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活动研究综述

2013-02-17

关键词:出版事业根据地报刊

范 军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所谓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权为依托的战略基地。抗战后期亦称“解放区”。它是抗日游击力量赖以存在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挺进敌人后方,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在华北地区,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八路军进入五台山﹑太行山等地;1938年,又由山西分兵东进冀鲁豫平原﹑齐鲁平原和冀中平原,并北进至绥远的大青山地区和河北东部。在这些地区,八路军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山东地方党组织于1937年冬领导平津流亡学生和当地农民群众,在徂徕山等地进行武装抗日,并于1939年与进入山东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共同创立以泰山和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华中地区,新四军于1938-1940年间在长江两岸广泛发动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浙东﹑皖中﹑鄂豫皖等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华南地区,1938年10月以后,共产党领导人民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后改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东江抗日民主根据地。1939年2月,日军侵入海南岛,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琼崖独立总队,在澄迈县山区建立民主根据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创建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江﹑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等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2 000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锻炼了人民军队,培养了革命干部,教育了人民群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全国的解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八年抗战期间,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出版工作。根据地的出版活动既是我们党领导的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又是一条独特的抗日战线,有力地配合了反侵略的武装斗争。从1937年下半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辟的民主根据地创立出版发行机构、办报刊、出书籍,文化出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那个时代出版事业的中心和重镇。因另有专文探讨延安出版业,此文不再重复论列,但不可避免也要涉及到。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共党史、革命出版史研究的深入,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活动的探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出版了几十部相关著作。这里,我们从几个重要方面对有关成果予以梳理,目的是总结成绩和经验,以利进一步推动中共出版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根据地出版事业的整体性观照

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史的多种著作,都在相关章节中涉及根据地新闻出版活动,但基本上是作为大文化的一部分,与教育卫生事业等一起简要论及。但在近些年刊行的中国现代新闻史、出版史论著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出版活动受到高度重视,并有足够的篇幅进行全面、充分的论述。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综合研究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事业的专著。但在已刊行的中国出版史论著中,对抗日根据地活动进行整体性探讨的章节还是不少的。其中,最早的要数张召奎的《中国出版史概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该书第六章第一节为“人民出版事业在民族战争中壮大”,作者论述的内容包括了“解放区书刊在抗战中兴起”、“抗战时期革命文艺书籍的出版”以及“新华书店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较简略,但论述的角度还是有特点的。

20世纪90年代付梓的几部中国出版史著作,对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事业均有涉及,但份量不同。张煜明著《中国出版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肖东发主编《中国编辑出版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基本只提及抗战时期的延安出版业。吉少甫主编《中国出版简史》(学林出版社,1991年)则在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出版工作”中,专门设立一节(第五节)讨论“解放区和根据地的出版工作”。除延安外,作者还对晋察冀、晋西北、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出版文化活动有比较系统的探讨。这种在综合介绍基础上的分区探究,成为了此后同一问题研究的一种基本模式。

新世纪以来,中国出版史研究向纵深推进,有关抗日根据地出版事业的研究也不例外。叶再生著《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华文出版社,2002年)在卷三中,特设第十二编“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用了整整7章170多页的篇幅,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包括延安在内的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单独成章的除了延安出版业,还有:山东抗日敌后根据地出版活动;晋察冀的出版活动;晋冀鲁豫敌后根据地;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区。就其篇幅而言可独立成一小册子,就其区域来看包括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根据地,而史料的丰赡,叙述的精详,都是超迈前贤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姚福申著的《中国编辑史》(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该书第九章“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编辑出版事业”,既有大出版史的共性,又带有比较突出的“编辑史”个性特色。比如作者谈到当时文艺作品的编辑工作特色,根据地的编辑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及编辑校对工作、装帧设计工作的特点,等等。

