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对策研究
——以武汉大学馆藏民国文献为例
2013-02-15王新才
王新才 王 珂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我国高校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对策研究
——以武汉大学馆藏民国文献为例
王新才 王 珂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数量丰富,但是家底不清、损毁严重,不仅不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笔者对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特藏室等地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民国文献保护现状,并提出应从馆藏文献普查鉴定、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人才培养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其保护工作。
高校图书馆 民国文献 武汉大学 文献保护
2012年2月23日,国家“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文献保护项目[1]。据《民国时期总书目》定义,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在2011年5月召开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多数专家认为:“民国时期文献指的是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2],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及照片、舆图、票据、海报、手稿等。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异彩纷呈,著述兴盛。作为时代印记的民国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学术资料和艺术代表价值[3]。然而,民国文献却不像古籍善本那样备受重视。同时,由于民国造纸与印刷技术的限制,民国文献的耐久性远不及“纸寿千年”的善本古籍[4]。据日前国家图书馆的抽样调查显示,其馆内民国初年的文献破损率达100%,大部分民国文献已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碎[5]。民国文献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武汉大学图书馆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民国时期,大批学者、专家在武汉大学工作、讲学,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手稿、书籍等文献资料。笔者对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特藏室等地进行了多次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馆藏民国文献的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及其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1 现状
1.1.1 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富有特色 武汉大学作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名师荟萃。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李达、郁达夫曾在这里激扬文字。这些蜚声海内外的人物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献。武汉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数量丰富,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学、科技、地理、民俗等方面:既有《汉书补注》、《律吕正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大型图书,也有《申报》、《文汇报》、《新青年》等各类期刊,还有不少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文献以及民国时期的湖北省期刊,颇具地方特色。
1.1.2 馆内设有民国文献特藏室 武汉大学图书馆新馆于2011年底正式开馆并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在B4区设立了民国文献特藏室,为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开放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藏室面积大、设备新、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书架上的各类图书大多经过简单的保护处理,封面干净美观。馆内制定了较为合理的图书借阅制度,由专人管理特藏室,读者前来查阅、咨询时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指导,服务态度良好。
1.2 问题
武汉大学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民国文献数量众多,但相关的保护工作尚不尽如人意。除了存在对民国时期珍贵资料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不够等普遍性问题外,主要还有以下四点问题:
1.2.1 家底不清,未进行鉴定和分级保护 武汉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民国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但准确的数量没有人知道。同时,新馆刚开放使用,馆藏文献搬迁工作尚未结束。一部分品相较好的书籍、报刊等已被安置在新馆的民国文献特藏室内,但仍有大批破损严重的民国文献堆放在樱顶老图书馆的库房内,得不到及时修补与保护,已编部分尚未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未编部分更不必说。这些直接导致民国文献保护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和针对性。
1.2.2 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稀缺 经费和人员不足是长期困扰图书馆的一大难题。馆内专门从事文献保护工作的人员只有寥寥几名,他们虽然在上海、浙江等地学习过基本的文献修复技术,但目前仍只是对破损文献进行简单的修补和装订,还不具备更高层次的专业修复技术。笔者在对馆内民国文献修复室进行考察时,发现室内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在对破损极其严重的书籍进行修裱、换封面。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民国文献的受重视程度不高,领导对其修复工作还没有明确要求,她们只能自己看到损毁严重的文献就简单处理一下,大量珍贵的民国文献仍得不到及时修复。
1.2.3 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不够 与老馆的狭窄库房相比,新图书馆民国文献特藏室的环境和条件均有很大改善,但仍缺少必要设备,无法满足恒温恒湿等文献保护要求,也不具备对破损文献脱酸处理的设备和条件。同时,馆藏民国文献的数字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据馆内公布的数据显示,武汉大学图书馆迄今已完成10 520册民国图书的数字化处理,粗略估计,尚未达到馆藏纸质文献的一半。随着这些纸质原件的损毁,未经过数字化存储的珍贵文献就可能永远的消失,不留痕迹。
1.2.4 缺乏与其它单位的合作交流 武汉大学图书馆缺少与本校档案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以及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校内各院系资料室以及其它部门所藏的民国文献进行清点、普查,导致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不够全面,致使一部分价值高的文献资料难以被人查阅并为教学研究服务;同时,在缺少专业工作人员和技术设备的情况下,仍极少将一些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机构,无法优化资源配置,取长补短,节省人力物力。
