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2016-06-01王美丽
王美丽
【摘要】列宁在他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系统论述了出版物的党性内涵,从意识形态上将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看作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组织结构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接受党的领导、价值取向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创作绝对自由”的论断。重温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对发展党的出版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出版物;出版事业;党性原则
1905年10月,全俄政治总罢工。为加强党对革命运动的领导,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列宁认为一切报纸、杂志、出版社等都应当立即着手改组工作,使全部社会民主主义出版物都成为党的出版物。为此,他十分关注党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并积极撰写宣传党的策略思想等方面的文章。《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05年11月,表达了布尔什维克鲜明的党性立场,戳穿了“无党性”出版物的伪善目的,阐释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内涵,论述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评判了资产阶级“创作的绝对自由”的论调。
一、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内涵
“党性”不仅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概念,而且也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最高表现形式和特定政党的根本性质的最高体现。1898年3月初,俄国的一批社会主义者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当时还在流放的列宁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但党中央很快被沙皇破坏,党实质上是名存实亡。直到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才通过了党纲和党章。根据当时的形势,在谈到党的出版物的工作时,列宁第一次把党的出版物与党性这个概念结合起来,指出要从小组习气过渡到党性。《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内涵,并提出了判断党的出版物的党性的标准:党章、党纲、党的策略决议以及无产阶级自愿联盟的全部经验。
二、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列宁在文中强调要提出、发展并以完备的形式实现党的出版物的原则,论述了党的出版宣传工作在党的整个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党的出版宣传机构与党的关系、为党的出版物撰稿的党员作者与党的关系以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的价值取向等。具体而言,列宁关于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上,将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看作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
列宁指出:“党的出版物的这个原则是什么呢?……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在此,列宁阐明了党的出版宣传事业在党的整个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论述了作为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的组成部分的写作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党的出版物撰稿的党员作者应当同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保持一致,不能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出版物要充分发挥“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党的出版宣传机构必须要保持政治上的独立,坚持党性原则。
(二)组织结构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接受党的领导
列宁指出:“出版社和发行所、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和各种书报营业所,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向党报告工作情况。有组织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该注视这一切工作,监督这一切工作。”这是从组织上要求,出版宣传机构应当成为党的机构;阐明了党的出版宣传机构同党的关系:党的出版宣传机构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要接受党的领导,应当坚定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所有的工作都要体现、反映党的意志;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要向党汇报工作。同时,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关注和监督党的出版宣传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对违反原则和宣传反党言论的党的出版宣传机构和党员要采取相关处罚措施,情节恶劣的,要开除党籍。
(三)价值取向上,党的出版宣传事业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列宁指出:“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在这里,列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具体化,阐述了党的出版宣传工作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不为“私利贪欲”,不为“名誉地位”,不为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贵妇人”和“上层分子”服务;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揭示了党的出版宣传工作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无产阶级出版宣传事业的本质特征。
三、批判资产阶级“创作的绝对自由”的论调
(一)从出版宣传事业应与党的其他事业相配合的角度进行批判
列宁指出:“‘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此,他分析了党的出版宣传事业的特点,充分注意到出版宣传事业的特殊性,指出在党的出版宣传事业中,要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最不能搞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最来不得公式主义。把写作事业比喻为党的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是说明写作事业应与党的其他事业相配合,党的出版宣传工作应与党的其他事业相配合,而不是否认写作者的个性和自由创作。
(二)从资产阶级奴役论的角度进行批判
列宁指出:“所谓自由的报刊是指它不仅摆脱了警察的压迫,而且摆脱了资本,摆脱了名位主义,甚至也摆脱了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在这里,列宁从摆脱资产阶级奴役的角度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出版宣传事业是自由的事业。只有摆脱了警察的压迫、资本名利地位的驱动和虚无的个人主义,坚持党的出版物原则,出版宣传事业才能同无产阶级联系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从而批判了那种“无党性”思想、打着“创作的绝对自由”的旗号、行脱离党的领导和监督之实的虚无个人主义的倾向。
(三)从“结社自由”、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批判
列宁指出:“每个自由的团体,同样也有自由赶走利用党的招牌来鼓吹反党观点的人。言论和出版应当有充分的自由。但是结社也应当有充分的自由……党是自愿的联盟,假如它不清洗那些宣传反党观点的党员,它就不可避免地会瓦解……”在这里,列宁从结社自由、党的组织原则以及党的纪律等方面批判了“创作的绝对自由”的论调,并指出党有赶走鼓吹反党言论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人的权利和自由,对党性与个性、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阐述。
(四)从唯物主义原理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的角度进行批判
列宁在文中指出:“那些关于绝对自由的言论不过是一种伪善而已。在以金钱势力为基础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际的真正的‘自由……生活在社会中却要离开社会而自由,这是不可能的……”在这里,列宁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性及其阶级自由的虚假性,即:脱离社会阶级的自由,在任何一个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不存在绝对的自由。文章此部分阐述了文学、写作等出版宣传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也都具有阶级性的问题。
四、现实意义
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发表至今已有110年了,虽然俄国当时的情况和中国现在的情况不同,我们也不能进行简单的类比,但列宁所论述的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内涵、原则,对当下发展党的出版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出版事业要坚持党的领导
