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问题及思考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2013-02-19涂兴平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涂兴平, 方 波, 谢 前

(重庆忠县县委党校,重庆 忠县 4043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1]。这个理论科学阐述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加强基层党组织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2]。2012年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为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笔者在对重庆市忠县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参阅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其他著作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分析

目前,重庆忠县共有党员40 093名,基层党组织1 411个,党员队伍素质整体较高,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但不可否认,忠县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从对基层组织建设年调查摸底的分类定级情况来看,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好的占19.8%,较好的占38.2%,一般的占27.0%,差的占12.0%,软弱涣散的占3.3%。软弱涣散党组织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少数基层党组织班子工作不力

第一,个别村(社区)民主决策意识不强,落实工作主要靠“三职”干部相互打个电话、通个气,党组织生活和党内议事制度落实不够好。对村(居)里的重大事务和财务状况没有及时公开或公告,影响了群众参与监督村(居)务的积极性。第二,个别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企业主之间不团结,工作关系不协调,导致班子成员形成派别,工作无法形成合力。如原粮食系统三峡运贸公司党支部党组织书记与企业主之间因工作上的误会而相互猜忌,导致党建及公司营业均无法正常运行。由于受家族观念、宗派势力的影响,有的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之间存有私人恩怨,导致工作不配合。第三,少数村(社区)班子成员致富的意识较强,而带领群众致富意识严重不足。由于个别干部有自己的经济实体,经常人不在村,党员群众有事找不到干部。第四,个别基层干部群众意识淡薄,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总想着为自己捞好处。有的基层干部把自己等同与一般干部,忘了身份,不能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影响较坏。个别村(社区)干部在分配扶贫物资、确定慰问对象时,不同程度地存在优先照顾自己亲属的现象。少数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家族、小团体谋取利益,村官腐败、集体贪腐的案件时有发生。仅2011年就处理村干部7人,涉案金额20余万元。其中贪污受贿4人,侵占惠农惠民资金3人,在群众中影响较坏。

2.新兴“两新”党组织“空心化”情况严重

目前,各类非公经济组织以每月1%~2%的比例持续上升。受党组织建立及发展党员程序限制,党员流动性较大,部分党员不愿转接组织关系。另外,由于受企业改制、变更等影响,有些党支部刚刚成立,而党员员工已转行,不知去向,导致“两新”党组织稳定性差。如县非工委建立澜凯物业管理党支部,由于该物业公司经营不善,无法继续运行,导致党支部在而党员已流失;忠县腐乳酿造公司党支部,原企业21名下岗职工未及时转移组织关系,而现企业仅有1名在岗党员,造成名副其实的“空壳”党支部;忠县三峡风大酒店党支部,原有党员11人,因该非公有企业几经转让,导致原支部包括全部支部委员在内的9名党员离开该企业,不知去向,支部又无一负责人着手办理组织关系转移,导致无法撤销该支部。据统计,全县“两新”组织共有“空壳”党组织21个,占“两新”党组织的14%。其中,单建“两新”党组织16个,占“空壳”党组织总数的76.19%;联建“两新”党组织5个,占“空壳”党组织总数的23.81%。

3.组织生活吸引力不强,效果不好

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社区)“两委”经费紧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三会一课”的正常开展。在经济较好的村(社区)中,支部党员会给每个参会党员发5~10元的误工补助,党员对组织生活和活动就相对较积极。大多数村(社区)出现了“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党组织缺少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的局面,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另外,在机关里还存在以行政事务代替党组织生活的现象,大多数党组织学习一般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主要采用学文件、念报纸、谈体会等几种方式,大部分还是“以会代训”。这些传统教学方法老套、简单,容易使党员产生枯燥感。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不力,后继乏人

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并通过扩大人选范围、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工作待遇、开展绩效考核等途径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县各基层党组织书记引领所在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基层党组织班子不强、书记不力、后继乏人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1.年龄结构老化,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