2 馆藏民国文献保护对策
近年来,随着“民国热”的不断升温,民国文献备受关注。笔者结合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保护的现状与不足,分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供我国高校图书馆借鉴参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图书馆领导应高度重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并向社会各界广募资金,加大经费投入,为馆藏民国文献保护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2.1 做好馆藏民国文献的普查与鉴定
全面而细致的普查工作是民国文献保护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应在大学图书馆及整个大学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民国文献的数量,摸清家底,并编订完整准确的馆藏民国文献目录。同时,摸清民国文献的破损情况,并进行详细登记[6]。工作人员还须对文献定期进行普查,认真记录每次的结果,掌握馆藏民国文献的保存与保护动态。
在摸清家底和损毁状况之后,可以依照价值大小、损坏程度和使用频率等对民国文献进行鉴定,分级保护,区别对待。要优先保护价值高、损坏程度严重和使用频率高的文献;对亟待抢救性修补的民国文献,要及时处理。在鉴定工作中,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厚善本而薄普本”。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治国学杂话》一文中指出“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7]。若只按善本标准来鉴定,便会忽视很多有价值的民国文献。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也说:“在历史的眼光里,一本石印小字的《平妖传》和一部精刻的残本《五代史平话》有同样的价值”[8]。因此,要改变“唯名人、名著保护”的观念,对馆内所有的民国文献进行客观的考察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2.2 对馆藏民国文献进行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
为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断层”,应综合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民国时期珍贵资料。目前,民国文献保护多借鉴古籍保护的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两种方法。
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方法由环境保护和文献保护构成,前者主要是防止文献老化,后者则主要是进行纸张的修复和脱酸处理。武汉大学图书馆自新馆落成后,库房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馆内民国文献特藏室中,民国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均被分类存放在崭新的书架上,对库房的温湿度也做了一定的控制。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改善库房环境,配备恒温恒湿中央空调,将温度控制在14-24℃,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并进行防水、防光、防尘、防虫等方面的处理。还应减少文献原件的使用频率,尽量取消相关的复印服务,引导读者使用相机,以缓解文献的机械损伤,延长其寿命。另一方面,在确保修复质量、“整旧如旧”的基础上,对民国文献进行修补装订、纸张脱酸等修复工作。此外,还需完善文献修复制度、注意特藏室的安全防范等问题。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不恰当的原生性保护可能会造成民国文献的进一步损毁。因此,民国文献的再生性保护也十分重要。再生性保护包括缩微复制、影印出版和全文数字化等。目前最能兼顾保护和利用的方法之一,是进行民国文献数字化[9]。近年来,武汉大学图书馆在民国文献数字化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教育部主持的古籍民国全文电子书CADAL (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项目,武汉大学图书馆迄今已完成10 520册民国图书的数字化处理,实现全文在线检索与阅读[10]。
2.3 培养民国文献保护的专业人才
民国文献在武汉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馆内相关人员的配备非常不足,在读者服务、数据库建设、文献编纂、书库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比较缺乏。民国文献不同于一般图书资料,要求馆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还要具备民国文献保护及利用的实践经验[11]。此外,馆员还需具备较好的文献检索技术,具有主动服务意识,能准确把握读者的需求,提供快速有效的咨询服务。
各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民国文献,绝大部分需要修复。面对破损图书,普通工作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装订和修补,急需专业人士的进一步修复。因此,要加强馆内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民国文献保护队伍。第一,重视工作人员对文献保护知识的学习,可通过授课、讨论、实践与考试等方式加深馆员对民国文献保护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加强与其它单位的合作交流,帮助馆员拓大视野,更好地为本馆服务。可以派遣一部分馆员去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并与周边各图书馆负责民国文献管理的馆员交流工作经验,共同进步。此外,从文献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上看,走职业化和高等教育并存之路是大势所趋。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对相关专业学生开设了古籍版本学、民国时期出版经济与出版文化等课程,使学生对古籍及民国文献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还应开设更多的课程和讲座,推进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知识的普及,为图书馆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
2.4 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交流与合作
2.4.1 高校联合编目,共建共享民国文献数据库 国家在2012年2月启动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民国文献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共建共享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文献数据库。当今社会,联合编目是文献编目工作的发展趋势。几年来,武汉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共同建立了CADAL民国书刊主站,收有数字化的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书刊九万余册,并提供全文检索与阅读。然而,民国书刊主站中的文献种类、数量还有限,标准化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应进一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因特网,让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实现联机共享编目,并建立一个更加统一、标准、规范的民国文献数据库,更好地开发利用民国文献信息资源。