吴永贵主编的《中国出版史》(下)(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出版活动写进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要言不烦,言简意赅。而王余光、吴永贵合著的《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在抗日根据地出版事业研究方面,也应该说具有了集大成的性质。作者详细论述了延安、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华中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出版文化事业,观点鲜明,脉络清晰,资料丰富。作者在分述各根据地出版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特点和规律,指出:“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的出版活动,是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表现在出版物上,承接了苏区出版物注重政治的特点,带有鲜明的党性特征,党报与党刊、党的领导人著作、党的政策文件、党的历史文献、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当作出版的首要任务,成为根据地出版物的重中之重。为现实政治服务,为军事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需要服务,贯穿着各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的全过程,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抗战文艺作品,那些为人民军队建设而印制的教材……无不体现了那个战争年代,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党的出版物所具有的品质和特性。正是其蕴藏着强烈的时代政治精神,使之与大后方出版业和敌占区出版业区别开来。以延安为代表的根据地出版事业,凝聚成一种出版传统,对抗战胜利后的各解放区出版事业,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出版事业,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里,作者比较准确概括了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的时代特点、历史价值,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它在中国出版事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而其他有些著作,往往在概括与提炼方面显得薄弱。

综合性地论述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事业发展的文章并不是很多,且多以延安为中心来进行探讨。赵晓恩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1936-1947)》分5期刊载于《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1-5期)。该文以延安为中心,而关注的视野是向全国辐射的,既涉及到延安以外的革命根据地的出版情况,也对国统区中共领导的出版工作有所论述。文章第六部分“协同和支持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展出版发行工作”,对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晋绥边区、华中抗日根据地——苏皖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东北革命根据地,都有深入细致的论述。因此,该文是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出版史的全景式描绘,而对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亦比较到位。孟庆春、王占波的《中国共产党出版史探赜:抗战时期》(《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虽然论及根据地出版活动,但属于蜻蜓点水,略显浮泛。吴永贵、李雅的《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根据地出版事业》(《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第12期)研究思路与赵晓恩相近,但更加概括和精练,其基本材料与观点在前举《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得到体现。

二、根据地出版活动的区域性探讨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建立的十多个民主根据地都程度不同、各有特色地开展了出版文化活动。就某一个或几个根据地的出版工作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最为丰富的。其中既有一些史料扎实、论述全面的专著,也有不少专题性论文。著作方面要说明的是,有的研究时段跨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甚至更长一些。这里,我们重点介绍部分代表性著作和文章。

《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委会合编,199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历时10年,前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本书概括地反映了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事业发生、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通过对新闻出版史的叙写、研究,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制订的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清楚地看到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以及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作用。附录有《晋察冀边区部分出版物目录》、《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事业部分历史资料》。书前有书影、历史照片等近40幅。

《华中解放区出版事业简史》,周天泽等著,199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南京、上海解放为止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新老军部、一至七师、浙江纵队以及苏中、苏南、苏北、皖东、豫皖苏、浙东、皖江、淮南、淮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出版事业发展历史。

《晋绥边区出版史》,山西省出版史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晋绥边区出版史》编委会合编,199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晋绥边区是七七事变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由晋西北、晋西南和大青山(绥蒙区)三个大区组成,共存在了12年(1937-1949)。本书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晋绥革命根据地出版历史概貌、记述边区新闻出版工作者业绩的专著。全书除“前言”外有11章,主要涉及以下问题:晋绥边区出版事业概况、抗战初期的出版事业、《晋绥日报》及报社的书刊出版工作、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和《晋绥大众报》、《战斗报》及根据地部队的其他出版物、晋绥边区的其他报刊、边区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大青山及绥蒙区的出版活动、晋绥边区的印刷事业、图书报刊的发行工作。书首有16页珍贵的照片、书影等。书末附《晋绥边区出版大事记》、《晋绥边区部分报刊简介》、《晋绥边区出版的部分书目》等。

《晋冀鲁豫边区出版史(山西部分)》,姚文锦等编著,200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力图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为指导,概括反映边区出版事业发生、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太行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出版事业概况,《新华日报》华北版,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太行根据地的印刷事业,太行根据地的发行工作等。全书分为太行篇、太岳篇。附录有相关文件、文章和出版史料。书前有历史图片、书影等6页。