当前,许多农村青年普遍不愿扎根家乡创业,“勤奋的上学去了,聪明的经商去了,健康的当兵去了,能干的打工去了”,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造成农村党员发展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班子配备更是捉襟见肘。在全县318名村党组织书记中,30岁以下的6人,占1.9%;31岁至40岁的78人,占24.5%;41岁至50岁的144人,占45.3%;51岁至55岁的59人,占18.6%;56岁以上的30人,占9.4%,平均年龄46.2岁。相比而言,社区书记配备情况较好,在4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31岁至40岁的9人,占19.1%;41岁至50岁的29人,占61.7%;51岁至55岁的8人,占17.0%;56岁以上的1人,占2.1%,平均年龄43.1岁。 在官坝镇赛马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中,50岁以下的只有1名。年龄结构老化使部分党组织书记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全县各乡镇普遍都存在村、社区干部后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现象,能保证常年有3~5名后备干部的村很少。个别乡镇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的方式储备村级后备干部,但自愿报名人员不多,导致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后继乏人。另外,由于绝大多数“两新”党组织的负责人是兼职,不仅要负责繁重的行政工作事务,还要负责党务工作,并且由于该岗位工作要求高,压力大,而待遇却未增加,工作上的付出和回报比例失衡,因而使得岗位本身吸引力较弱。如东方农药公司党支部书记承担着西南片区农药的销售任务,还要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一个萝卜几个坑”,使党建工作无法抓实抓牢。

2.少数基层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创业激情

少数党组织书记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局限,习惯于传统的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上级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理解不透彻,不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和工作部署,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照抄照搬。大多数党组织书记上任时都想干一番事业,但因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工作经费欠缺,想干事却干不成事,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信心和工作积极性。也有个别党组织书记认为,村(社区)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少,没有竞争对手,缺乏工作压力,没有创业动力。在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型、创业型带头人相对缺乏。

3.“两新”党组织书记待遇无制度保障

全县“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的待遇在制度设计上处于空白状态,由“两新”组织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解决。市、县均无“两新”党建专项工作经费。大多数“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处于有职位但没有实际操作力度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没有经济支配权,凡事得看企业主脸色,要根据企业生产效益决定是否开展党建活动。一些企业主对党建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不了解,心存疑虑,对建立党组织不理解、不情愿甚至抵制。如某船舶企业主对党认识不足,缺乏为党组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党建工作基本条件的主动性。在“两新”党组织中,建立了活动开展保障机制的仅13个,占8.6%;党组织书记有独立经济支配权的仅2个,占1.3%。由于无独立经济支配权,“两新”党建工作推动较困难。目前,“两新”党组织中仅有星博化工党委和海新集团党委建立了党务工作激励机制。

4.村干部离任后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干部的养老问题成为他们关注最多的热点问题。2011年,忠县花大力气解决了离任村(社区)干部的生活补助问题。由于有的离任村干部在任时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村组建制调整后管理范围变大,村(社区)干部工作责任增大,日常性事务繁多,村(社区)干部用于村级事务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几倍,基本上是全脱产干部,无暇顾及家庭生产,导致离任后经济较为窘迫。极个别的甚至还不如“五保户”和“低保户”。由于政策限制,村(社区)干部不能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只能按农村居民标准购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每年交100~900元的养老保险费,60岁后每月可领取80~180元/月的养老金。受各乡镇财力限制,全县只有官坝镇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村(社区)实职干部自筹一点的方式购买了此险。由于缺乏稳定的激励村干部的政策措施,村党组织书记难选难留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忠州镇社区党委下辖党支部书记待遇一直未落实,目前仍由乡镇自行解决。

