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
2013-02-19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山东枣庄277103
杨 萍,王 芳 (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山东 枣庄 277103)
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
杨 萍,王 芳 (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山东 枣庄 277103)
目的: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确保老年精神病患者安全。方法:加强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评估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加强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结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工作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临床安全护理管理对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满意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管理
患者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患者安全管理是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1],老年住院精神病患者是护理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因此,如何识别影响患者安全的各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及安全管理,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的工作重点。我院自2011年2月~12月对入住精神科的156例老年精神病患者运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属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开展精神科床位600张。共有六个精神科病房。现有精神科护理人员90名。其中女75名,男15名。年龄21~48岁。工作年限1~28年。学历:本科40名,大专30名,中专20名。职称:主任护士2名,副主任护师8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30名,护士30名。
1.2 方法
1.2.1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模拟护理缺陷示范査房、护理差错案例分析、护理不良事件讨论等多种形式,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避免安全隐患的知识及技能,制订和完善《精神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实处,安全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安全实施前瞻性和全程动态管理。
1.2.2 评估患者的安全风险
1.2.2.1 年龄与疾病风险: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受感觉器官退化、记忆、智能减退、行动迟缓等生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血压下降、心率失常、心动过缓等并发症而成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本组患者在原有精神病的基础上,合并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极大增加了护理安全管理的风险。因此,护理上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沟通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对多次入院的患者对上述评价及既住入院评估对照,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以及身体状况的变化趋势。
1.2.2.2 治疗用药风险: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用药种类多,个体差异大,副作用较明显。我们在评价患者精神状态的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治疗途径。本组患者多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故需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精神科静脉输液也存在安全隐患,输液时需专人看护。
1.2.2.3 个体风险因素:本组患者年龄在55~75岁之间,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存在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及记忆等多种精神障碍,难以接受护理人员的专业安全指导。因此,我们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跌倒和坠床等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估,加强病情观察,以达到护理安全管理的目标。
1.2.3 护理干预措施
1.2.3.1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对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行为,设计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例如: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告知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卧床休息时不要突然起身以防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碰撞、外伤等,进食时要注意细嚼慢咽以防咽食,便秘时应使用缓泻剂,切勿用力排便以防诱发其他疾病。
1.2.3.2 突出重点环节的安全防护: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因疾病及年龄导致的脏器功能减退、自护能力下降,极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为此,应加强重点环节的安全防护。例如:卧床休息时防坠床,下床行走时防跌倒,服用口服药物时防误咽、呛咳,静脉输液时防自伤等。
1.2.3.3 加强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重点时段包括凌晨、起床与如厕、就餐与服药、外出检查与治疗、节假日等时间。这些时间段中,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繁忙,极易因病情观察不及时、不到位,而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我们应增加重点时段护理人员的数量,加强病房的巡视,强化与患者的沟通,明确护理工作的重点,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1.2.3.4 强化重要临床指标的护理观察: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老年患者的躯体症状常被其自身的精神症状所掩盖,导致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响护理人员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为此,我们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注重各类治疗用药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安全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效果
2.1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实施前156例,满意139例,不满意17例;实施后138例,满意134例,不满意4例,χ2值7.06,P值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实施护理安全管理10个月来,无差错事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导致的投诉及纠纷。开展安全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2.45±1.06)分和(95.30±0.89)分,t=7.67,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开展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评价医疗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评价医院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2]。我院在临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要做到以“患者安全”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标关键是要从护理工作细节入手,优化安全护理流程,真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开展安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供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年无差错事故,未发生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导致的投诉及纠纷。显示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患者得到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相关科室建立意外事故报告表、护理安全隐患登记本,包括不合理的护理流程、患者的不尊医行为、个别患者的不良嗜好、住院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陪护人员给医院管理和医疗安全带来的隐患等[3],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与护理人员一起分析本科室存在上述安全隐患的原因及近期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制订解决的方法。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实处。
[1] 郝云霞.影响心血管病医院护理安全因素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7,7(11):55.
[2]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351.
[3] 王建荣,皮红英,马艳兰,等.我院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609.
2012-04-12 编校:梁丽梅/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