《山西革命根据地出版史》,齐峰、李雪峰著,201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齐峰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西出版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山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晋绥、晋察冀、太行、太岳等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出版事业全貌。作为一部研究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地方出版史专著,本书中有许多珍贵的出版物图片、资料属首次挖掘整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研究》,田建平、张金凤著,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及物质极度匮乏条件下,出版了大量的报纸、图书与杂志。其中《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以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历程尤具代表性。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业,创造了世界出版史上艰苦卓绝的奇迹,“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玫瑰坨上出日报,壮怀激烈。《晋察冀画报》的出版,历尽艰辛。《毛泽东选集》平装本与精装本的出版,呕心沥血。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业从内容、文本、语言表现到装帧形式,均体现了鲜明的抗战主题及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特色。该书分10章勾勒和论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史。具体纲目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出版思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纸;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报纸的传播效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期刊;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的主要书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编辑人物;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版权思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电台和通讯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发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印刷技术及其改进。这里还要特别提及的是,两位作者还刊行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在研究方法、视角、重点上与前书又有所不同。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些专门的研究论著都是近20年来出版的,它说明对根据地出版活动研究的日渐成熟和日益受到重视。其实,就某一个或几个根据地的报刊、印刷,甚至某一种日报进行历史勾勒的著作还不少;另有一些某一区域根据地专史类专著如《华中抗日根据地史》、《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等,或将新闻出版列入文化范围论述,或有专门章节讨论。这些,我们将在后面讲专题性研究成果中有所论及。

区域性根据地出版业研究的文章真还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列举若干:张振和、柳建敏的《冀鲁豫解放区出版事业的创立与发展》(《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童文建的《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根据地党的出版发行工作》(《浙江出版史料》第三辑,浙江出版史编委会印行,1989年);孙玉祥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出版简史》(《新闻出版史料征集简报》第8期,1989年,收入吴道弘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王克的《抗战时期安徽解放区的新闻出版事业》(《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张方荣的《抗战时期苏南根据地新闻出版的艰苦创业》(《江苏出版史(民国时期)学术讨论会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力的《晋冀鲁豫新闻出版史探源》(上、中、下)(《新闻出版交流》1996年第2、3、4期连载);李刚的《晋绥边区新闻出版事业概况》(《出版史研究》第四辑,叶再生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孙玉祥的《晋冀鲁豫边区新闻出版概述》(《出版史研究》第六辑,叶再生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孔凡仲的《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图书出版业》(《党史纵览》2000年第3期);梁春芳、胡彦学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出版活动》(《出版博物馆》2011年第1期)。我们注意到,一些比较大的、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都有相关的综合性研究论文,有的根据地还有多篇文章对其新闻出版事业从不同角度与侧面予以讨论。因为抗战胜利到今天时间还不久远,史料的保存与搜集相对难度不是很大,甚至有些当年的新闻人出版人还在世,因此大多数文章资料丰富可信,论述全面深入。对一个个根据地的专门研究,有如战争时期的“各个击破”,有利于对抗日根据地出版事业总体研究的推进。

三、根据地报刊史的重点突破

有关抗战时期报刊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十分丰硕的。从新闻史角度探讨根据地报刊发展的著作与论文数量很多,诸如《中国新闻通史》、《中国现代新闻史》、《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一类史著,大多有专门章节探讨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与新闻思想。我们知道,根据地的新闻业除了通讯社、电台等,最主要的还是报纸和刊物。一般讲,新闻史侧重内容,出版史侧重形式,事实上内容与形式总是难解难分的。这里,我们来看看根据地报刊史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情况。

对根据地的报刊研究,以著作方式呈现的成果集中体现为报纸专史,其中包括:《拂晓报史话》(杨居人执笔,新华出版社,1987年),《楚天号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鄂豫边区革命报刊》(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湖北日报社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晋绥日报简史》(本书编委会编著,重庆出版社,1992年),《冀鲁豫日报史》(本书编辑委员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华南抗战号角〈新华南〉》(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冀南日报史(1939-1949)》(河北日报社《冀南日报史》编辑室编,河北日报社印行,1999年),等等。下面我们再重点介绍两种代表性的报史著作。

一是《晋察冀日报史》,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陈春森著,199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晋察冀日报》是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创刊,伴随着晋察冀边区一起发展壮大起来的。它1937年12月创办,到1946年6月终刊。本书就是一本记述《晋察冀日报》上千名战地报人克服千难万险坚持游击办报的史书,是洋溢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革命精神的报史。编者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对晋察冀的重大事件和报社的多数大事,都有较翔实的记述。书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编辑思想、宣传报道内容、艰苦的历史进程和拼搏战斗的办报精神,集中表现了《晋察冀日报》的特色。书的后一部分是报社统管的各方面工作的专题史,比较详细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报社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全书16章101节,是根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日报》的发展历程进行分阶段编写的。