(三)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员管理难度增大

1.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严重

全县共有党员40 093名,35岁及以下党员3 939名,占党员总数19.82%;36至45岁党员5 787名,占党员总数14.43%;46至54岁党员5 507名,占党员总数13.74%;55至59岁党员4 546名,占党员总数11.34%;60岁及以上党员20 314名,占党员总数50.68%。农村党员老化现象尤为突出,全县35 580名农村党员中,55岁至59岁的4 01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1.28%;60岁及以上党员19 446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4.65%。石黄镇共有农村党员676名,其中40岁以下的144名,占21.3%;70岁以上的144名,占21.3%;80岁以上的25名,占3.7%。官坝镇赛马村共有未外出党员139名,其中50岁以下的2名,占1.4%。

2.部分流动党员组织涣散,管理难度大

全县登记在册的外出流动党员共有5 155人,占党员总数的12.86%。这部分党员居无定所,无固定工作单位,流动频繁,对其进行教育管理面临“五难”。第一,去向掌握难。一些党员不给党支部报告就外出,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还有的由于务工地点变动频繁,甚至连其家人对其去向都无从知晓,党组织对其去向更没办法掌握。第二,管理到位难。由于外出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再加之很多流动党员在外出时不转组织关系,不开具党员介绍信,不持流动党员证,给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部分党组织没有严格执行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在党员外出时没有进行行前教育,外出后又疏于联系,使得针对这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难以开展。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嫌麻烦,不愿管也不想管,出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盲区”。第三,活动开展难。一些流动党员远离党组织,流动时间又较长,即便在春节等传统节假日时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组织活动,流动党员组织生活难以落到实处。流动党员多数从业于非公有企业,不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大部分业主和企业老板不是共产党员,因而对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知之甚少,不支持流动党员组织活动,甚至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第四,作用发挥难。外出务工党员大多数从事脏、险、累、重等体力劳动,一部分流动党员只顾拼命挣钱,忘记了履行党员义务;有的长期不缴纳党费,很少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或向家乡传递致富信息,没有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五,关系转接难。部分党员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说不准,没有稳定性,组织关系转来转去麻烦;有的在本企业是兼职,转关系怕被原单位知道;有的党员认为下岗了,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而且已经长时间没过组织生活,自己不知道组织关系在什么地方;还有的认为组织关系留在居委会稳当,党费交得少,只要定期回村(社区)交党费就行,有的甚至是由其家属代缴党费。如县红滨医院党支部、县爱德华医院党支部、永丰镇团丰农业公司党支部书记的组织关系均不在现支部。在全县“两新”党组织中,未转接组织关系党员的共有951人,占“两新”党员总数的25.19%。其中,社会团体党员占37.96%,民办非企业单位党员占28.49%。

3.基层党员文化素质不高,帮带能力弱

全县党员队伍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0.36%,绝大多数是农村党员,并且相当一部分是病残和文盲,活力严重不足,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从调查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8%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一些老党员包括机关离退休党员干部沉迷于怀旧情绪中,不能正确看待党员干部队伍的发展主流,不能正确看待个别党员违纪违法现象,时常发出“世风日下,今不如昔”的感叹并四处宣传,影响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4.少数党员党性观念缺失,不履行党员义务

部分党员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个人发家致富,“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连开个支部党员大会都要补助,而且补助标准不断升级,党员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无法体现。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成了有空就参加、没空不参加的“季节”党员,平常很少甚至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名义”党员及外出多年不归仅按年缴纳党费的“风筝”党员。更有甚者,个别党员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发误工补助就参加,不发就不参加,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个别村(社区)党员素质不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特别是有的离任老党员干部,不但不带头推动农村工作,甚至起反作用。如乌杨镇青岭社区离任干部,为了私利鼓动村民,阻碍海螺公司车辆正常运输。部分“两新”组织党员往往将做好本职工作、获得合理薪酬作为工作目标,存在“单纯雇佣思想”,只追求现实经济利益,淡化了党的宗旨意识。甚至有的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耽误自己的工作时间,影响自己的收入,逐步成为“自由党员”“隐形党员”。部分机关退休党员为了少缴纳党费,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社区活动,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基层组织运行困难

