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偏差的特性及理论解释

2013-02-15赵金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偏差个体心理

赵金波,韩 锐

(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专业,吉林长春130024)

知识偏差的特性及理论解释

赵金波1,韩 锐2

(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专业,吉林长春130024)

知识偏差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种认知偏差,具有普遍性和顽固性的特点,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对个体的决策判断影响较大,但还没有完全有效的除偏技术消除这种偏差。另外,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偏差产生的理论解释还缺乏比较一致的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型。

知识偏差;事后聪明偏差;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

一、知识偏差的提出

“知识偏差”最早是由Robin Hogart提出,然后Camerer等人将这种现象引入经济领域,并首次明确地用实验的方法证实在经济情境中也存在这种认知偏差,即个体有一种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别人也拥有的倾向,并籍此作出对别人心理状态误读的现象[1]。事实上,在“知识偏差”一词提出之前,已有学者对这种认知偏差进行过研究。Fischhoff曾经系统地研究个体无法忽略自己已经加工的信息,从而出现偏差判断的现象,即“事后聪明偏差”现象[2]。于是,Kennedy将这两种类似的偏差统称为“知识偏差”,认为当个体在推测他人的状态时,无法忽视自己拥有而别人不具备的信息,或者个体无法忽略自己已经加工过的信息或者已经掌握的背景信息时会产生这种偏差[3]。

知识偏差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偏差。一般认为,认知偏差产生于两种情况,一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二是个体的判断与决策过程[4]。知识偏差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体比他人掌握更多的信息,或者是个体前后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即经济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可以认为,知识偏差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个体由于无法忽略自己已经拥有但他人不拥有的那些信息而对他人作出错误推断的认知过程,或者是个体无法忽略自己掌握的关于事物的结果信息,而对自己先前的设想作出偏差估计的过程。

知识偏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倾向于“高估计”的特点。不管是自己的行为决策时,还是对他人作出推测过程中,很多知识偏差现象都表现出对自己或者他人过高估计的特点。Fischhoff(1975,1977)发现,当个体知道结果信息后,他通常会高估那些不知道结果信息的他人对结果的预测能力[5][2]。Nickerson,Baddeley和Freeman(1987)研究个体在知道答案情况下,被试对他人问题解决能力的预测时发现,他们通常会过高估计能够准确解决问题的人的比例[6]。Newton让被试去用手指敲击一些著名的歌曲,然后去预测这些敲击的旋律能够为听者识别的旋律数目,结果发现,敲击旋律的被试者由于自己对敲击的歌曲比较熟悉,他们往往也会高估听者所能识别的敲击数目[7]。

二、知识偏差的特性

1.知识偏差的普遍性

知识偏差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在经济学领域,Camerer等发现,那些拥有更多经济信息的代理商往往不能够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信息,即使那样做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他们拥有更多内幕消息,因此其决策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Kennedy通过两个经济实验也证实了在审计师和MBA学生身上也存在知识偏差现象[3]。Kennedy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审计师在评价下属的技术知识时,都存在“过度自信”的现象,即高估了下属掌握的技术知识[8]。

在社会领域,不少研究也证实了知识偏差的存在。例如,曾有研究者以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为材料,将访华之前和之后被试对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概率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发现,被试对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前后判断不同,后来判断的概率明显大于先前的判断。国内外的学者也都已不同的方式证实了在法律决策中也可能存在知识偏差。

在教育领域,知识偏差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问题思考方式的推测。以往关于专家和新手的很多研究发现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组织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专家能够理解较大的知识组块,并且通常主要以内隐的方式实现较大的推理跨越,从而难以用言语解释其推理过程。因此,Froyd和Layne认为在教学情境中,知识偏差会造成专家在推测新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存在困难。Hinds研究也发现,那些拥有更多专长知识的人有一种高估新手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和所拥有的学习能力,从而有一种低估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倾向。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也时常受到知识偏差的困扰。例如,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受到其第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方法、策略的影响。Finn等人发现成人学习者在第一语言中习得的关于音位结构的知识,影响其对新语言的学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己掌握的信息是进行人际知觉和推测的基础,这些信息有时候也会成为人际“知识偏差”产生的基础,即人们通常不加批判地将自己的想法加于他人身上,假设别人的想法和自己是相同的,以至于犯下一些错误。

2.知识偏差的顽固性

知识偏差是一种顽固的偏差认知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更多信息的个体在做出判断时,表现出明显地忽略有效信息而做出偏差判断,并且对判断的自信更强;二是目前上没有很有效的完全“去知识偏差”的技术。

