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体系建设探讨
2013-02-15徐婷
徐 婷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221
财经类高职院校作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与培养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工科类高职院校相比,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就业状况等方面更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冲击,因此经济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制约因素,迫使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方向、不断摸索创新办学模式,才能谋求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当前财经类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形势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新变化,整体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由第一、第二产业为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发展历程,我国政府也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历史使命;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缓解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失业矛盾,要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实现“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就需要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化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对与产业优化升级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劳动者进行再培训,而这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严重趋同,实践教学成为短板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这就自然使得实践教学成为高职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但是财经类高等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上,虽一直在积极努力,但取得成效并不显著,这归因于财经类专业对口工作的工作性质,商贸企业在接收实习生的人数和时间上都很难形成规模。因此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依赖于学校内部的实训室来完成,由于目前财政拨款机制的局限性和政府对高校收费标准的限制,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拨款系数只有0.85,低于理工科的系数1。且与工科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缺乏技术加工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持,其专业的市场营利性收入也微乎其微,同时,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很多财经类高职学院通过银行贷款方式建设校区,困难毕业生欠费问题也不断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实训基地投入的力度。
2.生源数量及素质不断下降
我国人口红利时代已经接近尾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已经达到高峰,从2009年起适应人数开始下降,预计到2020年适龄人口将减少30%左右。且从2008年起本科院校连年扩招,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已由2008年的57%上升到2011年的72.3%,有些省市录取比例超过80%,黑龙江达到90%以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外高校也开始凭着资源、声誉和办学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开始抢夺生源,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这都极大地挤压了高职的生源。为了生存,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把将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很多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300分左右,甚至更低。
3.“双师”队伍数量不足,且年龄结构不合理
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一是对学院专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一线实践的指导能力;二是,按比例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把有丰富企业从业经验的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但这两种途径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鼓励专职教师走进企业可能会与其必须承担的课时量冲突,不利于专职教师长期稳定地进行企业实践;而引进校外兼职教师,由于其工作时间的限制,往往是很多企业退休人员入校任教,虽企业经验丰富,但普遍年龄偏大,且时间一长,其本身与企业的实践做法也渐行渐远,不易与时俱进,学生不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实践知识。
4.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已被高职类院校所实践,但与工科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校企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利益权衡的博弈过程,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学校以育人为主要宗旨,而企业却想追求最大的营利,所以企业不愿意在涉及责任和商业秘密的重要工作岗位上接受实习学生,而是将学生简单作为劳动力使用,让其参与简单的工作任务,这就致使学生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的方法建议
1.大力推行课证融合的考评方式
高职教育本就是一种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而很多行业都规定从事行业前需要经过必要的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为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具目标性,就业时,也更具竞争力。同时,职业资格证书在优化高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上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积极进行“精品课”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主旨是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先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体系符合社会需要和行业的标准。同时,为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研究式素质教育”,教学形式要从“单一老师讲授”转化为“老师引导,学生动手”的交互式教学。而精品课或资源共享课,正是这样课程的优秀代表。通过这类课程的建设,高职教师的授课水平会在课程建设中逐步提高,学生也会得到更多更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通过网络的共享平台,其课程的示范性和辐射效应,将会更加推动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3.不断探索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高职院校发展之路,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被高职教育发展所证实。企业逐利性与教育义务性的冲突,就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行使行政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方面,政府应承担起对社会宣传高职教育的责任,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确立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相等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从政策方面调动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减免,补偿其在学校投资方面付出的成本,并对成绩卓越者予以奖励。
学校方面也需要调研企业所需人才的种类和对应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课程,让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所需不至脱节。此外,校企双方的合作要常态化,高职院校应按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即根据毕业生的未来职业领域或当前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知识的拓展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1]李俊飞,张建华.对金融危机下财经类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2]汪卫芳.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乔治·凯勒(美).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