1.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调研发现,部分村(社区)因为修建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公路等基础设施而拖欠的工程款及村干部报酬等债务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集体经济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中,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得到很好落实,而大多数村(社区)干部忽视了在条件具备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也主要为塘库、果园承包租赁、门面出租等,形式单一,收入微薄。另外,基层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偏弱。部分村(社区)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不够,工作精力牵制在行政事务上,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在走访中,洋渡镇政府一名机关干部概括了村(社区)干部工作状态:60%的精力抓房屋土地确权、社会扶养费征收等上级布置的任务,20%的精力处理矛盾纠纷,10%的精力开会,10%的精力考虑村级发展。同时,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发展能力不足。从问卷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全县28个乡镇365个村(社区)的党组织,有集体经济收入的54个,占14.8%;无集体经济收入的311个,占85.2%。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最高的2万元,最低的100元至200元;负债的村有136个,占37.3%,最高负债165万元,最低负债0.5万元,负债20万元以上的村98个。由于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负债较多,导致村级发展资金较匮乏。如新生镇12个村(社区)中,负债的有8个,负债高达122万,仅胜利村就负债高达42万;黄金镇共9个村,负债的6个村,合计负债350万元。最高负债为小河村,高达165万元。

2.基层组织阵地还存在“空白点”

在农村阵地方面,在全县318个村级公共服务阵地中,已有299个完成新建或改扩建并投入使用。受历史遗留问题、重大项目投资等影响,目前还有19个村未完成。如磨子土家族乡由于受邓强华案影响,2011年新班子到位后才开始修建;乌杨镇文峰村受海螺工业园区征地拆迁影响一直未选到合适位置,靠租赁农户房屋办公、开展活动,按县领导指示,正与乌杨镇及园区办协调之中。一些公共服务阵地外观风貌与周围居民点风貌不一致,室内标识制度牌规格不一,杂乱繁多。个别公共服务阵地管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社区阵地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区合并、撤村建社区、外来流动党员增多等使居民区党员数量骤增,党员活动场所和设施明显不足。大多数社区党组织选举、开展活动等只能借用其他单位的活动场所。在10个城市社区中,仅十字街社区党委党员活动室可同时容纳本社区全部党员开展活动。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及建设管理的通知》(渝府发〔2005〕86号)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工程建设方案不予批准,对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的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不予验收,切实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受部分开发商利益驱使和部门之间衔接沟通不够的影响,大多数社区党组织未得到工作保障性用房。在“两新”组织阵地方面,有固定活动阵地的“两新”党组织79个,占已建“两新”党组织的52.67%,覆盖率较低,电教设备、活动器材等硬件设施明显不足。多数党组织因经费投入不足、阵地设施较差、服务手段陈旧、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活动载体缺乏新意和活力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3.基层组织运行困难

在经费上,多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日常办公经费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设备设施维护费用只能靠财政支持。全县财政划拨的村、社区办公经费分别为8 000元和10 000元,市一级政府对此也无专项匹配资金。另外,公共服务阵地规范化、形象化的建设和改造所需资金更多。因此,很多村设备设施坏了无钱维修、更新,更无钱进行规范化建设。多数“两新”党组织能够掌控和运用的党建资源主要来源于党费返还、党员捐助等。

在管理上,因目前村(社区)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多数村干部不会使用电脑。大多数村是在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在承担公共服务阵地的资料整理、设备维护等工作。但由于村官2~3年后转正离开,加之每年村官名额有限,又不能及时补位,导致管理资料无法移交,管理工作脱节。

(五)个别行业党组织管理不顺,党建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1.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

一些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作为“副业”,没有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部分行业党组织对党建工作“会上说要管,抓时很少管,忙起来不管”,对党建工作情况不清、底数不明。一些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少数机关党组织甚至认为党建是“虚功”,短期内难出成绩,而经济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做一样、见一样”。因此,部分负责人对党建工作往往是支持少、投入小,工作浮在面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单纯以“硬件建设”代替开展活动、以“制度上墙”体现工作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部分行业党组织抓党建工作仍停留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上,对党建工作责任制如何落实的问题,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缺乏科学、系统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对党建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不够,致使工作上不了台阶。一些乡镇、部门对下级或所辖的党组织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无法定期开展工作督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2011年之前,全县28个乡镇中只有12个乡镇制定了较为科学、完善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而对工作推进不力、矛盾较多、群众意见较大的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没有及时调整。