Alexander Todorov等人认为个体掌握的额外信息会造成“知识错觉”,即这些信息不仅阻止个体做出准确判断,而且还大大增加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信息。他让被试预测那些从美国篮球协会抽出的球队的表现,他发现被试并没有使用实验中提供的各个球队的赢球个数的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他们对球队的熟悉性预测球队的表现。Loewenstein等人也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经济学实验:他们让被试选择代理商人选,他们倾向于选择消息灵通的代理商,即使会少赚钱,而不是那些可以免于知识偏差影响的提供较少信息的代理商,但是,事实上,后者可以让他们挣更多的钱。此外,他们还发现,有1/3的被试宁愿花钱购买那些使他们做出更糟糕的预测而少挣钱的信息。可见,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判断过程,多是在自己掌握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优势知识”直接导致对其他有用的信息的无意识忽略,而导致知识偏差的出现。此外,知识偏差还毫无偏倚地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国内外的学者都发现,儿童和成人在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知识偏差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去知识偏差”技术也有所研究。Kennedy曾经试图尝试去除审计领域的知识偏差,他发现,责任因素并不能消除这种偏差[3]。反事实推理,即思考事件发展成为另外一种结果的理由,是另外一种“去知识偏差”的策略。Sanna等发现反事实推理对事后聪明偏差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在产生反事实推理理由时,个体感受到的问题难易程度会影响偏差的大小。国内庞爱莲也用实验证实,奖励性动机策略并不是去除事后聪明偏差的有效策略。

三、知识偏差的理论解释

1.认知抑制说

这种解释主要是由Birch提出,他认为个体在对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和解释时,抑制自己已经拥有的信息比抑制自己没掌握的信息要难。当对心理状态作出预测时,抑制自己所知的信息相比抑制自己未知的信息要难得多,于是就出现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既定事实的想象,不管是对自己先前的预测的评估和判断,还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断。

由此可见,知识偏差的表现与个体的抑制功能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儿童和成人在错误信念任务上都出现“知识偏差”效应。李晓东等发现,3-5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的差异显著,并且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偏差减小。Birch的研究也发现知识偏差的大小与年龄成显著的负相关,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更容易受到知识偏差。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执行抑制功能是不断发展的,在作出预测和判断时,抑制自己掌握的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越来愈好,受到的知识偏差的影响越来越小的现象。

2.认识上的“自我中心”说(epistemic egocentrism)

Jennifer Nagel认为可以用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来解释知识偏差。认识上的“自我中心”的基本出发点是,当个体在推测他人在某种情境中的思想、信念、观点时,通常会考虑自己在这种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并据此作出推测。因此,在推测他人时,自己已有的信息便被不加批判甚至毫不保留地强加于他人身上;或者是结果信息出现时,不管个体在结果出现前对结果预测的情况如何,他们的判断都表现出对结果信息的偏向,即夸大自己对结果信息的支持。从这一层面来看,认识上的“自我中心”损害了个体抑制这些“优势信息”(privileged information)的能力。新近接受的信息或者是目前正处于注意焦点的信息常常成为促成个体产生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出现知识偏差。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影响我们重新组织过去的心理状态,影响我们评价那些拥有更少的信息的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我们常常高估他人对我们的信念、态度等的认识。例如,被试在以敲击估计旋律的实验任务中,敲击的被试因为对自己敲击的歌曲比较熟悉,于是该被试就高估听者能够识别的敲击数目[7]。这种不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移植到他人的现象,也部分解释了“知识偏差”产生的原理。

知识偏差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认知偏差,与个体的认知和决策判断过程中紧密地相伴随。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社会领域、教育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外关于此的研究相对较多一些,但是,国内由于研究时间较短从而导致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数篇论文研究成人或儿童的错误信念任务上的知识偏差,或有部分论文研究事后聪明的知识偏差等内容。这样较少和内容相对单一的研究使得这一领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拓展。

由于发展和研究时间较短,对此的研究较少,但以后可以从经济、社会、教育等领域中对知识偏差的类型、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负面效应分析、理论解释以及去知识偏差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以及定量化研究,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把知识偏差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而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和相邻学科的研究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Camerer,C.Loewenstein,G.Weber,M.(1989).The curse of knowledge in economic setting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7):1232-1254.

[2]Fischhoff.(1977).Perceived informativeness of fac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49-358.

[3]Kennedy J.(1995).Debiasing the curse of knowledge in audit jud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70(2):249-273

[4]李宏,郑全全.(2002).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心理科学进展,10(1):78-82.

[5]Fischhoff,B.(1975).Hindsight≠Foresight:The effect of outcome knowledge o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349-358.

[6]Nickerson,R.S.,Baddeley,A.,&Freeman,B.(1987).Are people’s estimates of what other people know influenced by what they themselves know?Acta Psychologica.)(64):245-259.

[7]Newton,E.L.(1990).The rocky road from actions to inten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Stanford,CA.

[8]Kennedy,J.,Mark,E.(1997).Peecher.Judging auditors’technical knowledg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35(2):278-293.

[9]Hawkins,S.A.,Hastie,R.(1990).Hindsight:Biased judgments of past events after the outcomes are known.Psychological Bulletin(107): 311-327.

(责任编辑:关新)

G446

A

1008—7974(2013)03—0121—03

2013—03—10

赵金波(1979-),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韩锐(1988-),女,湖北襄阳人,在读硕士。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JYCXLX037)

猜你喜欢

偏差个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50种认知性偏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机械装配偏差源及其偏差传递机理研究