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2013-06-05查迪玛武元磊

关键词:锡兰布施佛寺

查迪玛,武元磊

(1.斯里兰卡Bhiksu大学;2.济南市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00)

解读《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查迪玛1,武元磊2

(1.斯里兰卡Bhiksu大学;2.济南市图书馆,山东济南250000)

据中国文献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曾在斯里兰卡立下石碑,但是这块石碑一直湮没无闻,直到1911年才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发现。这块由中文、波斯文以及泰米尔文书写的石碑,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探讨石碑的碑文以及与亚烈苦奈儿事件的内在联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碑文;亚烈苦奈儿事件

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至迟到汉代便有了来往,两国在政治、贸易、宗教及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中国、斯里兰卡、希腊、波斯等国的文献中都有不少关于古代中斯往来的记载,斯里兰卡近年来出土的大量中国古代钱币、瓷器则是古代中斯往来的实证。①详见笔者博士学位论文《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兼谈古代中斯贸易关系》,不再赘述。在斯里兰卡出土的中国文物中,《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见证郑和下西洋的珍贵文物,更为可贵的是郑和锡兰碑的碑文还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笔者在拙文《郑和锡兰碑新考》中对郑和锡兰碑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将对此石碑进行再解读。

一、《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发现与碑文

公元1405至1434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均到过斯里兰卡。[1]对于郑和在斯里兰卡的经历,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颇多记述,其中费信所著《星槎胜览》有记载曰:“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赉奉诏敕,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鏣,布施于寺,及建石碑,以崇皇图之治。”[2](P29)由此可知,郑和曾奉命在斯里兰卡立下石碑。费信曾随郑和下西洋,他的记载当属可信,但此事及这一石碑的具体情况,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其所立石碑也一直湮没无闻。1911年,英国工程师托马林(H.F.Tomalin)在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Galle)的克里普斯(Cripps)路转弯口附近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它被当做下水道的盖子。[3](P331-440)碑高144.88厘米,宽76.20厘米,厚12.7厘米,[4](P385-468)无趺,现藏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碑额前后两面都刻有二龙戏珠的浮雕,两角呈圆拱形。背面无字,光滑平整。碑文正面刻有三种文字,中文为楷书,直书居右,左上横书泰米尔文,左下横书波斯文。由于盖在下水道时碑面朝下,碑文被侵蚀,中文尚大体可认,另两种文字则漫漶缺损严重,难以全部释读。石碑发现之后引起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极大关注,1913年首先有学者对此碑进行说明,1914年当时的“皇家亚洲学会锡兰分会”会长Ponnambalam Arunachalam爵士对此碑作了正式学术报告。郑和所立石碑被发现的消息很久之后才传到中国,经中国学者研究命名此碑为《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5]英国的拜克豪斯、日本学者山本达郎、中国学者向达、德国学者Eva Nagel等先后对中文碑文进行了解读。笔者对照中文碑文的拓片一一进行辨认、解读,结合前辈学者的释读,最终得出自己的释读结果。现将笔者释读的中文碑文抄录于下(¨代表一个空格,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1行】¨大明

【2行】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

【3行】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

【4行】¨¨刹,灵感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祐。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舼丝宝鏣。

【5行】¨¨香炉、花瓶、舼丝表裹、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

【6行】世尊鉴之。

【7行】¨¨¨总计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8行】¨¨¨¨金壹阡钱,¨银伍阡钱,¨各色舼丝伍拾疋,¨各色绢伍拾疋,¨织金舼丝宝鏣肆对,内红贰对、¨黃一对、¨青一对。

【9行】¨¨¨¨古铜香炉伍箇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伍对戗金座全,¨黃铜烛台伍对戗金座全,¨黃铜灯盏伍箇戗金座全。

【10行】¨¨¨¨硃红漆戗金香盒伍箇,¨¨金莲花陆对,¨¨香油贰阡伍伯癬,¨¨腊烛壹拾对,¨檀香壹拾炷。

【11行】¨旹永乐柒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谨施。[6]

图1 郑和锡兰碑

图2 斯里兰卡地图

中文碑文记载的是对佛世尊即释迦牟尼的颂扬和敬献,泰米尔碑文和波斯碑文的内容与中文碑文相似,分别是对泰米尔族、僧伽罗族都信奉的保护神毗湿奴和伊斯兰教的真主阿拉的颂扬和敬献。[6]如果没有中文碑文,波斯及泰米尔碑文的释读便困难重重,因为波斯碑文漫漶严重,泰米尔碑文的语法则与现在差异太大而难以释读。泰米尔碑文不仅语法与现在差异大,而且有些词很生僻,在词典里难以查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今、古泰米尔文的差别外,很可能碑中泰米尔碑文是由不太精通泰米尔文的中国人撰写的”[1]。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郑和曾在南京设立四夷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其中有16名学而优者曾随郑和下西洋,使得郑和可以同说阿拉伯语、波斯语、印地语、泰米尔语和其它语言的统治者交流。[7](P19)这不仅为泰米尔碑文是由不太精通泰米尔文的中国人撰写的这一说法提供了依据,还说明了郑和锡兰碑极有可能是在南京提前镌刻好的。