2.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措施不力

少数县级部门单就各自的工作范围和业务领域的内容推动“两新”组织的发展,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两新”党建工作考核激励未形成有效机制,“两新”党建工作涉及单位部门相对较少,在党建工作考核中难以平衡,导致少数企业在抓“两新”党建工作上缺乏足够动力。全县共有“两新”组织29 430个,已建党组织150个,仅占0.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个,已建党组织37个,党组织覆盖率52.86%;规模以下企业1 773个,已建党组织60个,党组织覆盖率6.98% 。微型企业1 209个,个体工商户26 108个,均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社会团体1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2个,各建党组织1个,党组织覆盖率分别占0.9%、0.6%。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个别业主对党组织建设持冷漠和观望态度,有的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不了解,存在三怕思想:一怕党组织建立后,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削弱和制约业主的权利;二怕党组织活动过多,影响正常生产,加大管理成本;三怕党组织建立后,对解除党员的劳动关系产生制约,增加自身负担,因而对建立党组织缺乏理解和支持。这些都直接影响“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

二、加强新时期执政党基层党建工作的紧迫性和理论依据

(一) 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存在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党的理论建设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五大建设”中的组织建设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和保障,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在整个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这项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目前,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许多问题,如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书记领导不力,队伍老化,经济困难,管理不顺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了党执政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理论依据

十八大报告为如何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一,强化农村、城市、社区、非公有制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我们党有八千多万党员,大部分都生活在基层农村、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这些人既是党员,又是普通群众,党的先进性主要依靠他们在群众中树立起来。而发挥基层党员的作用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上级党组织与普通群众的联系主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如果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力,党组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新时期、新阶段,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创新党支部设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深入分析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总结经验,分类指导,巩固已建立的党支部,减少党组织的空白点,尽快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全社会[3]3。

第二,要加强党组织队伍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我党很多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不足,素质不高,修养不够,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发挥基础党组织作用的关键环节。

第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前的党组织主要是管理型组织,党组织不仅要管理党员,还要管理普通群众。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更要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目前,许多党员干部和党组织这一观念比较淡薄。因此,新时期重提服务人民、服务群众很有必要。

第四,要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

第五,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时期,流动党员成为基层党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在他们中间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第六,重视提高党员质量,优化党员结构。党员质量是关系到共产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党党员人数众多,当前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扩大党员队伍,而是如何提高党员质量,建立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结构。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理顺隶属关系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责任

第一,要以行业主管部门为纽带,调整和理顺“两新”党组织的隶属关系。由县委“两新”工委牵头,组织非公工委和行业“两新”党组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全县的“两新”党建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协调,解决“两新”组织归口多、体制不顺、工作难开展等问题,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归口行业、单位党组织要加强对所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探索“两新”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组织生活双重开展”的办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在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中,将县内建筑企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工业和非公企业、交通运输行业党组织分别划归县城建委、县交委、县商务局、县经信委管辖。

第二,要按照归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并理顺对私营、个体经济组织党组织的管理和关系。由县非公党委(工商局)牵头,各乡镇党委配合,指导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个体劳动者集中的地方,有3名正式党员以上的建立党组织。对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党员按行业或从业地点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由县非公党委(工商局)领导,或由县非公党委(工商局)确定其隶属关系。

(二)实施“标杆工程”,加强党员服务、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实施“标杆工程”,建设先锋模范队伍