出版事业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生产和建设,是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是复杂的,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版事业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党要加强对出版事业的领导。
出版事业需要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党和人民群众也需要出版事业。党需要通过出版物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也需要通过出版物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党需要通过出版物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也需要通过出版物反映一些见解和主张。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是党联系人民的桥梁。当党的出版事业出现偏差的时候,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出版事业的领导,要求出版事业既要在组织上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在思想上坚持党的领导。组织上的服从是建立在思想的自觉上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熏透到或者渗透到个人的作品中,就更容易被理解。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个人或者小集团的私利,眼界最为开阔;中国共产党吸收、继承和发扬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看得最远;中国共产党人所奋斗的目标是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不是个别人的主观臆造。因此,出版事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成为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和创造性事业。
坚持党对出版事业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出版事业中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有多元的指导思想。要在出版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出版事业。如果动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出版事业就会迷失方向,人们就会思想混乱,进而影响党的全局事业。
因此,出版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向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积极向上的出版物,坚定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央重大工作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出版事业从业人员要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牢记文化使命,恪守职业道德,出版更多传递正能量、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出版事业要坚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十八大报告等相关文件中,都强调出版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出版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坚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党事业都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出版事业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们出版事业的起点和终点。
出版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要担当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责任。人民群众既是推动出版事业发展的主体,又是出版事业服务的对象。满足群众需求、服务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是出版事业永恒不变的使命。出版事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出版面向大众的读物,进一步完善出版服务体系,提高出版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精神权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普通大众为对象的出版导向,多提供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买得起、用得上的精品力作。积极适应由时代的变迁所引起的群众生活方式、阅读方式的变化,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形式和载体,使我们的出版物真真正正地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出版事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处理出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出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出版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出版的系列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需要。因此,在组织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考虑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即坚持将出版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每一出版活动都必须保证在能够产生出版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去实现经济利益。同时,出版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出版社会效益的实现,是出版物使用价值发生转移的结果,出版物的使用价值的实现,是以出版物的商品价值的实现为条件的。因为内容和形式再好的出版物,如果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就意味着它仍滞留在库房里而未被读者所用,这样,它就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出版经济效益的实现,意味着耗费了一定劳动以后,通过流通环节,出版物的价值得以实现。在出版物的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其使用价值就转到了读者身上,读者又通过外在的形式对社会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因此,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出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在思想上牢牢树立出版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的观念,在解决这对矛盾时就不会偏离方向。
出版事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处理精品出版、普及读物出版和学术出版的关系。有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精品出版一定是大部头,小册子拿不出手。这种认识忽视了通俗读物、普及读物的出版。因为忽视了中国最大的一个事实:国情。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中等及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有9个亿人。这9亿人口正是我们最多的服务对象。如果我们不能提供适合他们理解力、接受力、审美力的作品,出版事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成了空话。精品力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整个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渗透作用。这样的作品能够使社会主义文化群星灿烂、精彩纷呈。同时,这样的作品也应该是超时代的,具有传承性的。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精品力作,是因为它们具有人类共同追求的灵魂的真、善、美。《唐诗三百首》在当时社会也是通俗读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仍被世人奉为精品。因此,精品出版和通俗普及读物出版并不存在对立关系。精品读物可以是通俗普及读物,通俗普及读物也可以成为精品读物。当然,部分学术类、科研类、文化类等作品可能是为少数读者服务的,但也是出版事业的重要内容。
出版事业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广阔的,现实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出版物的内容就应该有多么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才华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出版物的内容就应该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的出版事业不仅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还要有各种优美典雅的“和弦”,要千姿百态,要五彩缤纷,要“百花齐放”,要“百家争鸣”,要“古为今用”,要“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朱杰.空间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赵晓恩.出版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