二、《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未采用僧伽罗文的原因分析

初步了解了《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碑文之后,笔者心生疑惑。僧伽罗族一直是斯里兰卡的主要民族,泰米尔族则只占很小一部分,为什么碑文采用了泰米尔文书写而不是僧伽罗文?仔细阅读中文碑文之后,笔者注意到立碑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航海者们感谢各自信仰的神灵保佑他们“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明成祖朱棣在宗教方面十分宽容,“中国的帆船上也习惯性地带着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方面的专家以提供咨询和指导”[7](P19)。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时随行的便有佛僧胜慧、伊斯兰教领袖哈三和不哈里。[7](P19)明朝时中国以信仰佛教为主,随郑和下西洋的中国佛教徒以中文表达他们对佛世尊的颂扬和敬献,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以波斯文表达他们对真主阿拉的颂扬和敬献,而随行的印度教徒极有可能是说泰米尔语,自然以泰米尔文表达他们对毗湿奴神的颂扬和敬献,虽然可能这些碑文并不是由他们撰写,而是粗通泰米尔文的中国人撰写的。僧伽罗人显然并没有参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即使当时有少数僧伽罗人,那么他们对佛世尊的颂扬也可以通过中文碑文来表达。

此外,虽然僧伽罗语的使用者在斯里兰卡是主要民族,泰米尔语却是一种比僧伽罗语使用范围更广的语言。现在,泰米尔语是印度官方宪法承认的二十二种语言之一,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而僧伽罗语的使用者绝大部分在斯里兰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明朝时泰米尔语的使用范围也要比僧伽罗语广泛,那么郑和锡兰碑采用了泰米尔文而非僧伽罗文书写也就更有意义。

三、《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与亚烈苦奈儿事件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发生了亚烈苦柰儿事件,亚烈苦柰儿是罗伊伽摩(Rayigama)地区的统治者,中国文献中记载亚烈苦奈儿“贪暴,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8]。郑和前两次到达斯里兰卡时亚烈苦奈儿便心怀敌意,终于在第三次时发生了亚烈苦奈儿事件,《明实录》较详尽地记载了这次事件的始末:“及和归,复经锡兰山,遂诱和至国中,令其子纳言,索金银宝物。不与。潜发番兵五万余劫和舟,而伐木拒险,绝和归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觉之,即拥众回船,路已阻绝,和……乃潜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军以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领兵二千余,由间道急攻王城。破之,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头目。”①《明成祖实录》卷七十七。在明代统治者看来,亚烈苦奈儿“贪暴”、“靡恤国人”,属于多行不义必自毙。[1]

郑和在斯里兰卡立下石碑与亚烈苦奈儿事件看似没有关系,实际上前者却是后者的导火索之一。古代斯里兰卡树立石碑,通常都镌刻有当时国王年号的纪年,并且整个过程由国王的大臣进行监督和指导。郑和在斯里兰卡的领土上树立起一座镌刻着中国大明皇帝年号纪年的石碑,这对斯里兰卡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特别是郑和到达斯里兰卡时,曾经统一的岛国正处于分裂状态,有三个敌对的政府存在,彼此相互猜忌,尤其猜忌外国人。郑和庞大的舰队规模,数以万计的随从,在斯里兰卡统治者看来已然十分具有威慑力。加之郑和在斯里兰卡树立石碑,亲自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的寺庙布施,这些举动在亚烈苦奈儿看来都是中国宗主权的体现,必然会招致他的敌意,导致亚烈苦奈儿事件的爆发。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湮没数百年之后又重新得到世人的关注,因为它是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最真实的历史见证。郑和在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间,于海外各国布施立碑多有,然而幸存者绝无仅有。[5]郑和以伊斯兰信徒的身份,在一块石碑上表达对三种宗教的礼敬与尊重,体现了郑和与明朝统治者在宗教上的宽容,体现了当时的中国所具有的宽广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这也是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1]周绍泉,文实.郑和与锡兰[J].南亚研究,1986,(2).

[2](明)费信.星槎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Paranavitana S.The Tamil Inscription on the Galle Trilingual Slab (Ⅲ)[M].Epigraphia zeylanica,London,1928-1933.

[4]H J Weisshaar,H Roth,W Wijeyapala.Ancient Ruhuna[M].The Rhein:Verlag Phiuip Von Zabern Germany,2001.

[5]龙村倪.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汉文通解[J].中华科技史学会会刊,2006,(10).

[6]查迪玛,武元磊.郑和锡兰碑新考[J].东南文化,2011,(1).

[7](英国)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M].师研群,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8](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责任编辑:陈东霞

K87

A

1671-3842(2013)03-0019-03

10.3969/j.issn.1671-3842.2013.03.04

2012-10-27

查迪玛(1975-),男,斯里兰卡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石刻、钱币学、丝绸之路及古代印度洋经济。

猜你喜欢

锡兰布施佛寺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苏轼布施观研究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德善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中船瓦锡兰发动机(上海)有限公司新厂开业
顾恺之募捐
老挝,钵盂里的尊贵与虔诚
瓦锡兰获世界最大绞吸挖泥船发动机订单
瓦锡兰为中国政府公务船提供推进设备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