从2013年开始,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一把手”领导干部中实施“标杆工程”,将“标杆工程”作为深入持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此项工作将 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实施“标杆工程”中,规范“一讲二评三公示”,严格落实“设岗定责、依责承诺、日常记实、逐个点评、结果公示”五个环节,调整、充实“一讲二评三公示”的承诺、践诺内容,逐级分解并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把创先争优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2.严格把握标准,坚持高质量发展党员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拓宽领域、重在一线,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探索创新、健全机制”的总体思路,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严把“德、才”标准关,坚持向生产工作一线倾斜,向优秀青年倾斜,注重培养和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农民工及优秀青年入党,逐步解决党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问题。

3.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党性观念

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党校培训、支部学习、支部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并加强对党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技能培训。一是组织广大基层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3]41。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把机关党员培养成业务能手,把“两新”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农村党员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

4.严格管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在农村,各乡镇党委结合老党员生活补贴发放工作,要求党员亮明身份,设岗定责,提高党员参与村(居)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按照中央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的要求,报请市委组织部同意后,选择部分基层党组织作为开展党员登记工作试点,畅通党员出口。由县组织部牵头,乡镇党委、县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实施,实行流动党员社区管理,以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村镇等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对社区内因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或因其它原因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实施统一管理。

5.注重关怀,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认同感

各基层党组织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采取“双培双找”、12371电子化管理、网络媒介联系等方式,了解党员需求与困难;建立并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4]。

(三)以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管理

1.优化选拔任用机制,选优配强书记队伍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带头跟党走、带头发展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维护和谐稳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的“五个带头作用”,基层工作才会更加巩固,党的事业发展才大有希望[5]。县委组织部牵头进一步完善“六个一批”选任机制,打破资历、身份、行业、地域等界限,不拘一格选拔基层党组织书记。县委组织部和各乡镇党委下大力气对工作能力较差、群众意见较大、不胜任现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从机关下派;有合适人选的,可通过“公推直选”产生,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有危机感、紧迫感。另外,建立帮带长效机制,定期选派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行业系统党组织书记兼任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的“第一书记”,协助基层党组织的整改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

2.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县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将基层党组织书记、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整体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高质量完成纳入今年培训计划的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创新培训班。各乡镇和县级各相关部门定期推荐、选派部分优秀村(社区)、“两新”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学习和考察。

3.建立考核管理机制,激发工作激情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规范村(社区)干部工作职责,让村干部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村干部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行在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的70%按月发放、30%实行绩效考核的管理办法,拉开档次,奖勤罚懒,充分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对工作干得好、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群众口碑好的党组织书记,优先考虑年终奖励、评先评优、安排外出学习考察,让干得好的干部有“想头”。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推进不力、群众口碑差,年度考核排名末三位的党组织书记,第一年进行诫勉谈话,第二年进行职务调整,让干得差的有“怕惧”。同时,还要严格落实离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民主评议制度,各乡镇要在每年年底组织村“两委”成员和10~20名党员群众代表,对离任村干部发挥作用情况开展民主评议,评议不合格的暂缓或不予发放生活补贴。县委组织部和各归口行业单位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并建立“两新”党组织书记工作补贴机制。

4.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拓展村(社区)干部成长渠道

各乡镇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每村(社区)至少有2~3名后备干部的标准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定期考察,动态管理,确保事业后继有人。县委组织部研究制定拓展村(社区)干部成长渠道政策,积极向市里争取增加在村(社区)干部中招录公务员名额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公开招录村(社区)干部进入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公开选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提高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狠抓支部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1.认真排查、整改党支部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基层党支部要按照基层组织建设年的五个步骤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当前,要认真清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照“五个好”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提高方案,扎实抓好整改和落实工作,每个党支部至少整改2~3个突出问题。另外,还要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联系人制度,做到所有村、社区、“两新”组织和其他领域等次评定为“较差”“软弱涣散”的党组织都有党员干部联系。

