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分型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价值
2013-02-19孙世明攀钢集团总医院密地院区放射科四川攀枝花617063
孙世明 (攀钢集团总医院密地院区放射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3)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在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中已有广泛应用,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及窦口引流通路的阻塞部位、程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到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笔者收集138例经临床证实的慢性鼻炎及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就其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8例,男95例(68.8%),女43例(31.2%),年龄16~69岁,平均45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鼻塞,反复流脓涕,头痛头昏等症状。
1.2 方法:所用CT机为美国GE公司CT/E型螺旋CT,均采用冠状位扫描,从鼻腔前缘开始,行全鼻腔和鼻窦连续扫描。扫描层厚为5 mm,对兴趣区病灶加扫2 mm或3 mm薄层,以更清楚地显示病灶内细微结构。
2 结果
CT按照副鼻窦引流通路阻塞的部位和程度将慢性鼻炎鼻窦炎分为6种类型[1-2]:漏斗型(Ⅰ型)、鼻道窦复合体型(Ⅱ型)、蝶筛隐窝型(Ⅲ型)、鼻腔鼻窦息肉型(Ⅳ型)、特发型(Ⅴ型)和混合型(Ⅵ型)。本组资料中漏斗型 31例(22.52%),其中单侧和双侧例数分别为21例和10例;鼻道窦复合体型34例(24.6%),其中:上颌窦、额窦及前中组筛窦炎,单侧,双侧例数分别为20例、14例和6例;上颌窦及前中组筛窦炎9例,单侧7例,双侧2例;上颌窦炎5例,单侧3例、双侧2例;蝶筛隐窝型9例,占6.5%,其中:蝶窦炎及后组筛窦炎5例,单纯性蝶窦炎4例;鼻腔鼻窦息肉型19例,占13.8%,其中:单侧11例,双侧8例;特发型16例,占11.6%,其中:上颌窦黏膜囊肿11例,单纯性上颌窦黏膜局限性增厚5例,混合型29例,占21.0%,其中:Ⅱ型加Ⅲ型最多,共21例,Ⅰ型加Ⅲ型8例。
3 讨论
3.1 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在鼻炎副鼻窦炎的发生中,鼻部生理基础和解剖基础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副鼻窦引流途径的通畅有利于发挥副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现阶段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慢慢认识到中鼻道前端是否存在炎性病变与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病与否关系密切。
3.2 鼻炎鼻窦炎的 CT分型和临床意义[1-2]:①漏斗型(Ⅰ型):指由于筛漏斗的狭窄或闭塞引发同侧单纯性上颌窦炎,因闭塞范围未扩展至中鼻道,故前中组筛窦及额窦正常。漏斗部狭窄或闭塞常见原因有:息肉、黏膜肿胀及解剖变异等。单纯性漏斗型炎性反应手术方法简单,只需解除漏斗部的梗阻,手术范围小,对患者的损伤小,能取得相对理想的预期效果。②鼻道窦口复合体型(Ⅱ型):是指OMC区域闭塞引起全部或部分上颌窦、额窦及前中组筛窦炎性反应,黏膜肿胀、中鼻甲肥大、息肉及解剖变异等因素均可引发OMC闭塞性病变。鼻道窦口复合体型(Ⅱ型)鼻窦炎发生时会受累多个窦口,有着广泛的手术范围,筛漏斗部和筛大泡需要进行切除,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广泛的筛窦切除,术后并发症和失败率较高,但仍能取得相对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③蝶筛隐窝型(Ⅲ型):指蝶筛隐窝区域的闭塞引起蝶窦及后组筛窦炎,在一定条件下可表现为单纯性蝶窦炎,本组蝶筛隐窝型(Ⅲ型)1例。④鼻腔鼻窦息肉型(Ⅳ型):此型中常见到上颌窦腔内液-气平面,是正常分泌液体的聚集,并不总是说明有急性炎性反应;另外也常有鼻中隔及筛泡壁有骨质吸收。如果鼻息肉范围比较广,术后易复发,鼻内镜的手术范围及难度较Ⅰ、Ⅱ、Ⅲ型大。⑤特发型(Ⅴ型):炎性反应表现不属于以上Ⅰ~Ⅳ型,而是在鼻窦内有随机性病灶,表现为鼻窦内的黏膜囊肿或局限性黏膜增厚,鼻内手术难度因病灶大小及部位而异。⑥混合型(Ⅵ型):本组29例,占21.0%,其中:Ⅱ型加Ⅲ型最多,共21例,Ⅰ型加Ⅲ型8例。混合型在鼻窦炎中较为常见,所以在诊断Ⅱ型时应仔细检察,确定是否合并Ⅲ型,以使鼻内窥镜手术更彻底清除炎性病变。
[1]周阳泱.与FESS相关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及变异的CT 表现[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2003,26(3):138.
[2]史晓瑞,龙顺波.慢性鼻炎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