二是《大众日报史话》,陈鲁华著,199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先后为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华东局机关报。本书叙述的是《大众日报》从创办到1949年10月建国前的史实。全书22章,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大众日报》在这一时期宣传报道各项事业的成就和经验,记述了新闻采访、编辑、通讯、印刷、管理、发行各方面的改革、创造与经验。写作为叙事体,按时间顺序,以革命形势、斗争任务、重要转折分章,章内按同一时期重大事件、重要故事或同类问题分节。

根据地报刊史研究也有的不局限于某一种报纸或期刊的个案分析,而是集中对一个地区相关报刊进行综合论述。代表性的著作如《太岳新闻事业史略(1940-1949)》,太岳新闻史编委会、山西日报新闻研究所编,1991年书海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太岳根据地报纸、通讯社、出版发行方面的史料。这类成果以史料搜集和梳理见长,很有出版文化价值。

研究抗日根据地报刊的文章数以百计。除了个别全局性鸟瞰类文章如李宗泉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报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之外,大多是在区域上、类别上、内容上各具特色。有的侧重史料搜集,有的只是一般介绍,有的按区域探讨,有的分类别论述,还有的着眼于个案解剖,或者特殊类型报刊探析。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报刊史的内容。

对某个根据地报刊的综合研究文章,较有代表性的如:张之华的《排难创新的写照不胜不休的记实——介绍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报纸》(《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3期),康迈千的《抗战初期的冀中报纸》(《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3期),史育才的《太行地区的报刊出版工作》(《出版史料》第二辑,学林出版社,1982年),杜敬的《抗战时期冀中的125种报刊》(《新闻研究资料》1986年第1期),沈果正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报刊》(《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第4期),编者的《抗战时期安徽根据地的刊物》(《安徽出版资料选辑》第一辑,黄山书社,1987年),陈广相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号角——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主要报刊概览》(《党史纵横》1993年第8期),佚名的《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报刊》(《青年记者》2005年第7期),徐莉的《山西革命根据地党内期刊综述》,(《沧桑》2009年第6期),等等。

对根据地某些类型报刊的研究,有新意和特点的文章如:渥然的《回忆东北画报》(《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晓白的《游击队出版的报纸》(《新闻业务》1962年第4期),张西洛、李廷瑛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报纸义卖》(《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4期),佚名的《根据地画报宣传一览》(《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2期),佚名的《山东根据地画报的出版》(《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三辑,山东省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部1985年印行),黄志雄的《晋察冀边区的文学期刊》(《抚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柯愈春的《革命根据地的报纸增刊》(《新闻战线》1993年第7期),徐莉的《山西革命根据地党内期刊综述》(《沧桑》2009年第6期),等等。

至于具体的以一报一刊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数量更多,其中一些还是很有特点和学术价值的,如:周明、陈春森的《活在敌后对敌斗争的前线(一、二)——回忆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日报〉在反围攻、反“扫荡”中坚持出版的情况》(《新闻业务》1966年第2、3期),华嘉的《一件珍贵的新闻史料——介绍八路军出版的〈工农兵〉报》(《新闻战线》1980年第8期),戴邦、杨居人的《艰苦的岁月战斗的历程——回忆雪枫报》(《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2期),佚名的《根据地的第一本新闻摄影画报》(《新闻研究资料》1983年第2期),那逖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画报〉》(《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三辑,山东出版总社出版志编辑部,1985年),朱纯淳的《鲜为人知的〈江南〉和〈大众报〉》(《新闻记者》1987年第12期),裴荃香、丁竹的《晋冀豫〈鲁艺校刊〉创刊号介绍》(《文物季刊》1992年第1期),王贺新、都海虹的《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的传播渠道与策略》(《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等等。

四、根据地其他出版专题史的广泛探讨

其实,报刊史也是出版专题史的一种,因为它在抗战时期根据地出版事业中的特殊分量,我们前面把它拈出来专门进行了讨论。除了报刊史,还有图书史、印刷史、发行史、出版机构史等也有丰硕的成果。下面分门别类略加叙述。