2.探索开展城乡互动的开放式组织生活

要积极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将村级联合党委和县级扶贫集团职能进行有效整合,并依托28个扶贫集团,促使帮扶集团各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让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深入基层,与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城市党员到村、“两新”党员到社区、农村党员进城过组织生活;开展送党课下乡活动,促进城乡组织生活交流,各基层党组织坚持和改进“三会一课”制度。县级各相关部门党组织和各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要打破城乡领域界限,接纳进城务工党员过组织生活。

3.不断加强基层党支部自身建设

在农村,各乡镇党委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为统揽,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大力开展“双优双带”(优化领导班子、优化党员队伍,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活动,全面落实“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在城市社区,忠州镇党委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目标,实施以社区党建区域化和服务居民群众、服务社区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一化两服务”行动,大力加强“三有一化”建设。在“两新”组织中,由县委“两新”工委牵头,各归口行业单位党组织围绕“与党一心、守法经营、科学发展”的目标,以强组织为基础,以管党员为核心,以起作用为指针,以健全制度为重点,大力实施建组织扩大覆盖面、建机制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双建”行动。在机关,由县直机关工委牵头,各级机关党组织要以“提高践行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执行力”为主题,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主线,继续围绕“三增强三提高”[6],扎实开展以“抓教育学习、提升执行意识,抓作风转变、提升执行效能,抓固本强基、提升执行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抓三提升”活动,积极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推进机关党建工作走前头,作表率。

(五)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展示基层党组织良好形象

1.抓村级阵地

县委组织部、县城乡建委、规划局、财政局、机关事务局等相关单位参与打造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点,作为全县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样板。要对公共服务中心设置的现有标识制度牌进行清理,制定《忠县村(社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物化效果展示基本规范标准》,指导各乡镇开展公共服务中心规范化和示范化建设,对市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由财政给被评为市县基层党建示范点的公共服务中心一次性奖励5 000元。

2.抓社区阵地

依据忠州镇党委《“红岩家园”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三有一化”要求,加快推进“红岩家园”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由县城乡建委牵头,县国土房管局、县规划局、县民政局等部门配合落实忠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忠县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社区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征集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忠府发〔2008〕41号)的要求,凡新建、改(扩)建住宅小区由开发建设单位按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并与项目建设地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无偿提供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协议。

3.抓“两新”党组织阵地

由县委“两新”工委牵头,各归口行业部门落实,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采取资源整合、企业自筹、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两新”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帮助党员数量较多、条件具备的企业建立相对固定的党员活动场所,探索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与“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共用、资源设施共享的管理办法。对“两新”组织集聚的区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区域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党群活动服务中心。

(六)建立基层党建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1.完善“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

各部门、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就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分别向上一级党委进行专项述职。同时,各部门和乡镇党组织书记也要向常委会汇报党建工作,每次常委会安排2~3个部门和乡镇党组织书记向常委会汇报党建工作,争取届期内轮述一遍。各级政府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向同级党委述职。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部门、乡镇、村(社区)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议,将基层党建工作实际成效作为部门、乡镇、村(社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实绩评定的内容和标准,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逐步形成抓党建工作的动力机制。

2.完善考核办法

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和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平时抽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的制度,年度考核结果与评比先进挂钩,与党员干部年度目标管理奖惩挂钩,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真正成为硬任务。

3.加强基层党建人、财、物保障

县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四有”保障机制的意见》,实现基层党建工作有人理事、有钱办事、有阵地议事、有制度管事。按照市委要求,提高村、社区党建工作和活动经费标准,逐步解决城市社区党委下属党组织及“两新”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待遇,通过税前列支、财政支持、党费返还、党员自愿捐助等途径,填补“两新”党组织无经费保障的“空白点”。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4).

[2] 郭声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夯实党的执政的组织基层 [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2.

[3] 党支部工作实务编写组.党支部工作实务[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4] 郑绍保.基层党组织工作怎么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5.

[5] 佚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4).

[6] 佚名.重庆市机关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要点[EB/OL](2012-04-06)[2013-04-01]. http://www.12371.gov.cn/html/zqdj/jcdj/dzjg/2012/04/06/085749162658.html.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