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及对策
2013-02-19蔡红秀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射阳224300
蔡红秀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射阳 224300)
浅述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及对策
蔡红秀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射阳 224300)
感染科;护理;风险;对策
感染科是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率最高的地方,该科室的护理人员遭受的职业风险要比其他科室要高,因此,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不容忽视[1]。本文主要对感染科护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积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感染科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确保护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1.1 经消化道发生感染的风险:护理人员经过消化道发生感染的情况有接触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排泄物,这是导致感染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消化道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其中较多发于夏、秋两季,冬季发病率相对较低。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疾病有伤寒、霍乱、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或者感染性腹泻等。其中有一些法定传染病一经发现,就要及时上报疾控部门,如伤寒、痢疾、肝炎、霍乱、蛔虫病等。
1.2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指由于血液接触或者体液接触等途径导致的疾病传染。目前,经临床证实的传染性血源性病原体高达50余种。但临床最常见的有三大类:艾滋病(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肝病毒(HBV),而且,目前这三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得知,感染科的护理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危害性较为严重。
1.3 病原体经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一般是病原菌,如禽流感病原菌、肺结核病原菌、SARS病原菌等。这些病菌通过人员流动、说话、咳嗽、打喷嚏、室内打扫等导致空气流动而导致病原菌传播。感染科的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一个充满病原菌的环境中,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疾病。
1.4 病原体经手传播:研究得知,80%的医院感染都是通过护士的手接触到感染物而引起的。曾有调查显示,感染科护理人员接触过患者或污染物的手带菌率是100%。而院内的耐药菌传播,尤其是患者之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都是经过护士的手发生的。
1.5 心理社会因素:对于传染病,人们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恐惧心理或者逃避心理,感染科的护士也不例外。其处于感染率极高的环境中,除了要应对极高的工作风险,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会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护理人员的紧张、恐惧、悲伤或者害怕的情绪,长期下去,则有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等[2]。
2 感染科护理工作风险的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在感染科这样高感染率的环境中,更要依靠完善的制度规范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操作程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风险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关于护理安全质量的管理制度有:消毒操作、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等,而最关键的则是将这些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
2.2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的工作,作为感染科的护士,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排解,护士长也要兼任思想辅导员或者心理辅导师,积极纠正护理人员的不良状态,通过讲座、谈话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心理素质,监督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按照规范操作,认真执行好各类各项制度,并创造机会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尽量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2.3 及时处理职业损害因素:感染科的消毒工作要比其他科室的消毒工作更严格、工作量更大,对于一些存在的职业损害因素,如消毒液、有毒气体、紫外线灯的使用等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护理人员要增加医学常识,在接触有害物质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和处理,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以便在遇到相关的职业损害因素时,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
2.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医院内部要着眼于感染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风险,改善各方面的待遇、激励制度以及工作环境,甚至生活环境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一些娱乐性活动或者体育锻炼活动,一方面促进内部人员情感交流,一方面舒缓工作压力。此外,医院要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最大程度令护理人员适应劳动强度,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感染科护理工作新的职业风险还会不断出现。由此,研究感染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预防作用,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性,确保其工作的安全,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科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1]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50.
[2] 马冬梅,周杏仙,王 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
2012-07-25 编校:侯小玲/郑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