根据地图书史研究的论文不是太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张志强、陈家新的《抗日根据地出版的鲁迅著作》(《鲁迅研究动态》1986年第12期),汪裕尧的《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版本考之一》(《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四辑,河北出版史志编辑部,1989年),青野的《华北联大的油印教材和刊物》(《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七辑,1990年),孙玉祥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战时读本〉出版的历史价值》(《出版史研究》第三辑,叶再生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张立的《解放区的出版物》(《收藏界》2003年第6期),焦光生的《罕见的抗战时期政治课本——〈政治100课〉》(《湖北档案》2003年第6期),奚景鹏的《关于苏中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的考证》(《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1期),樊太民、王沛郁的《一本珍贵的抗战史料〈战时新课本〉》(《中国老区建设》2008年第12期),等等。这些论文大多或者着眼于某一种书籍出版情况的介绍,或者侧重历史资料的考据,或者意在图书版本的辨析,皆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看有关抗日根据地图书史的研究还显得薄弱。

对于印刷史的探讨一直是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研究的一个重点。相关的专门著作就有数种,如《晋察冀边区印刷局货币印制简史》,国营五四一厂厂史印制史编辑委员会编,1986年印行。本书记述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货币印制从1937年12月到1950年1月的发展历程。《新四军五师暨鄂豫边区印刷事业史》,1993年湖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委员会编印。《抗币风云录:新四军暨华东解放区印钞史话》,燕平编著,1995年学林出版社出版。《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简史》,傅发永主编,1995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傅著是一本了解晋察冀边区印刷历史的极好的参考资料。内容从边区印刷局成立为始,上限始于1937年,下限截止于1949年。本书表述体裁由述、记、录、图、表、照等部分组成,以史为主体。附图为58种边区钞票的票版图样和其它银行的票样11种。《新四军印刷史集》,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委员会及丛刊社编,1999年学林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印刷事业概述”、“新四军军部及各师、地区印刷事业大事记”、“回忆录”。书中文章对新四军及华中根据地的出版、印刷情况作了有价值的整理。书前有首长题词、新四军军歌、新四军印刷厂厂歌。而能真正全面系统论述抗日根据地印刷史的著作是中国印刷史方面的专著,如《简明中华印刷简史》(张树栋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书是根据《中华印刷通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精编而成。该书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印刷业”专门有一节“中国共产党控制区的印刷业”,论述的范围包括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晋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此外作者还对根据地印刷业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他中国印刷史著作中,对抗日根据地印刷史也有所论述,不再一一列举。至于单篇论文则有张山明的《解放区印刷出版工作》(《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等等。

根据地发行史研究在一些综合的发行史著作中有所反映。高信成著《中国图书发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编“中国现代图书发行史”第三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书发行业”,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全面细致,具体涉及到:党中央对出版发行工作的亲切关怀;新华书店在延安诞生;各根据地新华书店的诞生;根据地的其他出版发行机构;根据地出版发行的特点。郑士德著《中国图书发行史》(增订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十章第五节“解放区出版发行事业”,论述内容包括:中共中央主管出版发行的机构;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中心;各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出版发行事业;解放区新华书店的优良传统。上述两书论述抗日根据地出版物发行状况及特点,视野比较开阔,范围并不局限于纯粹的发行工作。而单篇文章中涉及根据地发行史的也还有一些,如:史屏的《大众日报与文艺书刊出版发行事业——山东新华书店初建时期回忆片断》(《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呼中汉的《直南革命书刊的编印与发行》(《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四辑,河北出版史志编辑部,1989年),童文建的《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根据地党的出版发行工作》(《浙江出版史料》第三辑,浙江出版史编辑委员会,1989年),吴铭的《江北特委的出版发行工作》(《江苏出版史志》1990年第2期),等等。我们注意到,这类研究往往都是把根据地发行与出版结合起来探讨的。

与中共早期出版活动研究相比,抗日根据地出版人物的研究不是太多,倒是对出版发行机构的探讨成果相对较多。如宋原放的《战时的山东新华书店》(《出版史料》第四辑,学林出版社,1985年),王益的《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众书店》(《出版史料》第五辑,学林出版社,1986年),吴旭、徐学林的《抗战时期的淮北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资料选辑》第一辑,黄山书社,1987年),金延锋的《抗日战争前期党领导的浙江出版发行机构概述》(《浙江出版史料》第三辑,浙江出版史料编委会,1989年),金仁芳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浙东韬奋书店》(《图书发行研究》1990年第3期),张方荣的《抗战时期的苏南出版社》(《江苏出版史志》1990年第2期),马烽的《抗战岁月出版忙——琐谈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新闻出版交流》1994年第5期),曹国辉的《晋察冀解放区新闻出版机构的演变》(《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张金科、陈守兰的《晋察冀画报社的创建与发展》(《党史博采》纪实版2010年第12期),等等。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大致可以窥见抗战时期根据地出版发行机构的局面。