2.4.2 加强与档案馆、专业公司等单位的合作 在许多大学,不少民国文献作为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被保存于档案馆中。有些民国时期的手稿、文书、论文等资料,往往只能在档案馆库房中找到。近年来,武汉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时期论文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收入CADAL珍藏库中。然而,档案馆内仍有很多珍贵的民国文献长眠于库房深处,无人问津。笔者在CADAL中搜索武汉大学早期著名的数学系教授萧君绛的著作,查到《群论》、《行列论》,但是在档案馆却找到其另外的《近世代数学》、《代数整数论》等4本纸质书籍。因此,在今后的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中,图书馆应与档案馆展开密切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珍贵文献。同时,应与各省市图书馆及其它专业公司合作进行民国文献保护。除文献编目、数字化处理等工作外,还可以共同建立区域性的民国文献保护修复中心,将筛选后的民国文献集中起来进行保护并提供利用。
2.4.3 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第一,共享资源。可以参照《国家古籍名录》(海外卷),建立《国家珍贵民国文献目录》(海外卷)。按照“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国家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民国文献普查工作,编制《民国文献总目》。近百年来,战乱频发,许多珍贵文献流散于国外,所以,应广泛地与其它国家的文献收藏者进行交流,争取尽快建立《国家珍贵民国文献目录》(海外卷)。第二,学习国外先进的文献保护理念。近几年,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文献保护发展计划,如美国的“挽救美国的财富计划”,法国的“国家文化遗产(科技)研究计划”以及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立国”计划,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12]。第三,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学习。通过派遣人员、学习技术经验、交流信息等多种方式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结语
文献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民国文献更是异彩纷呈的民国时期最珍贵的印记。为了避免文献历史出现“民国断层”,提升学术科研质量,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民国文献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此举功在当代,益在千秋。
[1] 苏向东. 我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3月官网上线[N/OL]. 中国网,2012-02-23 [2012-11-20]. http://cul.china.com.cn/2012-02/23/content_4831085.htm.
[2] 杨智友. 民国文献保护刍议[J]. 浙江档案,2006(8):44-45.
[3] 赵继红,王和平. 民国文献保护的有益尝试——兼谈公共图书馆新善本建设的得失[J]. 晋图学刊,2004(2):77-78.
[4] 马子雷. 国图报告献策民国时期文献保护 保护难度超古籍[N/OL].中国文化报,2011-05-19 [2012-11-20].http://www.ce.cn/culture/whcyk/gundong/201105/19/t20110519_22429601.shtml.
[5] 江 河.国图民国文献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J].北京档案,2005(5):10-11.
[6] 李雄飞,吴晓云.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之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66-70.
[7]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M]//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专集·第十五册·第七十一.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36:24.
[8] 胡 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M]//胡 适. 胡适文存·二集·卷一. 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社,1924:14.
[9] 朱开忠. 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J].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3):23-25.
[10] 武汉大学图书馆CADAL民国珍藏库,[2012-11-20].http://www.lib.whu.edu.cn/dc/viewdc.asp?id=635.
[11] 刘家真,程万高. 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8-13.
[12] 田 丰.浅谈古籍保护工作的国际化[J]. 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8):88-90.
(责任编校 骆雪松)
MeasuresfortheProtectionoftheDocumentsoftheRepublicofChinainChina'sUniversityLibraries:ACaseStudyofWuhanUniversityLibrary
Wang Xincai, Wang K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Hubei 430072, China
Wuhan University Library has an abundant collection of the docu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no one really knows how large the collection actually is. Besides, the documents have suffered from severe damage. All these have exerted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legacy an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Wuhan University.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pecial collection room for the docu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their preservation, the present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documents should be examined and appraised, the protection should be made of the original documents and also by means of restoration, talents should be produced, and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ould be made.
university library; docu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uhan University; preservation of documents
G253.6
王 珂,女,1988年生,2011级档案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