特异生理病理状态,或者两者有某种对应关系[9]。如罗和古等[10]发现肝郁脾虚证大鼠血浆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部分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朱萱萱等[11]研究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和代谢组学关系时发现,男性和女性均有多个证型score plot图分布区分度很高,完全无重叠。徐舒等[12]发现肝郁证动物模型与正常大鼠血清代谢组学差异谱峰相对应的已知物质包括磷脂酰胆碱(PtdCho)、3-羟基丁酸 (3-HB)、 谷氨酰胺 (Gln)、 葡萄糖(Glucose)、不饱和脂肪酸(UFA)和磷酸胆碱(Pcho),这些研究均表明证的生物标志物不是单一物质,很可能是差异物质的集合,即“生物标志物群”。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证,应理解为人体机能变化在某个阶段的状态的完整概括。它不仅是功能的,也是物质的,它并非抽象的思辨思维的结果,而是有一定特性和物质基础的实际存在的机体变化状态[13-14]。在证的本质上的研究,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2.3 何为证候 无论证、候二字字面意义的同一性还是本质的深刻联系,都表明“证候”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专有名词。笔者认为,它体现了人体“候始道生”的过程,具有以下特性:

2.3.1 生命生理特性 证候产生于生命,根植于生命,是生命形式的表现。所以它表现出具有生命体共同的特性,就是“生长化收藏”的运动变化规律[15]。“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关“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的论述正是体现了这种普遍的生命规律。

2.3.2 病机病理特性 《素问·经脉别论》云:“病起于过用”,举例言之,“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证候的病机病理特性,是我们感知的基础和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2.3.3 动态时空特性 证候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在时间、空间中,与其前后左右上下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骇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就是这种动态时空特性的体现,正如佛教《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

2.3.4 司外揣内特性 候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但想要将之联系起来,就必须明确这些现象的内在联系,这也是“辨证”的内容之一,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有内经“病机十九条”、《伤寒论》“太阳证”、“阳明证”等描述。

2.3.5 以博返约特性 我们能够观察到的现象纷繁复杂,如果不加辨析,如何能够抓住关键,窥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所以以博返约,其实是我们运用“候始道生论”的必须步骤。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是中医学的重要方法,而“证候”的意义,是此方法最完整的体现,证候不仅是两个独立汉字的集合,而且是从表象到本质,从观察到思辨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就是我们完成这一过程的通途,即:在“辨证论治”中,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的症状、体征和呆板的标准,而是着眼于整个自然、天地大气候、物候与人体症候的一致性,立足于整个生命动态变化的特性,以“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观察力,“以博返约”的思辨力,探求在正常生命生理基础上的太过与不及。

运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立足于整体的“道”的层面,观察“候”的变化,真正做到“识”候之所始,“明”道之所生,“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1]周海金.道家与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8):34

[2]张存娣.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理论产生的基础.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61

[3]郭蕾,乔之龙,王永炎,等.证候概念语言和字义演变过程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222

[4]韦黎.證、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6,11(2):4

[5]郭蕾.证候概念渊源及现代对证候的研究简析.中医药学刊,2003,21(6):947

[6]付笑萍.浅论岐黄“天人相应”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医学报,2011,26(155):404

[7]刘进,徐月英,梁茂新.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医学与哲学,1998,19(9):472

[8]李晶,吴晓健,刘昌孝,等.代谢组学研究中数据处理新方法的应用.药学学报,2006,41(1):47

[9]郑海生,蒋健,贾伟.浅论代谢组学在中医证本质研究中的应用.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93

[10]罗和古,丁杰,岳广欣,等.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3):307

[11]朱萱萱,王广基,阿基业,等.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代谢组学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57

[12]徐舒,陈合兵,李洪,等.“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87

[13]丁宝刚,孟庆刚.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487

[14]曹东义.证候是疾病微观变化的动态反映.中医药通报,2006,5(1):21

[15]王庆其.《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的启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3):171

猜你喜欢

内经中医学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