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汉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013-02-15孙丽曼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汉语

孙丽曼

(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

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汉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孙丽曼

(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

该文阐述了大学汉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提高汉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课外广泛接触汉文化等渠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大学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广义上说,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跨文化教育往往表现为对某一种或多种文化的教学和学习。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社团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信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进行的交际也是跨文化交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交通和通信手段缩短了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时空距离,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难免会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流时产生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并排除文化差异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1]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汉语教学中,应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的规律,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文化教学。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提供的只是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的客体信息,离开了其文化涵义和文化背景,语言就失去了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认识到文化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际的障碍。

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赖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大学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语教学在跨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隐性却巨大的作用。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句子结构,那么将很难达到“交流”这一目的。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是在学习这种语言的同时,学习这种民族的文化,没有文化做背景,语言就了无生趣。同时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有助于语言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这在汉语教学中传授汉文化显得尤为重要。[2]

首先,汉语教学肩负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应该被深刻认识到的,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汲取合理的思想内涵融入到汉语教学之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和主流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特别是国家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

其次,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与和谐,是21世纪全人类和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两大挑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递和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主体民族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打上了主体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各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局面。

再次,加强汉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大学阶段是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对汉文化的学习,同时不能迷失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在汉语教学中融入汉文化,用中国优秀的文化来影响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习者的素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大学汉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汉语教学应从跨文化教育的需求出发,介绍汉民族有代表性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会透视文化现象,并对汉民族文化主流进行全方位思考。在教学中,应侧重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那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主视点应放在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将传统与现实有机贯通,并且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及日常交往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紧密结合汉语交际实际,属于主流文化的并且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举一反三。以文化教学为主线,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提高汉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

提高汉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是提高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对文化应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解力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应注重传授文化知识,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将汉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深入地体会到文化差异,体会到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并逐步转化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要求,传授语言和文化并重。教师还应提高民汉两种语言的应用能力,不断地去比较、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学生了解并深入学习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由表及里、深入本质去理解,才能做到对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分析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并发现其本质。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体会文化差异本质,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汉语的目标。[3]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识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形成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实现最基本的跨文化认知。认识目的语言单位所反映的文化内容,包括识别词汇带有的特定文化信息,掌握句法上的差异,理解不同的文化底蕴,了解语篇组织方式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掌握目的语群体之间交流和个人行为的规则和规范,能够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动,熟悉人们在各种紧急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境中习惯的言语和行为方式;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在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和理解,以开放公平的心态将学到的汉文化知识与本族文化进行对比,能客观分析所习得的目的语文化知识,能公平看待和理解汉民族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差异,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文化的习得不是发展一个新的系统,而是对已经存在的文化系统的扩展。教师应当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语言文化知识和交际文化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目的语,克服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以便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学习目的语文化不应该忽略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形成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导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扩展知识内容,讲授相关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变枯燥无味的词语解释、结构分析为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课,使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传统文化。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汉语不再仅仅是为了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而是为了从事双向文化交流。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本族语的文化教育,有意识地将汉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传授全面系统的汉语言知识及技能,使学生打好语言知识功底,增强语言教学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扫除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

(四)引导学生课外广泛接触汉文化

在大学里,汉语教学的课时是有限的,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多读汉语报刊、杂志及文学作品,多听汉语广播,多看原版影视资料,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开展汉语角、汉语兴趣小组、汉语辩论、汉语晚会以及各类汉语知识比赛等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体验到文化的差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讨论、汉语小品、辩论、角色扮演等,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正误,也要提醒他们根据场景的设置,选择与文化背景相符合的语言,不仅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知性。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过传统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名称以及相关的礼节,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汉文化知识的积极性。[4]

结语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汉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不仅存在着语言知识的差异,而且文化方面也大相径庭,教学中注重渗透文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了解其语言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2006(02)

[2]宋成斌,王志勇.浅析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3]刘继红.谈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报,2004(04).

[4]杨华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D].浙江大学,2010.

(责任编辑:永林)

Cultiv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Minority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UN Li-ma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Kashgar Teachers College,Kashgar,Xinjiang844008,China)

This paper furth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the university Chinese teaching.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Through the increase of culture accomplish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the adoption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Guiding th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extensive contact with the HAN culture,the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minority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G411

A

1008—7974(2013)03—0130—03

2012—11—26

孙丽曼(1975-),女,辽宁营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汉语
学汉语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