此外,有关书籍如《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邱陵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就关涉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装帧设计特点,也很有意义。有关出版人物研究的专文值得一提的有:陈允豪的《山菊赞——回忆华应申同志在盐阜区》(《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路顺国、曹国辉的《沙飞与〈晋察冀画报〉》(《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四辑,河北出版史志编辑部,1989年),曹晋杰的《胡乔木早期在盐城办刊物》(《江苏出版史志》1990年第1期),顾棣、张莉华的《解放区摄影出版业的娇子——裴植》(《新闻出版交流》1998年第6期),赵志伟、申玉山的《彭真与〈抗敌报〉》(《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等等。

五、抗日根据地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

历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有关抗战时期根据地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刊行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回忆录、史料集和众多以史料为主的文章,为抗日根据地出版活动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史料编纂类著作有近20种,其中报刊史料集最为丰富,如《晋察冀日报大事记(1937.12-1948.6)》(本书编写组编写,群众出版社,1986年)、《冀中报刊史料集》(杜敬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其次是印刷史料,《战斗在华中敌后——新四军印刷印钞厂革命斗争史料选》(总5辑),本书编辑组内部编印,1982-1988年;《江海激流:江苏革命印刷史料》(总七辑),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江苏印刷印钞分会编,1985-199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等印行。还有某一根据地的图书史料、综合性出版史料,如《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南革命出版史料选编》,王元辅、王品三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刊行,等等。这里再重点介绍有代表性的集子数种。

《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选编》,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史志编辑部编,1991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在《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资料征集的基础上编选而成的,收入文章60篇。文章作者大都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新闻出版事业中工作和战斗过的同志。他们提供的资料,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既翔实具体,又生动感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晋察冀边区出版史》一书的重要补充和具体化,而且是晋察冀边区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新闻出版史的珍贵史料。

《冀东书报刊史料》,马建国编著,199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按历史阶段设立章节和条目,辑录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冀东地区的出版史料。对于每一个阶段,又按中共党组织、旧政府(如“敌占区”、“国统区”、“日伪统治区”)时期分列细目。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尽力收集并录用了热河省和辽西部分地区的有关史料。在书中,编者以我党创办的报刊、出版的书籍为主,同时适当搜集了旧政府统治时期官办、校办、私办的报纸、期刊以及少量的书籍出版情况。为了全面反映冀东地区和解放后唐山市创办报刊的情况,编者将《冀东区撤销后唐山市报刊书的出版发行》附后。

《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杨宏伟编著,2006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入“根据地文史丛书”。本书收录有太行太岳根据地200多种报纸目录和100张报刊照片图片,对所收报刊有文字介绍,并辅以书影、历史图片。附录有《日伪政权报》、《未收集到的太行太岳根据地报刊(112种)》。

回忆录一类的资料性文章以及以考据为主的论文,在根据地出版史料搜集整理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于光的《关于大众日报社印刷厂和山东新华书店总店历史沿革情况的回忆》(《山东出版志资料》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邵挺军的《〈晋绥大众报〉工作回忆》(《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第4期),郭必强、周怀英的《苏中版〈回忆与感想〉出版史料》(《江苏出版史志》1989年第2期),章长石、李遇寅的《〈晋察冀画报〉生活琐记》(《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四辑,河北出版史志编辑部,1989年),曹国辉的《“七大”文献在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情况》(《河北出版史志资料选辑》第六辑,河北出版史志编辑部,1990年),罗琳的《“老出版”纵谈抗战出版事业》(《中国出版》1995年第8期),李强的《老解放区曾发小米当稿费》(《党的建设》2009年第9期),等等,涉及根据地范围广泛,史料搜集和探讨角度多样,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八年抗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抒写了辉煌的一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配合武装斗争,积极开展出版文化活动,同样也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有关抗战时期根据地出版史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搜集、整理史料,如何从更加宏观、更加学理化的层面加以深化,都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作为一种学术性的综述,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到根据地出版活动研究的一些不足,希望引起有兴趣的专家共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出版事业根据地报刊
疫情时代的出版和阅读
百强报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出版事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书店及出版事业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